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秦聲如何「新唱」

2024-03-24國風

最近,備受年輕人關註的芒果TV【乘風破浪的姐姐5】迎來錄制。

與以往不同,在眾多「姐姐」中越劇演員陳麗君赫然在列,並且成功帶著【浪姐】沖上熱搜。

陳麗君是誰? 她是越劇【新龍門客棧】女小生賈廷的扮演者、1992年的「小姐姐」,而這個「90後」越劇演員和【新龍門客棧】在2023年都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創新標桿,不僅讓線下表演一票難求,更締造了超過10億的短影片流量。

最重要的是,年輕人對此趨之若鶩,以【新龍門客棧】為代表的新國風·環境式越劇成為時尚焦點,取得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

今天「網觀」一開場就說越劇,實則是想和大家說說我們陜西人自己的秦腔,與越劇一樣,秦腔作為陜西乃至整個西北地區的傳統戲曲,不僅是一方鄉土記憶,更是一個民族的文化符號,其重要性無需多言。

在越來越多的傳統文化、非遺專案被出圈、被重塑的當下,秦人的秦腔又該如何煥發時代的光彩?

類似於【新龍門客棧】的探索,其實西安的秦腔一直在做。

比如說春晚。

今年的央視春晚西安分會場上,除了「山河詩長安」, 梅花獎得主趙楊武 以一首集秦腔與現代音樂元素於一體的【花臉】驚艷全場,不禁讓人感慨,原來秦腔也可以這樣「潮」!

還有一票難求的【無界·長安】,張藝謀獻給家鄉的最新作品得到了網友這樣的評價: 在【無界·長安】中,讓秦腔這一古老的藝術形態與現代科技光速融合,向世界奏出中國多元文化的和鳴!

當然還有 3D電影版【三滴血】 被推上銀幕; 虛擬數碼人「秦筱雅」 亮相第九屆中國秦腔藝術節,在二次元「賽道」大放異彩……

傳統的、非遺的、文化的,與現代的、科技的進行碰撞,便生出了西安「秦腔+」的跨界出圈和時代表達。

▲圖源:西安演藝集團、秦之聲、無界·長安

中國人都知道西安有個百年易俗社,但全國首個以秦腔藝術文化為核心的文化街區——易俗社文化街區也已出圈, 它成為西安老百姓和全國遊客的新晉打卡地,秦腔與西安城市文化融合共生,這是一盤「文化興市」的大棋。

▲圖源:易俗社文化街區

還有【陜西省秦腔藝術保護傳承發展條例】正式施行,西安市文藝發展研究院成立,新增易俗社百年博物館和中國秦腔藝術博物館,還有近期「西安戲劇學院」的籌建……

據「網觀」了解,當下易俗社80多人的表演團隊中「90後」「00後」演員占比已超1/3......

這些創新轉變,不禁讓喜愛秦腔的老戲迷們倍感振奮。 傳承,讓更多人去看、去參與,這個傳統文化的核心話題 ,顯然在西安有了自己的底氣。

秦腔藝術如何持續創新和傳承?如何在「文化自信」和「文化興市」中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

▲圖源:易俗社

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李樹建 在點評豫劇發展時曾說過,戲曲在當今變的是方法、形式、創新,不變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和魂,只有堅守「變與不變」,才能讓經典劇目常演不衰。

說實話,對家鄉的愛、對家鄉傳統文化的期待,陜西人之於秦腔不亞於河南人之於豫劇、浙江人之於越劇……

▲圖源:易俗社、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央視新聞

但所有走出舒適區、邁上新幹道的傳統戲曲,我們發現都是找到了與時代握手的鑰匙,【新龍門客棧】們的路皆是如此。「網觀」以為,我們可以從最近火爆出圈的其他戲曲中借鑒一些新的答案。

借鑒一:傳統IP的時尚再創作

如今正值傳統文化回歸熱潮,對於傳統文化故事及經典文學著作的翻新演繹層出不窮。

江蘇大劇院出品的原創民族舞劇【紅樓夢】 成功爆火。究其原因,則是對經典IP的再創作,同時迎合了時代的新風向。

比如,舞劇【紅樓夢】末尾幾章牽引觀眾「坐中客」走近「戲中人」,目睹鮮活生命的花開花落,親歷抵抗命運的呼喊掙紮,直面女性靈魂的隕落結局,讓【紅樓夢】愈發悲慟,發人深省。

▲民族舞劇【紅樓夢】劇照

借鑒二:戲曲也可以穿上科技的「翅膀」

前文提到, 【無界·長安】 的成功,很顯然是將科技與藝術做到了機智地表達。舞台中的皮影戲、陜西扯面、華陰老腔、秦腔,在聲光電技術、裸眼3D技術、全像盒子技術的支撐下,讓觀看演出的觀眾,既能了解我們中華文明非物質遺產的底蘊,又能看到最高的演藝科技。

▲圖源:無界·長安

另外,讓戲曲和遊戲聯名,推出戲影人物玩家角色,讓傳統戲曲反向圈粉遊戲玩家。 國產遊戲【原神】中的角色「雲堇」, 就是在設計時融入了中國傳統戲曲文化,一經推出就在海外掀起「京劇熱」。

還有戲曲電影【白蛇傳·情】運用4K和電腦動畫技術,打造了水墨江南的極致中式美學。

借鑒三:沈浸式觀劇體驗與觀眾互動

【新龍門客棧】所謂環境式越劇就是其沈浸式的觀劇體驗, 這也是年輕人最為喜愛這部傳統戲劇的理由之一。整個劇場被精心設定為一間真實的場景,我們觀眾全部置身其中,就像身臨其境「客棧」一般。互動成為演員與觀眾的常態關系,「看戲」「聽戲」變成了「入戲」,這種體驗難怪一票難求。

▲圖源:央視新聞

其實以演藝著稱的西安, 【復活的軍團】 【長安千古情】 皆有同樣的經驗。

▲圖源:【復活的軍團】

借鑒四:用年輕人的思維耕耘傳統文化

最近爆火的越劇【新龍門客棧】,其主創團隊平均年齡約30歲,包括「85後」導演、「95後」編劇、「90後」舞美設計師。同樣舞劇【紅樓夢】主創團隊同樣也是「90後」。

不得不說,用年輕人的理解與視角創作,對藝術作品進行「青春思維」的創新解構,和「青春審美」的別樣表達,更能找到當下文化市場的「爆點」。

比如,在越劇【新龍門客棧】中,次要人物賈廷被賦予當下年輕人喜歡的「病嬌」內容,不僅讓這一角色在舞台上更加飽滿立體,也能更好引發觀眾的共鳴。

再比如,粵劇電影【白蛇傳·情】中,將白素貞塑造成一個有明確意識、自覺性和強行動力的女性,也與當代女性產生共鳴。

▲圖源:廣東粵劇院、央視新聞、舞劇【紅樓夢】劇照

借鑒五:學會搭乘「互聯網」風口

互聯網生態下,各類影片平台上以「國風」「戲曲」為標簽的影片,點選量常年居高不下。

一部戲曲作品的火爆,無數網友、觀眾在其中做了最佳推手,正是他們的二次創作、動情「打call」,令作品形成「自來水」滾雪團式行銷,激起了更廣泛的觀劇欲望。

同樣以越劇【新龍門客棧】為例,其抖音話題播放量達到15.8億次。在吸引大量觀眾的同時,也實作了破圈效應。

▲圖源:央視新聞

總結一下,經典改編、沈浸式觀劇體驗、青春氣息與時尚表達以及演員的專業素養,皆是傳統戲曲跟上時代的鑰匙,也是吸引年輕觀眾關註和喜愛的良藥。

但這些鑰匙,其實都回歸到一個詞「以人為本」。

戲曲的誕生和傳承或者說藝術的本源皆是為人服務,而互聯網時代、新時代,人的愛好、行為、思想皆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那我們的傳統戲曲要有新唱,就是要抓住這個「人」的核心。

我們多次提到的越劇【新龍門客棧】只是抓住了這個核心的一個典型例子,而屬於秦人秦腔的創新傳承之路,我們相信在「文化興市」戰略的助力下,一定會持續唱出時代的新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