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李商隱17歲寫下的這首詩,最後兩句堪稱千古絕唱,治愈人心上千年

2024-02-08國風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谿生,又號樊南生,晚唐詩人,與杜牧並稱「小李杜」。又與李白、李賀合稱「唐代三李」,與溫庭筠合稱「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接近,且三人都在家族中排行第十六,故並稱「三十六體」。

大唐王朝與盛唐氣象在日暮西沈中投射下三十六體的艷麗光輝,香羅小扇輕搖,漾開一扇秾麗綿邈的舊夢。李商隱的詩作如珠翠羅綺的美女,正面含哀愁地取下發間花瓣初卷的西州牡丹,然「渺綿出聲響,奧緩生光瑩」,美人舊夢,於無言朦朧中現綽約風姿。

李商隱情深詞婉,絢中有素,秾麗綺艷時有感慨,清思俊逸頗多愁郁,為世人留下了一行行膾炙人口、家喻戶曉的千古名句。

試看那: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五絕登樂遊原】

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晚晴】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無題】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無題】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夜雨寄北】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賈生】

桐花萬裏關山路,雛鳳清於老鳳聲。——【韓冬郎即席為詩相送】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錦瑟】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無題】

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無題二首】

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無題】

李商隱的「無題」詩因為綺麗唯美的意境和哈姆雷特式的後世註解,為世人所稱道,但這篇文章,小話詩詞卻想說一下李商隱另一首詩歌——【北青蘿】。

【北青蘿】是李商隱17歲時寫下的一首詩,雖然沒有他後期的「無題」那樣名聞中外,卻因為蘊藏著花季少年李商隱的一段青澀的初戀,並因為一些禪理的特質而成為李商隱後期無題詩的先聲,所以成為千古絕唱,也值得一讀再讀。

唐文宗大和年間,17歲的李商隱來到神都洛陽,在這座浸染了百年盛唐繁華的都城裏,李商隱先後結交了白居易,令狐楚等名流翹楚。

在到達洛陽前的一段時間,青年李商隱曾有一段河南嵩山玉陽求仙學道的生活,並與在此處修道的女道士宋華陽發生戀情,在【月夜重寄宋華陽姊妹】、【贈華陽宋真人兼寄清都劉先生】等詩中。

根據李商隱在這一時期的詩歌內容以及詩中提及的人物「宋華陽」於是,後世普遍認為,宋華陽就是李商隱的初戀。

還有一種誇張的說法是,李商隱曾經和宋華陽姐妹二人同時戀愛。上世紀20年代,蘇雪林在【玉溪詩謎】中對於這個故事進行了最大限度的想象發揮。

或許,李商隱對於他和宋華陽的這段戀情,也不知該如何定義,總之是為情所困,加之他在尋仙問道與功名利祿之間躊躇不定,於是他對前景一度陷入迷茫。

在和宋華陽的一次激烈爭吵後,李商隱在情感的旋渦中愈陷愈深,也被世俗裹挾的愈來愈緊,此刻的李商隱亟需智者的點撥和指引,或者說需要高人的指點吧,於是他就到北青蘿尋訪智者。北青蘿是王屋山中的一座名山。

此時夕陽落山,山間落葉紛紛,詩人尋著寒雲繚繞的山路,找尋到在茅屋中獨自誦經的僧人。聽著清脆的磐聲,凝望著寂靜的夜空,深感俗世之外的靜謐與安詳。

而與僧人的交談,讓詩人悟出禪理,佛家對紅塵世俗的超脫,對世間榮辱的淡泊,似那厚重的鐘聲,一下下敲在詩人的心上。

飲下一壺茶,洗滌心靈上的塵埃,回歸本真的自我。從這大千世界中超脫,將愛恨都忘卻。

人生迷惘的李商隱曾沈迷山水之間尋仙訪道,在這個霜寒露重的山間清晨,突然頓悟人生於世,不過微塵一粒的禪理。

世界微塵裏,吾寧愛與憎

花季少年李商隱在高僧一番醍醐灌頂的禪理解說下,頓悟了情感在人生中的意義,於是寫下了一首習禪、參禪、悟道的詩歌【北青蘿】:

殘陽西入崦,茅屋訪孤僧。

落葉人何在,寒雲路幾層。

獨敲初夜磬,閑倚一枝藤。

世界微塵裏,吾寧愛與憎。

在唐代,習禪是上流社會的一種文人時尚。禪宗思想滲入到文人士大夫人生理想與生活情趣中,由此在意識形態領域內形成了禪理與詩歌、繪畫密不可分的局面。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經濟生產空前發展的一個繁榮時代,經濟的繁榮,勢必帶來文化上的大發展,儒、道、佛三家思想至唐代也是一個大發展的時代。

舉個例子,王維就是將禪宗、詩歌、繪畫融於一體的代言人。

唐代盛行禪宗,習禪是流行於貴族和文人間的時尚行為。

從禪宗自身發展的角度講,由於大量士人追求林泉,喜好隱居,禪門與文人有多方面聯系,又大大提高了禪宗的文化水平。中晚唐產生的大量偈頌與語錄,就是顯示這種文化水平的特異成果。

而禪宗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又反過來加強了對於文人和整個文化領域的影響。唐代文人習禪的風氣很濃,許多文人都在習禪方面很有作為。

禪宗與習禪在晚唐風行天下,其核心思想為「 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結合了般若學「 假有性空說 」和涅槃學「 自性清凈 」佛性觀的禪宗思想,為晚唐詩歌創作註入了一種不執於物、空幻淡泊的美學特性。

盛唐王維號稱「詩佛」,他中年好佛(王維自己說「中歲頗好道」,就是這個道理),宴坐蔬食。他的詩是唐代詩人中最能傳達出禪悟的過程、體驗與境界者,這已是歷來詩家公認的。

即使以道、儒著稱的詩人李白、杜甫,也有習禪之舉。

李白在【答湖州迦葉司馬問白何人也】一詩中自稱青蓮居士,除圓熟運用佛典外,李白對佛理的認識應為不淺。

杜甫對佛教的領會早已有學者論及,他在天寶十四載所作的【夜聽許十一誦詩】寫道:「 余亦師粲、可,心猶縛禪寂。 」晚年【秋日夔府詠懷】又寫道:「 心許雙峰寺,門求七祖禪。 」七祖指的是北宗普寂,可見杜甫對佛教心向往之。

至如中晚唐,元稹、白居易、韓愈、柳宗元、劉禹錫、賈島、姚合、李商隱、溫庭筠,沒有不涉及禪學的。

白居易對佛教的濡染既多且雜,他自稱「 棲心釋氏,通學小中大乘法 」,晚年稱為「 香山居士 」。

柳宗元中年信奉佛理,【送選人赴中丞叔父召序】明白地寫道:「 自幼學佛,求其道,積三十年。 」他與石頭希遷、馬祖道一弟子往來有年,【送僧浩初序】是他與韓愈論佛,舍世道求佛道的心聲。

劉禹錫信仰禪宗,早年曾拜名僧皎然和靈澈為師,中年時與僧元、浩初、惟良等往來,現存【劉賓客文集】中至少有與僧人往來詩廿余首。詩人韋應物任蘇州刺史時,日常生活是焚香、掃地而坐,與名僧皎然唱和為友。

詩人賈島本來是僧人,法號無本,後來還俗,與韓愈因為推敲二字相識,並在韓愈的引薦之下考中進士,【尋隱者不遇】就是賈島的代表作之一。

中晚唐的許多文人可以說是「披著袈裟的文人」,而李商隱可以說是其中的佼佼者。

李商隱的詩中大量參照佛典,如【無題】詩中的「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另一首【無題】詩中的「 紫府仙人號寶燈,雲漿未飲結成冰 」,【錦瑟】一詩中的「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更是直言不諱將禪宗美學特征展現出來。

李商隱,約生於 813 年,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於唐文宗開成二年登進士第,曾出任秘書省校書郎、弘農尉等職務,後因「牛李黨爭」的牽連而遭受排擠,一生困頓,郁郁不得誌。

李商隱除了擅長詩歌,其駢文的文學價值也很高,與杜牧合稱為「小李杜」,和溫庭筠合稱為「溫李」,還與段成式、溫庭筠並稱「三十六體」

李商隱的詩歌構思新奇、風格秾麗,尤其是他的愛情詩與無題詩,更是纏綿悱惻、優美動人,至今廣為傳誦。

唐代佛教盛行,這位擅長寫情,更以深情綿邈的風格聞名於世的詩人和佛教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可以說是對禪學義理非常熟悉。

晚唐禪風大熾,李商隱常與智玄、僧徹等禪僧密切來往,特別是喪妻之後,與佛學的緣分更深,佛學義理對他產生了深遠影響。

可以說,李商隱為佛教文化和詩歌文化搭建起溝通的橋梁,擴充套件了詩歌文化的審美視野。最初李商隱參悟禪宗是為了擺脫仕途不如意所帶來的困擾,為了求得對名利的淡泊。

且其曾於四川梓州幕府生活,期間常同僧人來往,不止捐錢刊印佛經,甚至還曾想過出家為僧。其實,李商隱與禪宗的不解之緣,在他青年時期寫下的【北青蘿】一詩就已初見端倪,禪理也有所體現。

這首詩首聯寫詩人尋訪僧人之事;頷聯寫詩人尋訪所經之路程、所見之景物;頸聯寫詩人黃昏時才尋到僧人,以精煉的筆墨描繪了僧人的簡靜生活;尾聯寫詩人獲得了思想的啟迪。

【北青蘿】一詩所表達的是一種不畏辛勞艱險、一心追尋禪理、淡泊之懷面對仕途榮辱的願望,既贊美了僧人清幽簡靜的生活,又表現出詩人對禪理的領悟,淡泊之懷面對現實、從容之心面對仕途榮辱。

開篇兩句「殘陽西入崦,茅屋訪孤僧」,寫詩人尋訪僧人之事。時當紅日西沈山谷,詩人進入山中,去拜訪一位住在茅屋中的僧人。

從詩人的措辭「茅屋」與「孤僧」不難看出,李商隱將要去拜訪一位生活清苦且孤獨的僧人。由於當時的李商隱處正處於生活清苦、親朋離散的環境中,急需一個能夠與他感同身受,卻不受此處境困擾的人,助他解決煩惱。

而詩人此時正逢生活清苦、親朋離散、情感困惑、前途渺茫的艱難歲月,他尋訪這樣一位清苦而孤居的僧人,顯然是要從對方身上獲得啟示,以解除自身的苦惱。清苦人尋清苦地,孤獨客訪孤獨僧,俗與佛已有了精神交流的契機。

接下來的兩句「落葉人何在,寒雲路幾層」,寫詩人尋訪所經之路程、所見之景物。時當秋冬交替之際,滿山的林木飄下紛紛的黃葉,詩人要找的那位孤僧,卻不知住在哪裏。

「人何在」,使人聯想到詩人於山林間四處張望的神態,顯現出山間林木的密集和僧人的幽藏,愈發表現出這位孤僧遠避紅塵的意趣,這正是詩人探訪的目的。

這兩句更將僧人的幽藏作進一步的渲染:詩人沿著寒雲繚繞的山路,盤曲而上,已不知把那盤山之路走了幾重。

兩句詩突出了僧人居所的幽靜與高遠。僧人對世俗的遠離讓我們看到了幽靜。高遠的體現就在於詩人在強調僧人住處的地理位置高的同時更想要凸顯僧人的境界高雅,超凡脫俗。在這句詩當中詩人無意說禪而暗合禪旨。

值得註意的是,這二句寫景而兼記行蹤,景中暗含著僧人和詩人的影子,言簡意賅,蘊藏極富,堪稱臻於化境的神來之筆。

接下來的「獨敲初夜磬,閑倚一枝藤」,詩人以精煉的筆墨描繪了僧人的簡靜生活,夜幕降臨,僧人在茅屋中獨自敲磬誦經。

詩人此時站在茅屋外邊,耳聽清脆的磬聲,眼望寂靜的星辰,深感佛界的靜謐與安詳,此中再無紅塵之困擾。詩人雖已到達門口,但並沒有影響僧人誦經禮佛,可見其虔誠。

待到僧人佛事已畢,詩人走進茅屋,與之交談,對交談的情狀僅用「閑倚一枝藤」五個字概括,卻內蘊豐富。

藤杖是藤條做的手杖,極為簡樸,僧人所有,僅此而已,生活之清苦可以想見。難得的是僧人那份靜態閑態,居清貧而安閑自如,從容不迫。

透過描繪僧人簡單寧靜的生活,呈現了其安於清貧,悠閑自如,從容不迫的狀態,這種狀態也是詩人李商隱此行想要獲得的答案—— 一種從容、淡定、平常的人生狀態。

結尾兩句「世界微塵裏,吾寧愛與憎」,則是李商隱透過與僧人談話受到啟迪所悟出的禪理與詩人獲得的思想啟迪,因為唯美綺麗的藝術境界和空靈通透的語言文字,而成為千古絕唱。

「世界微塵裏」,本就是佛教術語,是佛陀「 書寫三千大千世界事,全在微塵中 」的典故。佛教認為大千世界全在微塵之中,人也不過就是微塵而已。

相傳佛祖講大通智勝佛的故事,說他度過了很多劫,經歷了很長時間。如果把三千大千世界磨成墨,然後每過一千國土,就點一個微塵那麽大小的墨下去。如此直到把所有的墨都點完,才相當於大通智勝佛度過的時間。

詩人領悟了這個道理,表示今後不再纏結愛憎,眾心凈慮,以淡泊的心態去面對人生的沈浮榮辱且不再糾結於愛憎的想法。

參禪悟道,本就是很智慧的一件事,或者說是一件心靈頓悟的事情。中晚唐詩人,面對人生苦旅時,都有很多頓悟人生的例子。

如柳宗元【晨詣超師院讀禪經】「 淡然離言說,悟悅心自足 」,最後也是悟道了。劉長卿【尋南溪常道士】「 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 」,最後也是悟道了。

或許,李商隱此次到王屋山北青蘿拜訪高僧,獲得的心靈解脫,以及尋求到的禪理,陪伴了他一生。而晚年的李商隱經歷了仕途失意、母親與妻子相繼去世的打擊,所以他時常需要借助禪學來獲得心靈的平靜。

如李商隱曾在其【樊南乙集】裏提到:「 三年以來,喪失家道,平居忽忽不樂,始克意佛事,方願打鐘掃地,為清涼山行者。

在【北青蘿】一詩中,一個深情綿邈的詩人為何與禪宗之間有這麽深的淵源似乎就有了答案,李商隱關於有求皆苦、無常幻滅的人生體驗,在精神實質上和禪宗對人生的體悟不謀而合。

其實李商隱的這首詩以及詩中蘊含的禪理與哲理,是晚唐詩歌具有普遍代表性的一首詩歌。

世間萬物,一花一草,一石一木,禪宗都認為其具有佛性,世間萬物都能揭示佛法。晚唐詩人受習禪的時風影響,大多都親近禪門。

晚唐詩人註重內心感悟,敢於擺脫傳統禮教的束縛,重視創作個性,創作了許多對內心情感進行抒發的詩篇,從功利轉化到超功利,從道德政治教化轉化到文藝美感體驗。

並且晚唐詩人們還追求「詩無僧字格還卑」的審美情趣,常用一些在禪理偈頌中較為常見的譬喻物來寄托禪思,例如雲、月、雪、溪、琴、泉等。一幀幀清麗如詩的風景,是山水大地即是真如的禪悟境界,更是啟人心智的菩提大道。

禪宗美學和晚唐詩歌所追求的核心的東西,正是南宋詩學評論家嚴羽提出的「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的理論,「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本是禪宗用語,比喻不涉理路、不落窠臼的妙語。

晚唐時期禪對詩的滲透及詩對禪的吸收,最終以文字型現在一首首膾炙人口的詩歌當中。

當詩人淡泊功名、遠離塵世,向禪宗靠攏時,他們的作品便更趨向於純粹,近禪的詩人皆是如此,當中尤以李商隱為甚。

李商隱尋訪高僧,參禪悟道,走出人生迷茫,所以他說出堪稱千古名句的「世界微塵裏,吾寧愛與憎」,這是一種平靜淡泊,與世無爭,忘卻凡塵的心境,強調甘於淡泊的內心狀態,世間萬物皆成空的處世態度。

晚唐詩人們秉持著這種不為世間萬物所動的心態來看待世間萬物,其詩中便呈現出了一種寂靜、空曠、幽深、空幻、脫俗的意境之美,撫慰了其痛苦的內心。

小話詩詞

綜觀李商隱【北青蘿】一詩,語言凝練,富於蘊藏,層次清晰。詩人先寫出訪,次寫途中,再寫遇僧,最後以思想收獲作結。

詩人先將筆墨集中在探訪之上,描寫僧人居住狀態的孤獨。然後寫出佛家對紅塵物欲的否定,突顯出詩人希望從佛教思想中得到解脫,將愛憎拋卻,求得內心的寧靜。最後寫詩人訪僧忽悟禪理之意,更襯出孤僧高潔的心靈。

【北青蘿】所表達的就是一種不畏辛勞艱險、—心追尋禪理、淡泊之懷面對仕途榮辱的願望,既贊美了僧人清幽簡靜的生活,又表現出詩人對禪理的領悟,淡泊之懷面對現實、從容之心面對仕途榮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