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展覽【中國式風景】:吳冠中的「洋氣」和「土氣」

2024-05-08國風

展覽:【中國式風景——林風眠、吳冠中藝術大展】。時間:2024年1月27日-5月20日。地點:中華藝術宮(上海)。

中華藝術宮,【中國式風景——林風眠、吳冠中藝術大展】。這個展,前後去了2次,近200件作品,不少是我從未見過的,印象被重新整理了。

第一次看到林風眠在50-60年代的桌面「靜物」,以及70年代的「花卉」系列。吳冠中,則有一批畫於70年代的小幅風景油畫,出人意料。原來,他最好的作品是油畫,不是水墨。

展覽現場

與林風眠一樣,吳冠中早年留法。他1919年出生,17歲放棄電機專業,轉而投考杭州藝專,林風眠是校長,朱德群是同學。28歲赴法留學,入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3年後回到北京,那是1950年,31歲。

展覽所呈現的,基本是吳冠中回國後的作品,從50年代開始。

進入展廳,最先是一批50-60年代的作品。2張早年留法時的習作,頗好看。7張素描中規中矩。2張60年代初期的西藏女性人物肖像,倒沒有蘇派寫實主義那種「習氣」。衣服、臉部、頭發之間的銜接過渡,自然流暢,不生硬,有法國藝術裏的「洋氣」。唯頭飾、耳環、項鏈,有點突兀。歐洲古典油畫裏,表現戴首飾的女子,自有一種約定俗成的範式。想來藏族姑娘作為新題材,用油畫來表現,還沒有形成模式。日後,陳丹青等人的「西藏畫」,已經在蘇派寫實基礎上,找到一條自成體系的「中國式道路」,現在看覺得太過時了。

巴黎郊外鄉村,水彩畫,吳冠中,1950年,圖片來自中華藝術宮官微

西藏女鄉長,油畫,吳冠中,1961年,圖片來自中華藝術宮官微(後一張)

【西藏祖畫】之一,油畫,陳丹青,1980年,圖片來自網絡

吳冠中幾乎不畫人物,林風眠也不畫寫實肖像,畫人很危險,臉是一種表白,一種態度。回想50-70年代的人物畫,似乎只有集體表情,所以到現在,一張臉也想不起來。1980年,羅中立超級寫實的【父親】橫空出世,讓人震撼。

【父親】,油畫,羅中立,1980年,圖片來自網絡

70年代,吳冠中在各地寫生,畫了一批油畫風景。在展覽裏,這些作品讓人難忘。依然還是「洋氣」,油彩在畫面上熠熠生輝,其細膩、精致的「物質感」,讓人心生歡喜。這些油畫,放在70年代,在一片黑藍灰的日常裏,應該是「小資」般的存在吧?這種「物質感」,是油畫特有的魅力所在,吳冠中的繪畫背景依然是法國路線的。他日後所說的「抽象美」「形式美」,已然初見端倪。

吳冠中的風景系列,油畫,1970年代,攝於展覽現場

然而到了80年代,吳冠中退步了。他自己說「到80年代水墨成了我創作的主要手段,數量和質素頻有壓倒油畫之趨勢……四十余年的油畫功力倒做了水墨畫的墊腳石。」

水墨是另一套語言系統,吳冠中在油畫上的表現力,無法全然移植在水墨裏,而最根本的是,他對水墨背後的中國畫體系缺乏理解。

水墨的本質在於意境、氣韻和格調,而其前提是修養。中國畫非常早熟,極度斯文,因為引領者是文人士大夫階層。在這個層面上,吳冠中的抽象水墨,很難與這種千年的審美標準對話。

其標誌性的黑白水墨,以排筆、針筒滴灑等方式在大幅紙本上的表現,讓人想起美國抽象表現主義裏的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由於對紙本和水墨的了解和經驗不夠,畫面很單薄,結構、層次、墨色、筆法都不夠豐富。不得不提那符號化的紅黃綠用色,與黑白水墨交替出現,中國畫非常雅致的色彩系統,為何在他的畫面裏就看不見?曾經油畫「洋氣」的吳冠中,怎麽水墨就這麽「土氣」了呢?如果說,這是一位現代大師對中國傳統的回應,是不是有點缺乏說服力?

獅子林,紙本,吳冠中,1983年,圖片來自中華藝術宮官微

吳冠中的水墨系列(局部),紙本,攝於展覽現場

吳冠中曾經談及的抽象問題、形式問題、筆墨問題,今日來看,都不是問題。繪畫的邊界都已打通,畫家可以用任何方式,本質還是想法。

談到筆墨,吳冠中曾經被質疑,他回應說「筆墨等於零」「筆墨只是奴才、應絕對服務於藝術家創作情感的表達。」展覽中,晚期的吳冠中作品,都太完整了,與他成熟期類似,沒有看到很大變化,也沒有太多情感以及抒發。1991年,73歲的他,曾自己燒毀了一批作品,也許他眼中不完美的作品,倒是另有意境?

紫藤,紙本,吳冠中,1991年,圖片來自中華藝術宮官微

人之家,紙本,吳冠中,1999年,圖片來自中華藝術宮官微

大宅,紙本,吳冠中,2001年,圖片來自中華藝術宮官微

2000年,82歲的吳冠中又畫了一張小小的油畫【雙喜】,被單上的紅綠格子以及喜字,線條自由、生動,有種不費力的韻味。他還是油畫好。

【雙喜】,油畫,吳冠中,2000年,攝於展覽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