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懷袖雅物、涼友之君——胡豐剛作品欣賞

2024-06-17國風

荷香清遠,蟬鳴消暑的時節,一扇在手,冷風徐來,無上清涼。與空調的驅熱相比,扇子似乎更有人文情懷與清逸雅韻。記得宋代陶谷在【青異錄·器具】中題扇詩雲:「涼友招清風。」

胡豐剛作品

數年前,友人從昌碩故裏、竹鄉安吉帶了一把制作精良、竹股鑲紫檀的和尚頭扇子給我,隨即恭請韓敏先生在扇上施藝。數枝新篁,枝葉婆娑,翠色明麗,臨風搖曳,展示了一派盎然的生機。韓先生並以秀逸瀟灑的六分半書題曰:「鄰家種新竹,時復過墻來。一片青蔥色,居然為我栽。」詩意清新而幽默,彌散出濃郁的鄉村田園氣息。每當持扇賞畫或是搖扇納風,如沐竹蔭,如行竹徑,頗有林下清幽之感。

胡豐剛作品

友人葉君是個圍棋高手,有一次他拿了一把冷金箋的十一檔方頭扇請我題字。扇子在棋手的手中不僅是臨場的重要道具,而且是枰上的精神象征。於是我考慮了一下後,即用隸書題了「十面埋伏」四字。葉君見後,有些激動地一把抓住我的手說:「很切博弈之道。」難怪過去的文人將扇子視為「懷袖雅物」、「涼友之君」而倍加珍愛,使扇子具有了人格形態與身份符號,從而展示了豐富多彩而悠長深邃的扇文化。

胡豐剛作品

追溯中國扇子的起源,商代就有了雛形,「以木曰扉,以葦曰扇。」其實最早的扇子不是用來搖風納涼的,系皇家宮廷權力的象征,是彰顯地位與特權的儀仗扇,故稱為「宮扇」。後來才用作納涼扇風。最著名的就是唐代大畫家閻立本所畫的【步輦圖】中,一名延娟、一名延娛的宮女侍於唐太宗之側搖障扇,輕風四散,冷絲自涼。其後在盛唐張萱的【搗練圖】、中唐周昉的【簪花仕女圖】及南唐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中都可見宮女侍扇的倩影。

胡豐剛作品

在成都百花潭,曾出土過戰國時的金銀錯銅壺,壺身上有奴隸手執長柄障扇的影像,這是目前為止最早的扇子圖。而後來盛行的折扇,最早在南齊時已有記載,【南齊書·劉祥傳】載:「司徒褚淵入朝,以腰扇障日。」腰扇就是折扇。由於其小巧玲瓏,可收可放,折扇成了情系之物,演繹出不少悲歡離合。漢班婕在【怨歌行】中寫道:「裁為合歡扇,團圓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風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其寵幸冷落、哀愁無奈的悲情,凸顯了無限的宮怨。而最動人的扇中愛情悲劇,可以講是清孔尚任【桃花扇】,秦淮名妓李香君與「復社」才子侯方域一見鐘情,但為了抗爭黑暗的勢力,李香君不惜血濺詩扇,染化成淒美的桃花扇,彰顯了大義凜然的民族氣節。

胡豐剛扇面作品

明代文震亨在【長物誌】中雲:「姑蘇最重書畫扇。」清代【杖扇新錄】中也說:「骨用湘妃、桃絲、烏木、檀香、象牙、玳瑁,一切珍奇之品。」可見明清以後扇子的日趨藝術化。從明代的董其昌、文徵明、徐渭、沈周、唐伯虎、仇英等到清代的八大、石濤、惲南田、鄭板橋、華喦、趙之謙等,都在扇面上揮毫潑墨、煙雲供養,成為華夏藝苑中的一枝奇葩。而今雖然進入了人造清涼的高科技時代,但扇文化的藝風雅韻,依然是人們陶冶心靈、修身養性的良師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