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看過一個很有哲理的故事。
一個年輕人要出去闖蕩世界,他在踏上人生旅途之前,問佛陀:
「我未來的人生之路,將會是怎樣的呢?」
佛陀回答:
「你在人生路上,將會遇到三道門,突破了這三道門便懂得了人生。」
這三道門便是:精於事道,立於世道,順應天道。
後來,年輕人歷經艱險,終於依次突破了三道門,實作了自我成長,領悟了處世之道,懂得了德厚流光。
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這三道門:
精於事道,講究的是修己成人;
立於世道,遵守的是修己安人;
順應天道,遵循的是修己達人。
一個人能到達的高度,取決於他能開啟第幾道門。
第一道門:精於事道
為人處世中,當以立德為先。
有德之人,人皆愛之,無德之人,人皆厭之。
一個人的德行並不是一開始就有,而是在為人處事的過程中,逐步積累,逐漸完善。
蘧伯玉是春秋時期的衛國人,孔子的好友。
在20歲的時候,他的德行已經為世人稱道。
但是他依舊每天都做一件事,那就是:完善自身。
所以就有這樣一句話:
「蘧伯玉十年如一日,至五十歲時,猶追咎四十九年之非。」
也正因如此,他才能夠被奉祀於孔廟東廡第一位。
一個人的成長,在於其對自身的要求。
不偏不倚地對待生活,才能德立而身正。
明朝時期,有位叫張畏巖的讀書人,此人學識淵博,頗具聲望。
有一年,他前去參加鄉試,放榜時發現自己榜上無名,便破口大罵試官不長眼睛,不懂得分辨人才。
此時,一位經過的路人正微笑著看他,張畏巖看見後大怒,隨即將怒火發泄在此人身上。
誰知,這人不火也不惱,並說:
「好的文章貴在心平氣和,公子怒火如此重,又怎麽能寫出好文章?
此外,考取功名也在命,命中無福,又有何用?」
張畏巖聽他說得有理,連忙問道:
「那我該如何改變自己的命運呢?」
那人說道:
「造命者天,立命者我;
力行善事,廣積陰德,何福不可求?」
張畏巖聽後,幡然醒悟。
從此慎獨慎微,謙虛自持,歷經三年後,終於成功考取功名。
楊絳先生在【走到人生邊上】中寫下自己對生命的思考:
「人生實苦,終其一生,都要不斷地修煉靈魂,完善自我。」
人活一世,行事易,為人難。
品德的修煉是一個人終生的必修課。
君子檢身,常若有過。
在一點一滴中完善自己的修養,才能順利開啟人生的第一道門,收獲安身立命的資本,行走世間的通行證。
第二道門:立於世道
一個人若要更進一步,需要明白優秀取決於其格局的擴大。
【大學】中有這樣一句話: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這句話曾被商湯銘刻在自己的洗澡用器上。
他把這句話刻在自己經常看得到的地方,其實就是在告誡自己:
成長,就如同洗去身上的塵埃一樣,每天保持更新,才是實作升級的根本。
逐漸擴大自己的視野,提升自己的格局,才能更加淡定地面對接下來的未知。
在唐朝武則天時期,有一個叫婁師德的宰相。
因為位居高位,所以他在平日就謹言慎行,寬厚仁德,時常自檢。
但卻因為長得胖,被其他人取笑為「土包子」。
他不僅不生氣,還自我解嘲:
「我不算土包子,誰算呢?」
不僅生活中如此,面對「排擠」時,婁師德更是表現出了非凡的格局。
當時狄仁傑名氣正盛,婁師德就向女皇推薦他做了宰相。
狄仁傑不知此事,做了宰相後對婁師德百般排擠。
然而婁師德不以為然,依舊對狄仁傑禮遇有加。
女皇甚為贊賞婁師德,忍不住就對狄仁傑說:
「你知道舉薦你的是誰嗎?
是婁師德啊!」
婁師德的德行與格局讓狄仁傑佩服得五體投地,他感慨地說:
「婁公盛德,我不及他太遠了。」
婁師德用自己的德行養大了自己的格局,贏得了別人的尊重。
詩人謝枋得曾在【與李養吾書】中寫道:
「大丈夫行事,論是非不論利害,論逆順不論成敗,論萬世不論一生。」
讀過的書,走過的路,見過的人,所有的經歷,都可以沈澱下來,形成處世的智慧,警醒自己,惠及他人。
正如余秋雨所說:
「人的生命格局一大,就不會在生活瑣碎中沈淪,真正自信的人,總能夠簡單得鏗鏘有力。」
人生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從第一道門到第二道門,不斷成長的過程,便是前行的最大意義。
第三道門:順應天道
【論語·裏仁】中有言:
「德不孤,必有鄰。」
意思是說:有德守德之人,一定會有誌同道合的人與之相隨。
古時候,就有「大舜所居之地,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的說法,一個人德行的最高境界,可以影響他人、反饋社會。
明朝時期,有一個叫隆安縣的地方。
那裏曾擁有規模盛大的集貿市場,但後來卻每況愈下,變得冷冷清清。
剛到任的知縣余興賢,覺得事出有因,準備親自到市場察看一番。
這時候,有個商戶悄悄找到余興賢,憤怒地控訴市場敗落的原因。
他說是幾個衙門差役和一些地痞流氓互相勾結,欺行霸市,又明火執仗,欺淩來趕集的民眾……
市場因此變得蕭條冷落。
商戶說完,掏出一張銀票送給余興賢,並解釋說禮金是眾多商戶湊成的,希望他一定要多加治理。
余興賢見狀,頓時皺起眉頭,並嚴肅地表示拒收。
商戶認為他不收錢物,是怕傳出去壞了名聲,懇切地說:
「余大人,放心笑納,我們絕對不敢外傳泄露,影響余大人的仕途。」
余興賢耐心地對商戶解釋道:
「你放心,有問題我一定會及時解決,絕不會有絲毫偏袒。」
商戶聽余興賢如此一說,只好慚愧離去。
人心古,天不欺。
余興賢雖然拒收禮金,但他並沒有忘記自己的天職。
查明真相後,余興賢立刻將影響市集的閑散人員緝拿查辦,對待各家商戶也一視同仁,自由競爭。
不久,市場貿易便恢復如初,車水馬龍,人聲鼎沸。
此外,余興賢清正廉潔的為官之道,還帶動了當地民風的樸厚和淳化。
在任期間,隆安縣出現了興隆泰安的景象: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百業興旺,大家都安居樂業。
「平生德義人間誦,身後何勞更立碑。」
五年後,余興賢離任的時候,大家為感激余興賢的恩德,特地在縣城的路旁立了一塊「余侯去思碑」,以長久紀念他的優秀品質和非凡功績。
品行端正,不僅能夠點亮自己,也可以照耀他人。
正如思想家黃石公在【素書】中所言:
「釋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順。」
把自己放在一邊,單純地去指責他人是一種傲慢;
嚴格要求自己,不斷磨礪心性,當我們走進第三道門時,用良好的品德去影響他人,無人不會信服。
▽
【中庸】有言:
「君子不可以不修身。」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生命是一場修行,當確立了人生的方向,就不會到處亂撞。
精於事道,修己成人;
立於世道,修己安人;
順應天道,修己達人。
在所見所聞中不斷提升自己,就是一步一步跨過人生三道門的過程。
不管現在正處於哪道門前,願你我都能在成長中,銳意進取,勇敢向上,努力超越自己,便不會枉活一世。
(素材來源:微信公眾 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