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荊浩與【筆法記】

2024-10-18國風

中國山水畫分為北派和南派兩大派別。五代時期後梁畫家荊浩,是公認的北派山水畫開山鼻祖。

荊浩,字浩然,號洪谷子。為了躲避此起彼伏的戰亂,荊浩常年隱居於太行山深處,一邊暢遊山川,一邊將山水美景繪於筆下。他獨特的審美情趣,構建起自己別有風味的畫風,荊浩很快成為山水畫的代表性人物。

現藏於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匡廬圖】,傳為荊浩代表的北派山水畫的扛鼎之作,圖上有宋高宗趙構題書的「荊浩真跡神品」六個字。整幅畫全部采用墨畫法,同時做到皴染兼備。畫面上部危峰重疊,高聳入雲,山巔樹木叢生,山崖間飛瀑直瀉而下,大有「銀河落九天」之勢。山腰密林之中深藏一處院落,從院落一路下山,山道蜿蜒盤旋,道旁溪流宛轉曲折,最後註入山下湖中。山腳水邊,巨石聳立,村居房舍掩映於密林之中。水上有漁人撐船,不遠的坡旁路上有一人正趕著毛驢慢行。畫中只有兩人,人物在畫中只作為陪襯。人們評價【匡廬圖】在筆墨間既表現出了山的雄偉氣勢,又表達出煙嵐的深遠縹緲,不愧為北派山水畫的精品力作。

作為畫家的荊浩,不僅創造了筆墨並重的北派山水畫,同時還撰寫了中國山水畫理論的經典著作——【筆法記】。主要提出了以下觀點:

一是提出了「圖真論」。「圖真」,是【筆法記】中的核心觀點之一。所謂「真」,其實是指物象的本質特征。荊浩說:「畫者,畫也,度物象而取其真。」這就是說,事物的美是客觀存在,畫家只有透過「度」,即深入體察、品味,才能得到其真。如果不理解這一要求,那只能得「似」——「得其形,遺其氣」。而「真」則必須具備「氣質俱盛」兩個要件。

二是提出了「六要論」。作者認為,一幅優秀的畫作,必須做到「一曰氣;二曰韻;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筆;六曰墨」。荊浩的「六要論」,是對唐代山水畫創作經驗的總結,也是【筆法記】的理論核心。其中,山水畫的氣韻問題,前人尚未涉及,荊浩是第一個提出「松之氣韻」「山水之象,氣勢相生」的看法,具有開創性價值。

三是提出了「四品法」。荊浩在【筆法記】中,第一次提出了「神、妙、奇、巧」的品評觀:「神者,亡有所為,任運成象;妙者,思經天地,萬類性情,文理合儀,品物流筆;奇者,蕩跡不測,與真景或乖異,致其理偏,得此者,亦為有筆無思;巧者,雕綴小媚,假合大經,強寫文章,增邈氣象,此謂實不足而華有余。」

應該說,荊浩的【筆法記】誕生於山水畫漸趨成熟的時代,它不但總結了前人的經驗,也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觀點,為北派山水畫以及整個中國山水畫創作構建了一套可資借鑒的理論體系。正因如此,【筆法記】在中國繪畫史和畫論史上,都具有開創性的重要價值。

(賈登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