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奏響民族樂器之古琴

2024-06-12國風

在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中,「琴棋書畫」被譽為文人四藝,自古便是文人雅士修身養性的基本技能與手段。四藝之中,古琴憑借獨特的音韻、深邃的意境和豐富的底蘊,位居其首,見證著中華文明的興衰更叠,連線起古今文化的情感交流。

古琴,又稱七弦琴、玉琴、琴等,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距今已有三千多年歷史。2003年,中國古琴藝術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名錄。

古琴(圖自圖蟲網)

千年古琴

中國古琴的歷史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傳說,古琴的創制可追溯至三皇五帝時期。據古籍記載:「神農之琴,以純絲做弦,刻桐木為琴。至五帝時,始改為八尺六寸。虞舜改為五弦,文王武王改為七弦。」

周朝時期,【詩經】等文學作品中出現了大量有關琴的記載,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妻子好合,如鼓瑟琴」「琴瑟在禦,莫不靜好」等,可見古琴開始盛行於民間,備受青睞。

春秋戰國以後,器樂大力發展,琴被賦予修心養性、陶冶性情的功能,得以廣泛普及。著名琴人不斷湧現,如孔子學琴於師襄子,伯牙彈琴遇知音,均成為經典的千古傳誦。

至魏晉南北朝,士族階層出現大量文人古琴樂家,琴風日漸盛行。如阮瑀、嵇康、阮籍、阮鹹等人,他們以善琴著稱,琴技高明,在傳統古琴樂理基礎上加以創新,譜寫了許多韻律和美動聽的樂曲,推動了古琴演奏的多樣化發展。

古琴歷史悠久(圖自圖蟲網)

隋唐時期,民間流行鶯歌燕舞,不拘泥於某一種樂器,故琴風稍落。此時期,樂家開始改進繁瑣的琴譜,古琴減字譜逐漸成熟,成為後世記錄琴音樂的主要譜式。

至兩宋,朝堂上下,無不以能琴為榮,達到歷代好琴之頂峰。官方甚至專門設局制琴,出現了所謂的「官琴」。明清時期,古琴流派紛呈,琴譜大量流傳,為後世研究古琴音樂提供了寶貴的素材。

近現代以來,管平湖、查阜西、吳景略等著名古琴大師在全國各地研究、傳授琴藝,古琴逐漸納入音樂專業教育體系。

同時,琴人們收集前人資料,整理出版古琴書籍,恢復傳統古曲,並嘗試創作新曲,古琴藝術得到大力推廣、發展與傳承。

藝術高雅

古琴造型優美,依琴體的項、腰形制的不同有所區分,常見的有伏羲式、仲尼式、神農式、連珠式、落霞式、靈機式、蕉葉式等。

通常來看,古琴整體為一扁長形音箱,長約三尺六寸五。琴面呈拱形,多用桐木、杉木等軟質木料制成。琴底基本上呈平面形,多用梓木、塞木等硬質木料制成。琴弦七根,粗細不一,今多用鋼弦。

古琴音域寬廣,有散音七個、泛音九十一個、按音一百四十七個。其散音嘹亮渾厚,曠遠之聲,猶如遠古深思;泛音則如天籟,高音區輕清松脆,中音區明亮鏗鏘;按音發音堅實,低音區渾厚有力,中音區寬潤宏實,高音區尖脆纖細。

古琴音色深沈,余音悠遠,樂曲表現力豐富。著名的古琴曲,如【陽春白雪】【廣陵散】【流水】【平沙落雁】【梅花三弄】等,一經彈奏,聽者身心舒暢,仿若身臨其境,令人沈醉其中。

古琴音色獨特(圖自圖蟲網)

演奏古琴時,琴人將琴橫置於桌上,右手撥彈琴弦,左手按弦取音。彈奏技法豐富,右手指法有托、挑、勾、踢、打、摘、鎖、滾、拂、雙彈、打圓等。左手技巧有跪、帶起、推出、吟、撞、喚、進復、退復、分開等。

如若彈奏之人琴藝高超,靈活運用彈奏技巧,便能在悠遠綿長、平糊高雅的音聲中,由躁入靜,物我兩忘,漸漸進入人琴合一、樂思相融的藝術境界,從而達到提升修養、培育德行的目的。

在綿延歲月裏,古琴以太古之音,以七弦之響,為我們留下了千年文明的銘印。如今,琴人彈指間,仍在繼續演繹著傳統而脫俗的古琴藝術,引領人們盡情享受悠揚的雅正之音。

本文部份圖文收集於網絡,如有侵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請聯系[email protected],我們將在24小時內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