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再描摹一次你的影子——油畫與愛情

2024-03-17國風

I can't nohanol1 in the dark .」

各位高手,誰能把這句譯準?如果您懶得自己譯,答案在最後。

語言的滋味,大概千人千味;轉譯也基本千人千譯,全在汝心。

先由這一幅油畫開卷獨斟,慢慢展開幾個愛情故事吧。

這幅油畫的名稱叫【 臨行前再描摹一次你的影子 】(Draw your shadow again before leaving),是十九世紀英國的藝術家艾德蒙·布萊爾·萊頓(1852.9.21 - 1922.9.1)的作品。

愛情,年少時我們以為垂手可得,走過紅塵喧囂若幹年,才發現愛情對於太多人是奢侈品,婚姻易求而愛很難。

愛的領悟不僅僅決定於每個人的個體本身,愛不僅是一種本能和身體需求。生而為人不一定就一定會愛、明白愛,同時能擁有愛;愛需要個體的領悟力,更需要在這大千世界能碰見彼此,那些讓你一眼萬年的人,以愛頓悟。

「臨行前再描摹一次你的影子」這幅油畫裏的滋滋味味,各位慢品,在每一個深夜裏,是否有那麽個影子讓你一筆筆用心在細細描畫?百轉而千回。有,其實你挺幸運。

學習歷練和領悟,是我們在世間懂愛的後知後覺。有些人可能一生都在懵懂,先天的愛往往只是一種知覺,這種知覺有些人很強烈,有些人一瞬而逝。 我們的教育中缺了性的教育,同樣更缺愛的教育。 情感屬於個體,但是時代的烙印會極大地左右每個人、包括愛,包括生活。下面文中,我會詳細展開說說萊頓那個時代的時代特征。

莽莽塵世間,碰見並不易,碰見的時間恰逢少年時當然最好,但恰逢其時在人生中很難,否則不會有:「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的千古遺憾。

也不會有盧冠廷那首【一生所愛】唱的淒苦:「 從前、現在,過去了再不來, 紅紅落葉長埋塵土內 ,開始終結總是沒變改; 天邊的你漂泊白雲外, 苦海翻起愛恨, 在世間難逃避命運 ,相親竟不可接近 ,或我應該相信是緣分……」長久占據凡塵男女你我心頭,歌詞裏的情感又何嘗不是你、我的情感?

艾德蒙·布萊爾·萊頓的油畫很討國人的歡喜,因為美。他屬於拉斐爾前派,他所有的油畫畫面幹凈、色彩分明、衣飾精美,女子都帶著濃濃的優雅貴族氣,是一種唯美的古典寫實。對於畫中的人物,尤其是女性,透過他的畫筆把人物情緒把控地非常到位,低頭一剎那的深情、面對陌生的未來時的躊躇、以及對被強迫寫好命運地深深無奈……

艾德蒙·布萊爾·萊頓的父親也是畫家,但是沒有他出名,萊頓有兩個孩子,後來也都就讀於皇家藝術學院,均為藝術博士,但是也沒有作品流傳下來,天分在藝術中很重要,能夠作為一件作品流傳百代千代後,是要經得起時間考量,盡管萊頓是皇家藝術學院的院長,也無法讓他的孩子歷史留名。

太多的人都是以所處時代和社會的觀點、喜好在愛,在社會和時代觀念賦予的所謂對錯選擇中判斷愛,並自覺不自覺地以此為標準,框定了自己的愛。往往我們的選擇是:我該愛這個人、我們相愛是合適的。

艾德蒙·布萊爾·萊頓生活在十九世紀維多利亞時代,糾正下,他不屬於中世紀!!(總愛糾錯的人可能總比較討人嫌)這個時代記錄在狄更斯的【雙城記】中:「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愚蠢的時代;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

維多利亞女王統治英國是從1837年到1901年,這六十四年間對於英國乃至歐洲的歷史都有深遠影響,所以這段時期,在歷史上被稱為維多利亞時代(Victorian era),當時的英國可以說處在時代巨變最前沿: 最光明與最黑暗並存

工業革命使英國走到了鼎盛時期,維多利亞女王是第一個以「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女王和印度女皇」名號稱呼的英國君主,也正由於工業革命,英國的城市化和工業化高速發展,當時的大英帝國被稱為「日不落帝國」,它的經濟占據全球70%以上,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大英帝國最輝煌的維多利亞時代才宣布結束。

同時它也是一個英國急速擴張的時代,所以在艾德蒙·布萊爾·萊頓畫作中,畫了很多中世紀的騎士和他們的愛人,中世紀的騎士是一種精神規範,也是在英國這種帝國擴張中,滿足自己的野心又為英國利益不惜犧牲的這麽一群人。這種標準支配著當時貴族青年男子所思與所為,這種標準不僅僅在於戰爭,更是生活和愛情中的一種規範。

既具宗教精神,又充滿尚武精神,且允許當時青年男女在虔誠地同時,尋求自我價值的實作和精神自由,這種自上而下的要求和自下而上的尋求,慢慢就形成了所謂中世紀騎士精神。

具有騎士精神的騎士是當時貴族男性的追求,除了要求勇猛以外,還要具有慷慨熱情並積極援助他人和社會的品行,對女士謙遜有禮並付出慷慨和仁慈,捍衛他們認為的真善美的信仰,並為之戰鬥。

下面這幅畫就是剛剛在教堂舉行完婚禮的一對新人,新郎即將被急速召喚的場景。新娘緊緊挽住新郎的胳膊,但不管多麽的不舍,她都無法阻止心上人去戰鬥,因為懦弱是騎士精神最嘲笑的。當時對女性的要求也是必須忠貞,男女雙方可以愛得發狂但必須做到性克制。

人類一直在愛與性之中者拉扯,有時強調兩性歡樂為主,有時又是靈魂契合。

舊約比較縱容,所羅門對他的新娘說的情話相當放肆:「你的身量好像棕樹,而我要上這棕樹。願你的雙乳,好像葡萄累累下垂,你的鼻息香如蘋果,你的口是如上好的酒,下咽舒暢,流入我的唇齒中。」

但隨著宗教的深入,新約占據了思想的主導,這時候崇尚地又是柏拉圖式的戀愛——精神戀愛。

這種精神戀愛和我們現在理解的又不完全一樣,一方面認為男女或男男、女女之間可以不進行身體交流,純粹地相互精神相戀;一方面又將獨身視為不可饒恕的一種肉欲,認為獨自一人是禁止不住欲望的,所以不如婚配,用婚姻的繩索鎖住欲望,離婚那時是不被允許的。

所講究的騎士精神時代,婚姻是婚姻,可人總是需要愛和被愛。

所以愛情又被格外贊賞和歌頌,萊頓的這幅油畫【The King and the Beggarmaid】(國王與乞丐),就是描寫非洲國王科夫圖阿(Cophetua)原本對女色毫無興趣,直至他看見了女乞丐佩尼羅鳳,他對佩尼羅鳳一見鐘情 ,然後跪地請求佩尼羅鳳嫁給他,成為他的王後的故事。

這個故事不僅是這位著名的拉斐爾前派畫家艾德蒙·布萊爾·萊頓畫了好幾幅類似的主題,其他畫家也畫了好多。

這個主題正好符合中世紀西方這類男女對兩性,應該說是男性對於兩性的一種態度。他們標榜道德,對女色毫無興趣,也就新約所教導的性是該束縛的;然約束歸約束,情與愛又是人的發於自然,無法避免,於是他們贊美愛之純粹,渴望男女的結合僅僅是因為愛情。

非洲國王科夫圖阿這個角色就是在這種歷史氛圍下產生,作為中世紀騎士設想的最圓滿婚戀的一種典範。我不在乎你富貴貧窮、家世如何,只要你是我的意中人,我們的結合就是最純潔的兩性關系。

「連日暮時分在花園裏圓寂的,佛法無邊的悉達多也於你無益 。

你手寫的文字, 口出的言辭 ,都像塵埃一般一文不值 。

命運之神沒有憐憫之心 ,上帝的長夜沒有盡期 ,你的肉體只是時光 ,不停流逝的時光 ,你不過是每一個孤獨的瞬息。」

萊頓畫筆下的騎士愛情,除了著名的【國王與乞丐】,還有【崔斯坦和伊索德】。

他的大部份畫作作品很多來自於歐洲聖經故事,神話傳說和著名的小說,但是他的畫筆卻沒有把這些聖經故事、神話傳說中的人神化,而是以生活化的畫筆將書中人、劇中人以當時普通人的形象畫了出來。

「來年樹倒身影孤煙花散, 年輪未可推翻化不淡……」我們在歌聲裏惆悵,但萊頓給予我們「直到死亡我們才分手」。

回到開頭那句英語: 我絕不在黑暗之處愛你,愛,愛是坦蕩。

手指是有形的,

風是無形的,

夢境是潮濕的,

我多麽希望,

我是獨特的。

羽毛是輕盈的,

肌膚是熱的

思念是無聲的,

我多麽希望

你就在門外。

歲月是溫柔的,

雪是層疊的,

巧克力是會融化的,

我多麽希望

你我是不分離的。

——草木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