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董其昌59歲行書【論書】冊

2024-07-11國風

董其昌行書【論書】冊,冊頁十四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號思白,江蘇華亭人。萬曆十七年(1589)進士,官至禮部尚書,諡文敏。天才雋逸,善書畫,富收藏,尤精鑑賞。臨摹書蹟,至忘寢食。行楷之妙,稱絕一代。此冊作於萬曆四十一年(1613),董其昌年五十九歲。時距董氏辭官於湖廣提學副使之任,已近七年。是年董氏於江南各處遊歷,四月下旬以羊毛畫筆書此冊,論書理,品書跡,評書家。其以楞嚴八還義喻書法之精采理論,即收錄於此冊。

釋文:宋高宗賜太子蘭亭帖手敕曰。學五百本。更易他帖。當時人主學書。至與寒士爭功力乃爾。趙吳興初師思陵書。今世傳馬夏畫。多思陵題者。或雲樂壽老人。皆高宗筆也。那咤拆肉還父。拆骨歸還母。須有父母未生前身。始得楞嚴八還之義。所謂明還日月。暗還晦昧。不汝還者。非汝而誰。大慧師曰。猶如籍沒盡。更向汝索錢貫。此喻更佳。今有窮子。向大富長者。稱貸錢刀。儼然富家翁。若一一償子錢。別有無盡藏。乃不貧乞。否則依然本相耳。此語余以論書法。待學得右軍大令虞褚顏柳。一一相似。若一一還羲獻虞褚顏柳。譬如籍沒還債已盡。何處開得一無盡藏。若學二王皮肉。還了輒無餘。若學右軍之靈和。子敬之俊逸。此難描難畫處。所謂不還者是汝也......與米元章小楷。皆如頭目腦髓。時以自隨。不勝護惜。昔人得蕭子雲一字。為之作齋。諸書皆堪構齋以名也。以羊毛畫筆作書。差如意。遂能終卷。癸醜(1613年)四月廿八日。其昌。

圖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侵權必刪。

書法的演變一般是指書法字型的演變。一般說來魏晉時期既是書體的終結期,又是書法技法的集大成期。中國書法歷史悠久,書體沿革流變,書法藝術異采迷人。從甲骨文、金文演變而為大篆、小篆、隸書,至東漢、魏、晉的草書、楷書、行書諸體,書法一直散發著獨特的藝術魅力。從象形文字到甲骨文,商周、春秋還有漢代的簡帛朱墨手跡,唐楷的法度,宋人尚意,元明尚態,清代的碑帖之爭等書法演進。

中國的書法藝術開始於漢字的產生階段,「聲不能傳於異地,留於異時,於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為意與聲之跡。」(語出【書林藻鑒】,馬宗霍輯)因此,產生了文字。書法藝術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畫符號--象形文字或圖畫文字。

漢字的刻畫符號,首先出現在陶器上。最初的刻畫符號只表示一個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沒有確切的含義。

距今八千多年前,黃河流域出現了磁山、裴李崗文化,在裴李崗出土的手制陶瓷上,有較多的類文字元號,這種符號,是先民們的交際功能、記事功能與圖案裝飾功能的混沌結合,這些雖非現人能辨識的漢字,但確是漢字的雛形。

緊接著距今約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的半坡遺址,出土了有一些類似文字的簡單刻畫的彩陶。這些符號已區別於花紋圖案,把漢文字的發展又向前推進了一步。這可以說是中國文字的起源。

接著有二裏頭文化和二裏崗文化。二裏頭文化考古發掘中發現有刻畫記號的陶片,其記號共有二十四種,有的類似殷墟甲骨文字,都是單個獨立的字。二裏崗文化已發現有文字制度。這裏曾發現過三個有字的骨頭,兩件各一個字,一件十個字,似為練習刻字而刻。這使得文明向前又邁進了一大步。

原始文字的起源,是一種模仿的本能,用於形象某個具體事物。它盡管簡單而又混沌,但它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審美情趣。這種簡單的文字因此可以稱之為史前的書法。

演變歷史

書法的演變一般是指書法字型的演變。一般說來魏晉時期既是書體的終結期,又是書法技法的集大成期。

中國書法歷史悠久,書體沿革流變,書法藝術異采迷人。從甲骨文、金文演變而為大篆、小篆、隸書,至東漢、魏、晉的草書、楷書、行書諸體,書法一直散發著獨特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