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道德經】:怎樣才是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2024-01-23國風

第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我們先來了解本章的字面意思。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這句話我們怎麽理解呢?我們學習知識,認知客觀世界,越準確、越全面越好。而我們主觀對於道的概念的理解,卻是越簡單越好。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這句話的意思是,當我們對道的理解不斷地趨近於極簡時,就可以做到無為了。

無為而無不為。指的是當我們自己無為時,就可以做到無所不為。

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得天下的人,一定是沒有什麽事情可幹的。如果一天到晚為天下忙個不停,說明他並沒有真正得到天下。

了解完字面意思,我們來深入探討本章【道德經】有哪些深意,能給到我們哪些啟示,提升我們哪些方面的認知,以及哪些方面可以讓我們在實踐中去運用。

本章最難理解的就是第一句話,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為學要增加,為道要減少,而且要減到無為的狀態,到底是什麽意思?又加又減的,讓人感覺到無所適從。是不是其中有什麽深層的含義我們沒有理解的?

有人認為學習要日益精進,而生活和人生要日益精簡,到一無所有,一無所求的地步。有人認為老子是反對為學的,為道要是減知識和欲望,到無為的地步。還有人認為求學問是一點點累積起來的,愈加愈多,知識也愈加愈多,而修道是把所有的知識學問,以及一切心中所有的,慢慢地減少。所以學問是加法,修道是減法。做學問是補藥,修道是瀉藥,什麽都要空掉,這兩者相反。空到一無所有,就能無所不有,一切皆知,一切皆有。

都好有道理的樣子。

那麽,老子到底反對不反對為學?學習,肯定是要學的,而且要不斷地學,要不然為學日益也不需要提出來。況且,前面一章講了人是能不出戶,知天下的。怎麽做到?還是學習。學習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人類能從遠古時代發展到現代社會,還不是得益於人智慧的大腦對客觀世界的不斷探索嘛!老子說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僥。

老子在【道德經】中多次提到智者和昏聵的為政者。他反對的是那些胡亂作為的智者,那些貪得無厭,陷人民於水深火熱之中的為政者。這些人的知識越多,越容易亂作為,掀起的腥風血雨覆蓋面越廣。所以,為政者在為學的同時,需要為道日損,以至於到無為的地步。當然,對於我們普通人而言,每個人都在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的路上。而一旦成為「長」之後,比如企事業單位的領導,團隊的團隊長,家庭的家長,在管理的時候,就需要轉到無為。

關於做學問是補藥,修道是瀉藥。想想看,一個人又是補,又是瀉的,天天這樣來回倒騰,不生病嘛!身體上是這樣,思想上也一樣。而且,空到一無所有,並不能保證你無所不有,一切皆知,一切皆有。因為人是自己經驗的積累,你大腦裏所有的東西,都是過去所學、所經歷。當你空到一無所有的時候,也許你能從客觀世界汲取方法和經驗,但也不可能是全部。比如說,一個中國的君王空到一無所有時候,他不用學就能學會種地、學會打鐵了?他從沒接觸過國外的東西就能知道古希臘,古埃及?

一個愛讀書的人用這種思想就會出現很撕裂。要減少讀書的欲望,就不能做到為學日益,要增加讀書的欲望,就不能做到為道日損。然後,得出結論,修道就不能讀書,讀書就不能修道。這不是撕裂,是什麽!

以及,一個人每天刻苦學習,不斷精進自己,就是為了一無所有,一無所求。What?你花費時間,花費精力,花費金錢,拼命學習,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讓自己一無所有?從無到有到無,形成完美的閉環,但是完全不符合人之常情。因為如果是這樣的話,早點結束生命不是更一無所有?人有生死,生與死的確是從無到無,但是我們人在生與死這個從無到無的過程中,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每個人都可以有著完全不同的人生。你不妨問自己一個問題,為什麽一開始要學?

我們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動機,否則,我們是不會做的,也不會直接去追求終結。即使是學問很深的老子,也要留下一本書飄然而去。因為這本書,他的精神傳承了幾千年。

所以,這裏還是要回答為什麽要為學日益,為道日損?老子在本章中有答案,取天下常以無事。也就是說,我們不斷學習是為了用,用在什麽地方?修自身,管理家庭,治國、平天下,第五十四章說得更清楚,叫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終極目標是為了服務於天下。而取天下常以無事,只有為道日損,做到無為的人才能實作。

有些人可能會說,老子的思想不是消極的嗎?哪有這麽積極!其實這就是對老子思想的誤解。老子講「道」,「道」是客觀世界,我們每個人對客觀世界有什麽樣的理解都可能。但是,別忘了,我們人還有遵循道的規律的德,德必須是正向積極的,確保我們人類正向發展的。而所謂的無為、不爭、柔弱、虛靜,都是針對已經處於高位的為政者提出來的,而不是對所有人。處高位,就要往下落,而處低位的人,要往上升。

回過頭來,你再去讀【道德經】,也許就有了不一樣的發現。比如說,第八章,上善的人雖然說不爭,但是他們要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第五十四章尤其需要我們人發揮主觀能動性,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要成為子孫後代景仰的人。

人一定要學習,這一點我們清楚了。但是為學的同時,為道要日損。為道為什麽要損,怎樣損,恐怕不是所有人都清楚。

我們去看儒家的【大學】,【大學】中提出三綱領八條目,三綱領是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八條目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看起來是不是很眼熟?跟第五十四章非常像,其實講的是一個道理。從八條目中我們看到有格物,致知,格物是我們人觀察自然規律,從中學習到人所需要掌握的東西。這是為學日益的部份。誠意正心是為道日損的部份。修身包括前面所有的部份。誠意是什麽?不自欺,君子慎獨。正心是什麽?修自己的情緒,我們還要註意的是什麽?就是我們人的認知會受限,有所偏愛,會合理化自己的行為。

做不到誠意、正心,只是學習,會嚴重影響我們的思維。

我們為學日益,知識在不斷增加,但是,如果我們的知識就像磚頭一樣散呢?如果你的大腦裏沒有系統去把這些磚頭組裝成高樓大廈,磚頭越多,對你來說,負擔越重,最終大腦會不堪重負。我們給大腦減負,不是要學人斷舍離,把這些磚頭扔掉,然後再也不學了。而是要挫其銳,解其紛,把這些紛紛擾擾的磚頭理清楚,放在大腦裏,可以隨時呼叫,大腦是不是就清爽多了?

還可以這樣理解,有的人大腦還是老式的286電腦,而有的人大腦已經升級為windows11作業系統了,兩種系統處理效率孰高孰低,清清楚楚。

我們的思維要變得經濟、有系統,才能簡單、直接、高效,讓大腦在運轉的時候,再復雜的問題都能處理。當然,思維受限,也不可能做到無為。

阻礙我們思維處理效率的,限制我們思維的,主要有幾點,文化、物質、情緒和認知。這些在接下來的文章中講到。

第四十八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