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寧波這場展覽全景式呈現中國版畫藝術百年歷程

2024-04-16國風

潮新聞客戶端 美術報 黃俊嫻

4月13日,參加「MoAE館藏及學術研究系列展:觀念的演化」開幕式的嘉賓合影留念。

4月13日「MoAE館藏及學術研究系列展:觀念的演化」在浙江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隆重新開機幕。本次展覽由中國美術家協會版畫藝委會、浙江省版畫家協會作為學術支持單位,寧波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作為指導單位,由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主辦,並得到徐萬茂美堉公益基金會的大力支持。

彥涵美術館藝術研究會副秘書長李軍、西安美術學院教授楊鋒、湖北美術學院教授張廣慧、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教授王家增、中國美術學院教授方利民、南京書畫院院長劉春傑、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孔國橋、廣州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副院長劉慶元等數十位專家學者、藝術家齊聚東錢湖畔,溯源中國現當代版畫歷史,共話版畫發展未來。

「MoAE館藏及學術研究系列展:觀念的演化」展覽現場

華茂集團董事長、總裁,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館長徐立勛在開幕致辭中表示:「為了梳理藝術文脈、活化典藏資源,我們還舉行了版畫專題研討會,透過藝術展覽與作品研究相結合,呈現版畫學科的歷史傳統及當代版畫發展的脈絡和新見,同時推出版畫主題的藝術教育活動及文創衍生品,希望能讓更多人‘解鎖’版畫藝術,觸摸中國版畫印痕肌理之下的溫度和傳承。」

4月13日,展覽聯合策展人段少鋒在展廳現場導覽。

本次展覽分為「在場:版畫介入社會」「專場:從革命到建設」「起點:版畫作為方法」「原點:從當代到版畫」四個篇章,是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首次大型藝術家群展,展覽精選了羅清楨、李樺、胡一川、江豐、羅工柳、彥涵、古元、黃永玉等藝術家的經典版畫作品,並與徐冰、譚平、蘇新平、王華祥、陳琦、方力鈞等當代藝術家的版畫作品進行對話,共展出兩百余件作品,呈現一場融合傳統與當代、匯聚經典與創新的藝術盛會。展覽同時呈現了德國表現主義版畫家凱綏·珂勒惠支的【自畫像】原作,其版畫作品對中國現代版畫藝術產生了重要影響。

「‘觀念’一詞在整個中國當代藝術發展行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任何藝術作品和工藝技術的區別就在於它們背後存在的觀念」,談及「觀念的演化」這一主題的由來,本次展覽的聯合策展人段少鋒分享道,「‘中國是一個不斷演化的、復雜的文化共同體’,而版畫在我看來,正是一門與時代同行的藝術,因此,在本次展覽中,我們將對版畫這一藝術類別近百年來的‘觀念的演化’進行梳理和呈現。」

從黑暗中刻劃出期望的曙光

【怒吼吧!中國】 李樺,木刻版畫 ,26.4x19.6cm,1935年

【負傷的頭】張望,木版,23.3x18.8cm,1934年 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藏

1931年,全球經濟危機和九·一八事件雙重沖擊下的中國,深陷內憂外患。「當革命之時,版畫用途最廣,雖極匆忙,頃刻能辦。」 在這個動蕩時期,魯迅先生的呼籲激發了眾多進步青年對版畫的強烈興趣,將其視為一種為革命而藝術的媒介。展覽第一篇章「在場:版畫介入社會」聚焦底層勞動人民的生活和對統治階級的抗爭,取材現實,技法上吸取世界各國的木刻版畫特征,融合德國表現主義的激情、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寫實和英國自然主義的細膩,形成獨特風格,向觀者傳遞著一種熱血澎湃的革命精神。

李樺【怒吼吧!中國】刻畫了一名即將被殺害卻在奮力掙紮的中國人,揭示民族危局與國人的決絕抗爭;張望【負傷的頭】透過描繪一名頭纏繃帶工人的仇恨目光與堅毅神態,展現工人階級的悲憤力量;陳鐵耕的【母與子】描繪貧寒之家的母子守望父歸的場景,魯迅盛贊其雖借鑒西式構圖技法,但所刻的形象是典型的中國人。這些作品共同構成了對「在場:版畫介入社會」主題的有力回應,生動展現了版畫作為社會歷史語境中不可或缺的表達手段,如何以其深刻的視覺敘事、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以及對現實生活的敏銳洞察,介入並影響社會思潮與公眾意識。

從革命和建設中尋找版畫的民族性

【當敵人搜山時候】 彥涵,木版,22.7x17.7cm,1943年 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藏

【蒲公英】吳凡,浮水印木刻,49.6x33cm,1959年 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藏

展覽第二篇章「轉場:從革命到建設」探討的則是魯迅過世以後,版畫藝術中心轉移到以延安為中心的木刻運動及新中國成立之後版畫藝術功能的轉變。在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啟發下,解放區版畫家深入人民生活,汲取陜北民間藝術精華,創新性地融合革命題材與傳統年畫、剪紙等元素,形成獨具民族特色的藝術表現。新中國成立之後,版畫藝術則調整以往「戰鬥武器」的定位,以更好地服務新中國的文化建設。

彥涵【當敵人搜山時】、吳凡【蒲公英】是本章節的代表作。早期新興木刻創作出來的作品在解放區受到了當地群眾的冷落,延安地區的木刻創作開始放棄早期慣用的歐化表現方式,轉向更為民族化的木刻語言復現抗日戰爭。在【當敵人搜山時】中,彥涵以抗戰四年的戰鬥生活為靈感來源,選擇以金字塔構圖描繪了戰鬥到最後一人的八路軍戰士,仍然在老百姓的支持下繼續頑強作戰,借以體現在抗戰時期由民眾們構成的一股堅不可摧的抵抗力量,並由此引申出人民戰爭必將勝利的偉大主題。新中國成立之後,國家號召文藝工作者創作形式上民族化,為響應國家,木刻版畫家們開始不斷探索版畫的民族形式。作品【蒲公英】借鑒民間浮水印木刻的形式,以「給世界以和平」為主題,刻畫了一個小孩將蒲公英的種子吹向天空的細節,蒲公英寓意著代表祈求和平的心願被帶向全世界。此篇章揭示了版畫藝術在時代變革中,如何順應革命需求和國家服務,深植民族土壤,實作從內容到形式的創造性轉化,開啟民族新篇章,有力推動中國新興木刻藝術的成熟與昇華。

從社會轉型中探尋版畫的當代性

【芥子園山水卷】(局部)徐冰,傳統木刻、墨、紙本裝置,34x725cm,2010年

【無題】譚平,布面丙烯 200x300cm,2018年

自1980年代開始,伴隨當代藝術的多元發展,版畫由主流走向邊緣,「起點:版畫作為方法」篇章卻揭示了學院派版畫藝術家如何憑借敏銳的藝術洞察和材質駕馭能力,迅速嶄露頭角,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的中堅力量。徐冰、譚平、蘇新平眾多具備版畫背景的藝術家在當代藝術浪潮中脫穎而出。

徐冰的【芥子園山水卷】與譚平的【無題】是本章節的代表作。2010年,徐冰應美國波士頓美術館之邀創作了作品【芥子園山水卷】,作品取材於1679年經典圖譜【芥子園畫傳】,透過木刻手法復現並重構山水畫技法,揭示出中國藝術的核心,即符號性和中國人概念化的思維方法。譚平的【無題】系列始於2018年,旨在打破以往版畫與繪畫的界限,此前,譚平堅持兩者分立;而在該系列中,他積極探索工業化流程與嚴謹工藝的版畫如何與直覺驅動、偶然性豐富的繪畫交融共生。盡管徐冰與譚平的作品已超越傳統版畫形態,其內核仍深深烙印著版畫的獨特語匯。他們以革新性的實踐,彰顯版畫作為方法論在當代藝術語境中的無限可能性。

從多元世界中回歸版畫的本體性

【1997】方力鈞,木刻版畫,244x366cm,1997年

【上善若水No.1 】陳琦,浮水印版畫,50x80cm,2012年

「原點:從當代到版畫」篇章則聚焦於多元藝術世界中,版畫藝術家回歸對版畫「本體語言」的探索,重新投身版畫本體媒介的創作。在這一篇章中,版畫專註於純粹性的版畫本體語言,強調技術、材料以及表現語言的實驗,註重挖掘形式風格和個性語言。

方力鈞木刻版畫【1997】與陳琦浮水印版畫【上善若水】系列是本章節的重要代表。在作品【1997】中,方力鈞以其標誌性主題──光頭與海洋——構建寓言式的視覺敘事。畫中泳者在深邃碧波中遊弋,隱喻人性在美麗與恐怖、舒適與無力之間的復雜情感張力。陳琦是當代最具有創造活力的浮水印版畫家,其【上善若水】系列以東方哲學理念為靈感,創造性地將傳統文化意象賦予當代詮釋。【上善若水】系列是陳琦【水】系列的收官之作,整合了水系列近十年的創作經驗,凝聚陳琦思路中無形之水的十種形態。作品采用68塊木版,歷經200余天手工雕琢,實作「墨分七色」的獨特畫面感。作品呈現明凈、超然、唯美的狀態,「簡約如詩、空靈若夢」。這些水是每天見到的水,喝的水,洗的水,也是老子所說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水。此章節的所有作品均緊扣版畫區別於其他藝術形式的核心特質——復數性與規定性印痕,透過對這兩個維度的深入挖掘與創新運用,生動展現了版畫本體語言的深厚底蘊與鮮活的當代精神。

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展覽學術主持張子康評價道:「本次展覽作品跨度近一個世紀,為我們了解中國版畫發展歷程提供了一個全景視角。長久以來,‘版畫思維’作為一個學院教學概念存在,本次展覽則嘗試從當代角度來呈現版畫在媒介和題材上的創新。因此,這次展覽不僅是對歷史的一次深情回望,亦是對版畫未來的殷切展望。」

據悉,展覽將持續至2024年6月16日。在歷時二個月的展期中,博物館將為觀眾提供覆蓋多個年齡階段的藝術教育活動,包括繼續推出備受好評的「MoAE小小導覽員成長計劃」,該計劃剛剛榮獲了2023年度文化和旅遊部優秀公共教育專案的殊榮。此外,還將推出木刻版畫、套色版畫、絲網印刷、凝膠版畫、浮水印木刻等工作坊,旨在讓觀眾透過版畫的觀賞和創作,深度體驗版畫藝術的魅力。同時,博物館還將推出一系列文創衍生品,將藝術的光芒融入日常生活。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