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經典愛國詩詞——【關山月】

2024-01-23國風

【關山月】宋代 陸遊

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空臨邊。

朱門沈沈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弦。

戍樓刁鬥催落月,三十從軍今白發。

笛裏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征人骨。

中原幹戈古亦聞,豈有逆胡傳子孫!

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今宵垂淚痕。

譯文

與金人議和的詔書已經下了十五年,可笑將軍們不戰徒然地駐守在邊疆。

豪門府第終日沈溺於宴樂歌舞,棚裏的戰馬肥胖老死,軍庫中閑置的弓箭也已腐朽斷折了。

守望崗樓上報更的刁鬥催促著月亮下山,三十歲從軍現已是白發叢生。

誰又能理解羌笛聲中傳出的戰士心聲呢?落月的余光把戰場上征人的屍骨照映。

中原大地古來戰爭不斷地發生,而今只能讓金人在此傳子生孫?

遺民忍死偷生盼望著失地收復,今夜不知有多少人流淚望月輪!

賞析

【關山月】充分地體現了陸遊愛國主義詩歌的基本內容和精神實質,是思想性和藝術性結合比較完美的作品。飽含詩人憂國愛民的思想,感情沈痛悲憤,讀來使人淚下。這種感人肺腑的巨大力量,除了來自其偉大的愛國情懷,還在於其高超的藝術手法,其中最突出的一點就是構建了多重套疊的對比示現修辭文本。

詩每四句分為一個層次,三個層次分別選取同一月夜下三種人物的不同境遇和態度,作為全詩的結構框架,語言極為簡練概括而內涵卻又十分豐富深廣。一邊是豪門貴宅中的文武官員,鶯歌燕舞,不思復國;一邊是戍邊戰士,百無聊賴,報國無門;一邊是中原遺民,忍辱含詬,淚眼模糊,盼望統一。這三個場景構成了三幅對比鮮明的圖畫,痛斥了南宋朝廷文恬武嬉、不恤國難的態度,表現了愛國將士報國無門的苦悶以及中原百姓切望恢復的願望,體現了詩人憂國憂民、渴望統一的愛國情懷。

此詩的思想內容:【關山月】雖然既寫了統治集團,又寫了將士、遺民,但是從頭到尾貫穿著一條線索——南宋王朝下詔和戎,這是詩的第一句指明了的。正是因為下詔和戎,將軍才不戰空臨邊,戰士才不得趁年輕力壯上陣殺敵,遺民才不得從外族統治的水深火熱之中解放出來。詩人的思想傾向是非常鮮明的,這就是詩中所表現的對南宋集團妥協投降政策的譴責,對抗敵愛國的將士和遺民的深切同情,和對侵略者的無比仇恨,正因為表現了這些思想,所以我們才說【關山月】集中體現了陸遊愛國詩歌的進步內容和精神實質。陸遊詩歌愛國主義精神還常常表現為他壯誌未酬的憤懣。

在【關山月】詩中,雖然不像【書憤】等詩那樣直接表現這一點,但是在「將軍不戰空臨邊」,「廄馬肥死弓斷弦」,「笛裏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征人骨」等句子中間也隱含著自己傾音無路,壯誌未酬的悲憤,詩人與抗金的將士們是息息相通的。

創作背景

公元1163年(隆興元年)宋軍在符離大敗之後,十一月,孝宗詔集廷臣,權衡與金國議和的得失,後達成和議。到了孝宗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此時距當年下詔議和已十五年了,南宋朝廷不思恢復,沈浸在茍安的和平裏,詩人感傷時事寫下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