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傳說每一位參透大道的聖人,都會在這個世界上留下一種不可磨滅的銘印。其中包含著他們所有的精神和意念,以及對人生的理解,和對世界的感悟。
而這種銘印,就蘊藏在他們所留下的那些文字當中。譬如老子的道德五千言,佛陀的經文三百卷。
可能在普通人看來,這只是一些晦澀難懂的古籍,但對於真正的修道之人來說,卻是一場又一場無法描述的機緣。
今天我們要聊的主題就是,【道德經】的秘密。而這一切,還要從一位老師父送給我的一本書開始說起。
這本書的名字叫做【老子的心事】,此書的作者,也是這位老師傅的一位故交。下面就請大家一起跟我一起,進入一個修道者的精神領域,開啟一種從未擁有過的人生體驗。
拜訪高人
那天下午,我來到一個略顯僻靜的農家小院,拜訪一位修道的老師父。剛一進門,就看見他正在書房裏寫一副對聯。
上聯是,避人得自在。
下聯為,入世一無能。
當時我就覺得非常納悶,人們都說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這位老師傅都這麽大歲數了,難道還不能做到和光同塵,入世隨俗,還需要自己一個人躲清凈避世修行嗎?
聽到我這麽一問,他並沒有急著反駁,而是先給我講起了一個故事。他說有這麽一位僧人,來到了一個偏僻的村子。
當地人不讓他過去,逼著他要麽殺羊、要麽跟女孩同居、要麽飲酒。
僧人衡量了一番,覺得淫戒不能破,殺戒也不能破,破了他就不是僧人了,於是就選了喝酒。
可結果誰知道,他酒後失德,不僅殺死了那只羊,而且還玷汙了女孩。 原本的三條戒律,一條都沒有守住。
說到這裏,他問我知不知道事情為什麽會發展成這樣?我說這個僧人從一開始就不該喝酒,或者根本就不該去那個地方。
老師傅回答說,你看到的都是表象,真正的原因是他高估自己的定力。他說這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其實都可以看作是一個又一個的磁場。
人是一種磁場,環境也是一種磁場,甚至就連你所經歷過的事情,也會在你的意識領域當中形成一種磁場。當你進入某一種比你自身更加強大的磁場的時候,你就會逐漸被它同化。
他說自己第一次深刻感受到這個秘密的時候,大概是在30歲左右。
那時候他因為工作原因,來到北京的一家報社成為了一名記者。
原本剛開始的時候還不覺得有什麽變化,但是時間一長他就發現,自己好像在不知不覺中變得越來越浮躁了。
平時即便有空閑的時間,也很難沈下心來去安靜的閱讀一本書。
偶爾想要寫些什麽東西,卻總是無論如何也介入不了以前那種文思泉湧的狀態,甚至就連進行深度思考的能力,也正在慢慢的消失。
他感覺自己所生存的環境當中,似乎有一種非常強大的磁場,它遠遠超過了個人的力量。
無論什麽人來到這裏,都會被毫不留情的裹挾進去,讓人在不知不覺中變成環境的產物。
比如那你跟朋友一起去酒吧,一開始或許你只是想著,自己坐在一個角落賴恩安靜靜的喝兩杯。
但是要不了多久,在酒精的刺激和現場氛圍的感染之下,你就會不知不覺的進入一種很嗨的狀態。 但是當離開那種環境之後,你整個人的心情就會很快的平復下來,而且還會感受到一種莫名的疲倦和空虛。
事實上這正是你被環境影響的一種表現,那種莫名的興奮狀態,其實已經在某些程度上透支了你的精神。而要想避免這種現象的出現,那麽你就需要讓自己,時刻保持在一種叫做出離心的狀態。
出世之心
談到什麽是出離心,他說自己在之前看佛經的時候,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據說佛陀釋迦牟尼在去世之前,曾有弟子向他請示,應該如何調服惡性比丘?
這裏所說的惡性比丘,實際上就是指那些不守戒律,違背佛法的僧人。對此釋迦牟尼所給出的回答只有三個字,叫做—— 默擯之。
意思也就是默默地遠離他們,不要跟他們說話。聽到他的回答,弟子們感到非常困惑。
於是佛陀又解釋說:
對於這些惡性比丘,你們之所以會感到自己無法教化對方,是因為你們的修為和境界,還沒有達到能夠與他身上的負面力量相互對抗的程度。
如果在這種情況下貿然接觸,非但無法感化對方,反而還會受到他的汙染,毀壞自己的根基。
而佛陀之所以會如此教化弟子,是因為他早已看清,那些惡性比丘,從本質上來講,就是沒能戰勝自身的欲望的人,如果用佛家的專業術語來講就叫做六根不凈。
他們就像是欲望的載體,會隨時隨地向外界散播欲望的種子,一旦沾染就會在你的生命裏種下惡因。
如果不能及時清除,這顆欲望的種子就會在你的意識中生根發芽,從而逐漸侵蝕你的道心。
這就像老子在【道德經】裏說的那樣: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意思就是說,你可能會因為眼貪美色而忘記世界的虛幻本質, 耳貪美聲而聽不見真理的聲音,鼻聞美味、舌嘗美食、身受妙觸、想入非非。
這些外在的幹擾,都會擾亂你心靈的寧靜,從而讓你變成一個只知道貪圖享樂,而放棄本真,沒有任何追求的人。
最後,你就會失去辨別能力,行為失去約束,心也慢慢地發生變化。所以佛家將眼耳鼻舌身意稱為 「六賊」 ,也就是盜取你快樂、自由的賊。當各種欲望性的東西撲面而來時,你往往就會失去感悟大道的能力和興致。
而當你真正明白了這一點之後,那麽也就理解了出離心這三個字的真諦。
因為出離心的真正含義,就是當你意識到自己的思維形態和認知體系,還不足以應對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時,所保持的一種警醒和出世的心態。
或者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去刻意回避一些自己無力應對的幹擾。
就像這位老師傅跟我說的那樣,他在閑暇的時候,經常思會考一個問題:
假如自己不是出生在一個農村家庭,從小就過著簡單而又質樸的生活。而是出生在一個有錢人的家裏,從一開始就生活在喧囂的大城市裏,過著像許多富二代一樣揮霍無度的人生,享受著各種欲望和刺激帶來的快感。
那麽今天的自己又會變成什麽樣子?
還是否能夠擁有一顆如此堅定而又明徹的道心呢?
也正因如此,他始終認為,修道者一定要給自己留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對於心性的修持,也要合理的分為多個階段來進行。
否則就會適得其反,欲速則不達。
那麽具體的過程到底是怎樣的呢?對此我還想要進一步的詢問。
但老師傅卻並沒有繼續作答,反而轉身從書架上抽出了一本名為【老子的心事】的書籍,
告訴我回去之後可以自行參悟,還說我想要的答案都在這本書裏。
心性修煉
從老師傅那裏回來之後,我就開始潛心鉆研起了對於心性的修煉。按照書中的描述,修持心性的第一關就叫做明心見性。
意思就是初步意識到自己內心當中的真正需求和渴望,對欲望和本心有了一個明確的區分。
而這也是一個人建立道心的第一步。用【道德經】中的理念來講,就叫做去彼取此, 聖人為腹不為目。
這裏所說的彼,就是充滿欲望和誘惑的花花世界。而此,就是指那一顆剛剛建立起來的,清虛無為的道心。
在這個階段最需要做的,就是避世修行。簡單來講就是盡量將自己與世俗隔絕,不受外界的幹擾。
因為此時的道心就像是一縷剛剛燃起來的火苗,無論是自身的能量還是生命力都非常的微弱,一旦受到外力的幹擾,就很容易熄滅。
不過說到這裏,也就不禁讓我想起了,之前在拜訪一位老道長的時候,對方曾經跟我說過一些關於道法的秘密。
他說可能在一般人看來,一個道士想要畫出一張符咒,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他所用到的器材,也就是紙張,筆墨,朱砂這些東西。
但事實上這些都是外道,真正至關重要的因素,其實是一個人的心境。
如果一個人的心境修為不夠,那麽就算他把符咒畫的再完美,也無法調動宇宙大道的規則。充其量也就僅僅只是一個復雜的圖案而已。
所以對於他們這些真正的修道之人來說,即便是簡單的畫符,也需要首先坐靜七七四十九天,都要觀想,都要持咒。
而且,七七四十九天是最基本的,要求再高一些,甚至需要閉關百日。這是因為一個人的心境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也不是說你到了某種境界之後,就一直能夠處在那裏窺然不動。
不過也正是因為這樣,所以也就有了接下來的第二個階段,叫做 紅塵調心。
意思也就是說當一個人的道心成長到一定境界之後,就需要離開原來閉關的環境,去到滾滾紅塵之中歷練。
譬如禪宗的第二代祖師慧可就是這樣,他將衣缽法脈傳承給三祖僧璨之後,別孤身一人離開寺院,來到當地一家有名的青樓裏住了下來。
而他這樣做的目的也很簡單,就是想要在這個世界上欲念最為鼎盛的地方,來磨練自己的心性和定力。無論別人怎樣辱罵和誹謗,他都始終不為所動。
這個時候的他,其實就已經達到了莊子所說的,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而當一個人在經受過這種考驗和試煉之後,那麽也就可以成功晉升到接下來的第三個階段。
這個境界如果用佛法中的理念來講,就叫做究竟涅槃,證得萬法皆空。
而用【道德經】理的說法來講,就叫做損之又損,以至無為。
也就是說在他的內心裏,其實已經沒有了道心與凡心的分別,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發乎於最原始的生命本能,合乎於天地自然的大道。
不過這話又說回來,對於世界上的絕大多數普通人來說,我們其實就連最初的第一層境界都沒有達到。
所以相比於後兩個階段的紅塵調心和萬法皆空,我們更應該註重的其實是如何培養自己的出離心。
雖然我們無法做到絕對的與世隔絕,但是卻可以在內心裏給自己設下一道屏障,盡量遠離那些容易煽動情緒,挑起欲望的人事物。
就像現在很多年輕人,總是能夠在網上刷到一些所謂的成功人士,在大肆談論一些關於財富、事業之類的話題。
聽的多了,自己的內心裏就會產生強烈的目的心和功利心,想做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
但事實上,可能連他們自己也沒有意識到,自己只不過是在某種情緒的鼓動之下,做出了一些沖動而又浮躁的決定。
到頭來終究只能是一無所獲,甚至會賠償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而這恰恰就是不具備出離心,或者說是沒有定力的一種表現。
結尾
所以說,不管是追求生命真諦的修道者,還是我們這些生活在世俗中的普通人,從本質上來講,其實都在走著一條相同的道路。
我們所遇到的障礙和困難,也並沒有什麽實質性的區別。
而我們在克服這些障礙與困難時所用到的方法,自然也是殊途同歸。
而關於這一切的根源,以及我們所需要經歷的過程,其實老子早在自己的【道德經】裏,就已經闡述的非常明白。
當然如果你擔心自己無法直接讀懂【道德經】的話,那麽不妨試著看一看這本【老子的心事】,也許能夠為你指出一個明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