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劉臻)5月9日,作為國家藝術基金2023年度資助專案、北京文化藝術基金2021年度資助專案,由黃盈編劇並執導的話劇【我這半輩子】在國家大劇院小劇場上演。
話劇【我這半輩子】再登國家大劇院。
【我這半輩子】改編自老舍先生一系列自傳性質文學作品,初創於2022年,是當代戲劇人對一代劇作家老舍先生的一次自主性、開拓性追尋與解讀。2024年,時逢老舍先生誕辰125周年,在這樣的時間節點上,【我這半輩子】再度上演,創作者在經歷了兩年的舞台歷練之後,將如何再度客觀看待這一場事關老舍先生與戲劇、人生的創作,以及【我這半輩子】在經典改編上給人們帶來的啟發與追問等諸多問題,提供更多外延的思考與討論。
【我這半輩子】講述了清末民初時期,北京的底層旗人常順紛亂跌宕又「平凡」「親切」的前半生歷程。常順出生於小年夜,出身寒微、經濟拮據,一家人日子過得坎坷卻又堅韌。在經歷了社會動蕩、親人離世、生死危機之後,年輕的常順終於領悟了該如何面對艱難多變的生活——自己在迷茫什麽?自己要往哪裏去?
話劇【我這半輩子】改編自老舍先生一系列自傳性質文學作品。
這是生於斯長於斯的黃盈作為戲劇編劇、導演,職業生涯裏的第51部作品。早在十余年前,他就陸續以原創話劇【鹵煮】【棗樹】【開啟一九九〇】【開飯!】等堅固樹立起了自己「京味兒戲劇」年輕一代的代表,而在自己過了不惑之年時,才終於動筆於老舍。對此他解釋說,「當我越來越能感受到老舍先生的文學價值和貢獻的時候,我就越覺得他很偉岸,但是離我們有些遙遠。後來在偶然的機會,我忽然意識到我們在把老舍先生奉為人民藝術家的時候,忽略了‘他是怎麽成為老舍的’。」這種對尋根溯源的直覺,最終成為了黃盈決定創作【我這半輩子】的契機,「文豪的經歷其實和我們很多普通人一樣,也是在慢慢的搜尋過程中逐漸找到人生的方向的,所以這次我聚焦在大家不熟悉的老舍先生的前半生,跟大家一起看一看這個叫‘舒常順’的人經歷了什麽,又是怎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人生的目標和方向,開始自己的寫作之路的。」
既然決定了要以「老舍先生的前半生」作為創作的藍本,便意味著沒有更多捷徑可走。對於黃盈來講,這次改編的難點在於回到文本中去尋找根源,「你很難想象這麽一位文豪,9歲了其實還不認字……我和我的編劇團隊對老舍先生的文字以及生平做研究,我們希望即使是虛構,也要找到文字的支撐。」在再度深讀與研究老舍先生生平的過程裏,黃盈重新認識與拆解了「老舍先生文學裏雲淡風輕的幽默跟風趣」,主動將其陌生化:「以我們現在的眼光去看,當年這樣一個窮苦的孩子,最終能走上文學創作的道路,而且可以取得這麽高的成就,創造出這麽輝煌豐富的傑作,這裏面可以書寫的東西,可以講述的不易與機緣,是很了不得的。」這當中尤其令黃盈感興趣的一點是:「我個人覺得挺神奇的一件事兒,他確實遇到了很多生命中特別有溫度的人……這次改編不是從一部作品去講述一個我們已經知道的文學名著,而是把文學名著後面的人和文學名著之間做了一個連線,並且在這種連線裏找到關於成長與生命的各種命題的解答。」
導演黃盈表示,每一輪演出會根據不同演員的質感和他們與角色的結合度,去做新的調整。
數輪演出,在舞美設計、演員陣容、排程安排和角色演繹上,都因時間演變、創作者成長變化、演繹者的更替發生著些微而有趣的變化,黃盈表示,「【我這半輩子】是一部向老舍先生致敬的作品。我們每一次排演,都是在回答‘他與我們之間到底有什麽關系’這道命題。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間點上,對於這道命題的回答都是不一樣的。」他格外珍惜可以在每一輪演出中不斷調整和改變的機會,「根據不同演員的質感和他們與角色的結合度,去做新的調整,也讓每一個人都在這個過程裏,借角色去抒發自己當下對生活的體悟。」在新的一輪演出中,黃盈對大家提出的一個新要求是:「我希望大家演這個戲,把這個戲的滋味演出來。」
據悉,5月9日到18日在國家大劇院小劇場的新一輪【我這半輩子】演出,是該劇在三年時間裏在京的第三次上演。這一輪演出在3月就已經拉開了全國巡演的戰線,此前已經在合肥和天津演出過,之後還將於5月底奔赴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