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楊國榮丨中國哲學:理解與定位

2024-03-08國風

中國哲學的發展歷經二千多年,但將其作為現代意義上的哲學加以考察,則是近代的事。黑格爾在他的【哲學史講演錄】中已經提到中國哲學,但評價不高。他並沒有把中國哲學看作嚴格意義上的哲學,認為孔子所表達的不過是一些 「常識道德」,「在他那裏思辨的哲學是一點也沒有的」;至於 【易經】雖然涉及抽象的思想,但「並不深入,只停留在最淺薄的思想裏面」,等等。對中國哲學的這種理解,現在依然存在。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便是:在當今西方主流的大學哲學系中,中國哲學普遍沒有成為研究、教授的物件,而相關的研究大都分布在宗教系、東亞系當中。這表明主流的西方哲學仍沒有把中國哲學作為一種重要的哲學形態來對待。

由此,便發生了中國哲學的「承認」問題。這從根本上說涉及對哲學究竟是什麽的理解。什麽樣的觀念系統才是哲學?哲學除了共同的品格之外是否還有多樣的、特殊的形態?西方哲學主流所承認的哲學似乎只有單一的形態,即從古希臘演化而來、在今天取得現代形式的哲學。此外像中國哲學這樣的系統,就不能歸入他們所理解的「哲學」範圍。這種理解顯然有其片面性。關於哲學,我們當然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也可以給出不同的界說,事實上,到現在為止,人們對於「哲學究竟是什麽」的問題尚未有完全一致的看法,不同背景的哲學家對其往往有自己的理解。但所達到的一般共識是,作為不同於知識的思想形態,哲學是一種對智慧的追求,在這一層面,無論什麽哲學形態,都不同於經驗學科、經驗知識。

在確認哲學的以上品格之後,進一步的問題是:智慧之思是否可以透過多樣的形式呈現出來?對此我們應該給予肯定的回答。哲學既具有共通的、一般的品格,同時也呈現多樣的、多元的特點和個人化的形態。即使西方哲學,在其發展過程中,也有多樣的形態,無論就流派而言,抑或從歷史時期來看,西方哲學的不同系統都呈現各自的特點。中國哲學很早就區分了為學與為道,為學涉及經驗領域的物件,為道則以性與天道為指向,屬智慧之思——在此意義上,中國哲學無疑是哲學的一種獨特形態。

哲學形態的多樣性和差異,往往體現於形式與實質兩個方面。盡管在側重點上,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確有不同,但我們不能因為側重的不同,而完全否定其中某種形態為哲學。在肯定中國哲學的獨特趨向的同時,我們沒有理由不承認它的哲學品格。

與承認相關的另一個問題是「認同」。此問題的發生,與近年中國哲學界的學術傾向有關。對具有較強本土意識者而言,中國的學問應該用中國的概念來解釋,中國以往的思想、學問、學術無需納入「哲學」的範疇。這種主張背後的前提是:「哲學」概念來自西方,則「哲學」形態也源自西方,如此則中國哲學一旦被歸入「哲學」範圍,便意味著把中國哲學西方化了。這便涉及認同的問題。認同與承認的觀點取向表面上截然相反,但實則相通。承認,是以西方哲學為唯一範式而出現的問題,認同,則是本土意識的提升和強化之後出現的問題,盡管緣由不同,但二者的相通之處便是對「中國哲學是否可被視為哲學」這一問題的質疑。

如果承認涉及哲學形態的多樣性問題,那麽認同則更多關乎哲學的普遍性問題。中國哲學盡管有非常獨特的智慧探索,但就其追問世界與人自身存在的意義而言,它無疑屬於哲學這種把握世界的方式。上述追問是中國哲學中包含的具有普遍意義的哲學規定,而這表明我們既無必要,也不應該將其完全隔絕於「哲學」形態之外。片面地強調本土意識,既於狹隘,也無法真切地把握中國哲學的內涵。

我們應追求認同與承認的統一。一方面,應充分肯定每一種哲學形態的個性特征,承認的背後,是對多樣性的尊重;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視獨特哲學形態所包含的普遍意義,認同的背後,是對普遍性的確認。在探討中國哲學的時候,既要充分註意它的個性品格和特殊形態,又要高度重視其中具有普遍意義的理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