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天府迎新春 | 四川鄉場古鎮的龍文化

2024-02-10國風

每到吉慶時節

四川各鄉場古鎮上

會見到各種形式的龍舞

瀘州雨壇的彩龍,黃龍溪的火龍

洛帶的水龍,李莊的草龍等等

只見舞龍者舉起一條條「長龍」

和著鏗鏘的鑼鼓

「龍」在空中上下翻滾、左右躍騰

彩龍絢麗多姿

火龍火光四射

水龍水花飛濺

草龍金光燦燦

……

龍舞,也稱「舞龍」,民間又叫「耍龍」「耍龍燈」或「舞龍燈」,如今是民間逢年過節時的一種娛樂表演形式 (王玉貴 攝)

2024年是中國農歷龍年

就讓我們在龍年初始

遊走在四川的鄉場古鎮

去看舞動的長龍

領略四川民間歷史悠久的龍文化吧~

黃龍溪火龍 共九節20米長,分龍寶、龍頭、龍身、龍尾四大部。舞時需十人同時上場。火龍用竹木紙布編紮、包裹、彩繪而成。

龍騰迎新年 (張翔升 攝)

隨著鑼鳴鼓響,一條20米長的金龍奔騰而至。「燒火龍了!」一聲令下,只見一道道火焰飛躥,直噴火龍。鑼鼓的節奏越來越快,焰火也是越來越密,舞龍人的興致也越來越高。


龍舞賀新春(盛曉 波 攝)

但見火龍在焰火中變換著身姿,或騰越,或翻滾,或造型,交替變換,使人目不暇接。黃龍溪火龍主要有「快舞龍」「搖船」「大力圓」「慢八字」「單扯」「夾腰」「斜圓場」「左右螺旋」等十幾種套路。


火龍燈舞一般要從正月初一持續到元宵節,之後,舞龍人還要把火焰燒殘的各種燈具和龍身放置在河邊,舉行燒火龍儀式,把灰燼送入水中,寓意「回歸龍宮」,整個儀式方才圓滿結束。

瀘縣 雨壇彩龍 為兩條彩繪的金龍和銀龍。龍頭造型獨特,主要依照瀘縣龍腦橋的龍頭進行設計,額高,嘴短,雙目突出可動,下頷開合自如,形象既威武有神,又憨態可掬。整個龍身用竹篾紮成圈,相互串聯,套上龍衣後靈活多變。龍尾也區別於一般的火炬尾、蛇形尾, 呈鰱魚狀,極富情趣。


瀘縣水系發達,旱澇無常,便在河流及溪流上修建龍橋以鎮水(劉國興 攝)

雨壇彩龍的表演重在一個「活 」字,有「東方活龍 」之稱。表演時舞者「動於中而形於外」 「心有性情,手衍神色」 「手隨眼動,眼隨心動」 。在鑼、鼓等打擊樂的伴奏下,龍與「 寶」交織纏綿,緊緊呼應,在龍舞中對龍的個性特征、生活情態進行生動地描摹。

雨壇彩龍按連綿不斷的太極圖案行進表演,套路變幻莫測,表演活潑靈動,變化多端,或脫衣,或翻滾,或嘆氣,或擦癢,極顯龍之性情。在此過程中,舞者與龍的情感亦融為了一體。

「龍城」瀘縣,除了龍舞,還有龍橋。 瀘縣境內有170余座龍橋,福集鎮九曲河上的龍腦橋可謂瀘縣龍橋的代表,是中國最大的龍雕石板梁橋。

龍腦橋 (李四海 攝)


龍腦橋建造於明朝洪武年間,中間八橋墩雕刻有麒麟、青獅、龍、白象,四大瑞獸同聚一橋,堪稱中國橋梁石雕藝術一絕。其中,第七墩龍上刻有「王」字,口中龍寶還可捲動。據說,夏天九曲河漲水時,水流沖擊龍頭,帶動龍寶發出「呼呼」的響聲,如同龍嘯。

李莊 草龍 的紮制頗為講究,首先以韌性好的竹篾紮制龍頭和龍脊,然後挑選色澤金黃的上等稻草,用麻索紮制成三節、五節、七節、九節等大小長短不同的草龍。

大多數草龍直接用稻草紮成,身段有些像千足蟲。也有少數做工精細的草龍用稻草精編而成,身段呈圓形,紋飾像蛇鱗。長的一二十米,要十多人才能舞動;短的四五米,兩個人也能舞。

李莊舞龍隊 ( 張光金 攝 )


在煙花爆竹聲中,草龍起龍、點睛,走街串巷拜年,各施其力,制造聲勢。一條條金色長龍,和著鏗鏘的鑼鼓點,在空中上下翻滾、左右躍騰,把耍草龍的活動推向高潮。舞到半夜便是「最後的瘋狂」——火燒草龍,直到把草龍燒成灰燼,象征著大年的圓滿結束。

李莊草龍( 張光金 攝 )

中國營造學社的梁思成先生就在李莊寫下了他的名著【中國建築史】。梁思成來到李莊,為李莊的建築而傾倒,特別是旋螺殿。梁思成贊嘆它奇特的建築風格,將其收入【中國營造學社匯刊】和【中國建築史】,贊其為「梁柱結構之優,頗足傲於當世之作」,並將其與魁星閣、禹王宮的九龍碑、張家祠的百鶴窗並稱為「李莊四絕」。

每年春節羅泉人便聚在鹽神廟耍龍燈,酬謝鹽神,也娛樂自己( 常湖川 攝 )

作為「川中第一龍鎮」,羅泉古鎮春節期間也有耍龍燈、獅燈、牛兒燈的習俗。羅泉的龍燈有大龍、彩龍、板凳龍等。龍頭制作精美,色彩艷麗,龍身比其他地方的龍要長。


羅泉龍燈 ,在一代代的傳承中,也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套路,常見的有翻五台、盤龍、龍鉆節、龍交尾等。


羅泉古鎮長2500米,所謂「五裏長街」。古鎮上的古建築自然地構成了龍鎮的龍頭、龍頸、龍身、龍尾、龍爪。

河東街的鹽神廟、老街子街的城隍廟、川主廟、南華宮組成了 龍頭 。場鎮入口的鹽神廟是龍的鳳冠,也是龍鎮的精華所在。

晚上,羅泉的龍燈還要走街串戶送祝福( 常湖川 攝 )

龍頸 由老街子街組成,是古建築核心區,這裏以風火墻、吊瓜、掉層、吊角等為特色,錯層跌落,層層疊疊,變化有致,構成了豐富多彩的古鎮景觀,且茶馬古道——嘉興巷由老街子街橫穿而過。

龍身 由順成街、中順街、廣福街組成,街內有天上宮、巧聖宮、胡範欽住宅和眾多的民國、清代年間的四合院建築組成。

龍尾 由興隆街組成。在龍的尾部,古建築主要有繡樓、劉家大院及原文昌宮、地母廟等。

客家龍拜新年·歡天喜地賀新春(張翔升 攝 )

位於成都東山的洛帶古鎮,是成都壩子最大的客家文化「碼頭」,有「西部客家第一鎮」之稱。 劉氏族人在洛帶鎮已經居住了14代,300余年之久。劉家於吉慶節日在古鎮舞龍,也有300多年了。劉家龍舞直接從古代龍舞發展而來,歷史悠久,家族內部傳承,且一直沒有中斷,因此保存了較多的古代龍舞最原始的程式和古樸的儀式。

夏日裏的洛帶水龍節(玫影 攝)


劉家龍分為火龍和水龍。正月初一到十五,火龍則每日飛舞,是為祈福;夏日伏旱,水龍則大顯身手,是為祈雨。 在龍舞表演上,「劉家龍」常見的表演程式有擺陣、破陣、轉龍格和扯龍須等,且以滾龍、蟠龍、行龍、仰龍為主。 風格粗獷質樸,充滿生活氣息。

洛帶水龍, 舞水龍者皆赤裸上身,上下騰挪;圍觀者或是用盆接水潑灑,或是拿著水槍噴,外圍更有灑水車助陣。只見,一條條水龍時而「蛟龍出海」,時而「龍舞九天」。客家人視水為財,潑得越濕,財越旺,舞者和觀者攻防進退,煞是刺激。


洛帶古鎮還完整地保存了客家移民的標誌性建築——客家會館。洛帶鎮很小,三條街道將小鎮組成一片樹葉狀,鎮上會館按省籍之不同分為廣東會館、江西會館、湖廣會館和川北會館,皆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尤以廣東會館最為宏偉。 這裏的「傷心涼粉」也是當地的一道美食名片,以其麻辣、酸爽和獨特的口感而聞名。

文/侯莫陳

本文摘自【四川畫報】第254期

編輯/肖蓉 許洧(實習 )

點選下圖購買【四川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