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壓歲錢越漲越高?」「少了拿不出手,多了又心痛」「壓歲錢趕上我一個月薪金了」......春節來臨,有關壓歲錢的討論逐漸升溫,不少網友在社交平台上發帖,為此而苦惱。
作為傳統年俗之一,過年時長輩給晚輩壓歲錢,是一種「年味兒」,代表著期許和祝願。但近年來,在一些地方,一路看漲的壓歲錢不僅成了老人的經濟負擔,也讓很多年輕人頗感壓力。
讓壓歲錢不再「內卷」,回歸聯絡感情、傳遞祝福的本意,成為很多人共同的心聲。
「發完壓歲錢,年終獎沒了」
過年走親訪友本該是喜事,但27歲的王雨欣卻有些頭疼。「我家這邊要給7個孩子壓歲錢,我老公那邊要給5個孩子,每人600元,光給親戚孩子的壓歲錢就要7200元了,有人年終獎都沒這麽多。」
王雨欣準備的紅包。受訪者供圖
王雨欣老家在浙江余姚農村。「我小的時候長輩基本都給200元,不知道從什麽時候起,200元都拿不出手了,最低600元,動輒上千,對於我這個年紀來說壓力很大,更別說村裏的老人了。」
「我每年都是只出不進。」她並非沒想過少給,但一方面會被其他人詬病;另一方面則因為父母不同意,「老一輩要面子,我不給他們就會給,每個孩子給800元-1000元。」
年過七旬的周振深有感觸。他給孫輩的壓歲錢,從20元一路上漲到現在的100元、200元。「現在都沒人拿50塊錢了,我掙的主要是種地的錢,發壓歲錢花得最多,孫子、外孫女、侄孫一共快20個人了。」
山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王忠武告訴,壓歲錢的本意是表達對孩子健康、幸福的一種祝願和期待,初衷是好的。但在一些地方,壓歲錢「水漲船高」,甚至對一些家庭造成了很大的經濟負擔;也有一部份人互相攀比,使得壓歲錢的寓意有點「變味」,這種現象值得深思和檢討。
拒絕紅包攀比,年輕人出招了
年輕人中,有人為給小輩發紅包而苦惱,也有人提出了一些新觀念、新做法。
重慶的曉菲就是如此。今年,她和同輩的兄弟姐妹約定好了只給孩子發小額紅包,統一50元,「圖個熱鬧喜慶就好」。此前,按照她所在地方的習俗,壓歲錢以100元、200元居多,每年春節,她都要為此花費數千元。
「十幾個孩子,有些可能一年才和他們見一次面,甚至都叫不出名字。但是不給不行,給少了又怕被議論。今年我就直接說了,親戚們也都同意,這樣大人沒那麽大壓力,小孩兒收到紅包也都高興。」曉菲說。
社交媒體上,也有不少人希望過年回家發壓歲錢量力而行,大家都和和氣氣、開開心心,而非被攀比、跟風的風氣所「綁架」。「不要打腫臉充胖子」「不要內耗」他們互相開解道。
社交平台上,有關壓歲錢的討論逐漸升溫。
王雨欣說,如果到下一輩,她會和同輩的親人們商量一下,取消互發壓歲錢或者降低壓歲錢額度。
她很懷念小時候的新年,「以前的傳統就是大家都能接受,給個壓歲錢討個喜。希望能推行一下量力而行,給還是要給的,不能讓孩子們沒有壓歲錢的快樂。紅包金額少一些,又沒壓力,又喜慶,何樂而不為呢?」
專家:可透過倡導性規範加以勸導
在王忠武看來,需要適當地給壓歲錢「水漲船高」的風氣潑個冷水,降降溫。「又送又還,還的時候通常還會多給一些,可能會形成一個惡性迴圈,如果不加以遏制,壓歲錢額度可能還會漲。」
他表示,長輩給晚輩發壓歲錢可以理解,但要適可而止,不要攀比,不要跟風,不可以過度。表達對孩子關心的方式有很多,如果給家庭造成壓力負擔,甚至影響自己的生活,就是弊大於利了。
王忠武稱,發壓歲錢是民間行為,具有自發性。「大家心照不宣都這麽做,你不做的話就顯得不合群」。他建議,相關部門可以出台一個倡導性的規範,參照治理紅白喜事大操大辦的方法,形成軟約束。輿論、社會對不合理的行為加以勸導,倡導適度、適可而止。
註意到,近年來,全國多地正透過各種方式引導民眾合理送壓歲錢。安徽省阜陽市文明辦近日在回復網友反映的問題時表示,將引導農村群眾樹立關於壓歲錢的正確觀念;引導基層將壓歲錢的合理發放納入村規民約;借鑒推廣外地有效做法,提倡理性節約,堅決反對攀比和浪費。江蘇省宿遷市2020年釋出的【人情新風「宿9條」】提到「‘壓歲錢’不變味,不慣孩子」。
此外,也有多地透過發倡議書、舉辦相關主題活動等方式,引導群眾合理送壓歲錢,強調壓歲錢「不變味」。(文內部份受訪者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