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宗智常禪師是獲得過馬祖頒發的畢業證書之禪師,不但其住持的江西廬山市歸宗寺聲勢浩大,而且在眾多的禪宗典籍中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公案。可就是這樣一位知名度頗高的禪師,其個人履歷不知為何沒能保存下來,致使我們對智常禪師的生卒年、籍貫、出家情況、求學經歷、悟道機緣等等情況都一無所知。所以,今天的我們,就只能透過禪宗典籍中保留的那些精彩的公案,來一睹智常禪師的風采了。
馬祖道一在江西弘法,前來參學之人那是成千上萬啊,所以,智常禪師來到開元寺後,也是同學眾多啊。不過,在這些同學中,智常禪師和南泉普願兩人的關系最好。兩人不僅經常在一起做作業,閑余時也常常在一起散步聊天,就是外出遊方,兩人也是常常結伴而行。
雄鷹的翅膀硬了,註定是要翺翔藍天搏擊長空的。智常禪師和普願禪師兩人都拿到了開元寺佛學院的畢業證書,自然就離開了學校外出闖蕩江湖去了。
智常禪師和普願禪師算得上是鐵哥們了,因為他們從認識到一起學習一起闖蕩江湖,超過二十年之久,這個交情,不論是在古時候還是現在,都是非常少見的啊。
不過,這個世界沒有不散的宴席。智常禪師和普願禪師在一起遊方許久後,這一天終於要分手了,
於是兩人在一起煮茶話別。在煮茶之際,普願禪師道:「我和師兄在一起多年了,對於佛學院眾多的禪宗課程,你我都在一起交流過很多的心得體會了,彼此的底細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不過,今天你我分別後,如果有人來問那個最終之事,怎麽回答?」
智常禪師沒有回答,卻望著周圍道:「這一片地,非常適合建造草庵居住啊。」
看到智常禪師王顧左右而言他,普願禪師卻不放過:「建造草庵之事暫且放一放,那個最終之事你如何回答?」
要我回答那個最終之事,這還不簡單啊。智常禪師走過去一腳就把茶壺茶碗踢飛了,然後轉身就走。
普願禪師看到茶壺被踢飛了,便道:「你倒是先喝過茶了,可是我還沒有喝呢。」
智常禪師一聽這話,馬上回頭呵斥道:「你說這種話,別說喝茶,就是一滴水你也難以消受的啊。」
如此看來,能在馬大師那裏獲得畢業證書的禪師,一個個都非等閑之輩啊。
智常禪師和普願禪師兩人相互切磋之事傳入江湖後,立即引來了眾多禪林高手的評論。
北宋五祖師戒禪師評唱道:「南泉只解作客不解作主。」
北宋真如慕喆卻道:「南泉逢強即弱,歸宗逢弱即強,三十年同行,畢竟事不通商量。雖然如是,猶較王老師一線道。」
宋朝禪宗第一高手圓悟克勤評唱道:「驚群之句誰不聳然,有者道南泉構他歸宗不著,所以遭他呵叱,殊不知行人更在青山外。克勤不惜眉毛,為諸人下個註腳:南泉探頭太過,歸宗壁立萬仞。且道還有出身路也無?喝下須教三日聾。」
圓悟克勤的徒孫應庵曇華評唱道:「南泉貪程太急,歸宗薄處先穿,二老雖發明馬祖正眼,要且極則事未夢見在,何故?家住東州。」
智常禪師和普願禪師分手後,又在江湖上遊歷了幾年,然後於唐憲宗元和年中(公元806年——820年),來到了江西廬山市歸宗院定居。
【宋高僧傳】中道:「無何白樂天貶江州司馬,最加欽重(智常禪師)。」白居易於公元815年因為上書言及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一事,致使自己被踢出京城,貶為江州司馬。所以,智常禪師住持歸宗院的準確時間,應該是公元815年。
歸宗寺不但是廬山建造的第一座寺院,後來更是成為了廬山眾多寺院中的第一寺院。
智常禪師因為天生異象目有重瞳,曾經用藥水熏手,然後用手去按摩眼睛,久而久之,致使雙目眥紅,所以江湖中人都以赤眼歸宗來稱呼智常禪師。
智常禪師住持歸宗寺後,沒用多久就把歸宗寺打造成了當地的禪學中心,並且在江湖中聲名顯赫,致使前來歸宗寺切磋交流之江湖人士絡繹不絕。
白居易本來就是個佛學愛好者,並且和佛教界的很多知名人士有過密切的交往。所以來到江州擔任司馬一職後,對於原生的佛教知名人士,自然是積極交往的。再說了,江州司馬本來就是個閑職,正好有時間遊山玩水結交朋友。
對於擁有洪州開元寺佛學院畢業證書的智常禪師,白居易那是非常敬佩的,所以他一天到晚老是往歸宗寺跑。
有一天,白居易又來到歸宗寺找智常禪師請教佛法,正好碰到智常禪師正在用泥土塗抹墻壁。看來,古代的住持和尚那是要和僧眾們一起幹活的呢。看看我們現在的那些住持,掃地泥墻之類的雜活,應該是入不了他們的法眼的。
智常禪師看到白居易來了,回過頭來問道:「君子儒?小人儒?」
白居易學富五車文冠天下,又學習過多年的佛法,自然不會承認自己是小人儒了,所以他馬上回答道:「君子儒。」
智常禪師馬上就用手中的泥刀啪啪啪的敲著泥板,白居易是個聰明絕頂之人,自然明白了智常禪師的意思,馬上就用泥挑把泥挑滿,然後遞給智常禪師。
看到白居易反應敏捷,智常禪師接過泥挑後道:「莫是俊機白司馬麽?」
白居易馬上道:「不敢。」在智常禪師這種高手面前,自己又怎麽當得起俊機二字呢。
果然,智常禪師接著道:「你也只有送泥之分。」
對於這個公案,南宋末期的寶葉妙源禪師作偈評唱道:
堂堂非是小人儒,得得深雲訪隱居。
已與過泥殊不恥,更何言外見親疏。
唐穆宗長慶元年,公元821年,李渤從虔州刺史調任江州刺史。
李渤和白居易非常類似,都是當時非常有名的文人,都是政府中層幹部,都是因為敢言而受到排擠從而被踢出京師。
李渤雖然詩歌水平不如白居易,但是李渤見多識廣,博覽群書,從而以博學多聞而著稱於世,所以世人都以李萬卷來尊稱他。
白居易看到李渤也來到江州擔任一把手,簡直是喜出望外,非常的高興。兩個同病相憐的老朋友重逢於異鄉,自然是感慨萬千,有說不完的話語。
兩人公事之余,常常一起遊山玩水,縱談當地風土人情,並且縱評本地風流人物。自然,對於智常禪師推崇備至的白居易,就在李渤面前對於智常禪師稱贊不已,並且極力推薦李渤到歸宗寺一遊。
看到當時天下的頭號詩人如此推崇智常禪師,李渤於是抽了個空來到了歸宗寺視察宗教工作。
見到智常禪師後,李渤問道:「我看見你們佛經上講道‘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 須彌納芥子,這句話沒有什麽可以質疑的。可是芥子納須彌,這句話卻非常值得商榷,一個小小的芥子怎麽可能裝下那麽高廣的須彌山呢?這難道不是妄語嗎?」
李渤也是諸子百家無所不窺之人,你厲不厲害,我找個你們佛家的問題來問問不就清楚了嗎。
看到原生的一把手勘辨自己來了,智常禪師卻不緊不慢的反問道:「聽說刺史大人諸子百家無所不窺,號稱李萬卷,是嗎?」
李渤非常自得的道:「有此虛名。」
智常禪師隨即盯著李渤並且從頭到腳看了一遍道:「刺史大人從頭到腳只有數尺而已,請問你又如何能裝下你看過的萬卷書呢?」
智常禪師的這個話語非常的高妙啊,而且不論對於世法還是佛法,都有著無窮的意味。
你既然號稱李萬卷,那麽自然是看過萬卷之書了,自然是裝下萬卷之書了。可是你的身體只有數尺之大,又怎麽可能裝下萬卷書呢?如果裝下了,這萬卷書又裝在哪裏呢?
佛經中有很多世人眼中不可思議之事,也有很多世人心中不可理喻之話語。可是,佛經真的不可思議不可理喻嗎?恐怕還是你自己沒有悟到而已吧,因為上面的萬卷書之事就是例子。如果你能對這個公案有所領悟,那麽佛經上的那些看似不可理喻的話語,也就不能障礙你了。
從這裏也可以看出,那些開悟的禪師,其機鋒之俊利,反應之敏捷,思維之獨特,言語之奇妙,實在不是一般人所能望其項背的啊。看來,禪,不止是對於禪師,對於我們這些普通人的啟迪,也是非常巨大的啊。
自然,李渤對著智常禪師禮拜不已,更是稱贊不已。至此,他終於明白了大唐的頭號詩人白居易為什麽會對智常禪師尊崇有加了。
客套完後,李渤不但馬上拜智常禪師為師學習佛法,並且立即賦詩一首送給智常禪師。詩曰:
出廓送錢嫌不要,手提棕笠向廬山。
昔日曾聞青霄鶴,更有青霄鶴不如。
智常禪師接過一看,也馬上回偈一首。偈曰:
歸宗事理絕,日輪正當午。
自在如獅子,不與物依怙。
獨步四山頂,優遊三大路。
吹噓飛禽墮,顰呻眾獸怖。
機豎箭易及,影沒手難覆。
施張如工伎,剪截成尺度。
巧鏤萬盤名,歸宗還似土。
語密音聲絕,理妙言難措。
棄個耳還聾,取個眼還瞽。
一鏃破三關,分明箭後路。
可憐個丈夫,先天為心祖。
在智常禪師的這首偈子中,我們可以看到,後來在禪宗江湖中非常流行的「一鏃破三關」之語,最先出現於此處。
智常禪師和李渤之間的對話傳入江湖後,立即就引來了眾多禪宗高手的評議。
北宋末期禾山慧方禪師作偈評唱道:
芥納須彌驗祖風,清機歷歷妙難窮。
要知萬卷書來處,跳出當人智鑒中。
南北宋交際間的佛心本才禪師作偈評唱道:「芥納須彌特地疑,琴書拋下扣禪扉。忽聞萬卷難藏處,瞥轉神機唯自知。唯自知,丹桂和根拔得歸。」
智常禪師住持歸宗寺後,說法如雲,吸引了眾多江湖人士前來切磋交流。除了前面開示李渤的公案外,智常禪師還在江湖中留下了許多精妙絕倫發人深省的公案,而且其禪法和機鋒,並不比那些絕頂高手差絲毫。不信?那就往下看看智常禪師那些讓人嘆為觀止的公案吧。
當時同處廬山的另一著名寺廟東林寺,乃是佛教凈土宗的發源地,寺裏有個名叫神建的高級講師,以講解【維摩經】和別的經論著稱。他看到智常禪師把歸宗寺搞得熱火朝天的,聲勢居然壓過了東林寺以及別的寺院,非常的不服氣,於是來到了歸宗寺踢場子。
見到智常禪師後,神建法師問道:「如何是觸目菩提?」
對於法師的問題,智常禪師自然不會按照書本上的標準答案來回答。所以智常禪師馬上使出了禪宗的招數,蹺起一腳開示與他。
看到智常禪師蹺起一只腳,神建法師馬上就不高興了:「師兄不要無禮啊。」
智常禪師道:「我沒有無禮啊,三個現在,請你隨便撿取。」
你不是想知道什麽是觸目菩提嗎,現在你、我和蹺起的腳都在,都是觸目菩提啊,你隨便體認一個就是了。
可是對於智常禪師這種正宗的禪宗課程,神建法師哪兒搞得懂呢?不但如此,他還認為智常禪師既不遵守佛教威儀,更是在那兒胡說八道誤導廣大的佛學愛好者。於是,他竟然直接來到了江州刺史府,一紙訴狀就把智常禪師告上了官府。
幸好,江州刺史李渤是智常禪師的弟子,對於禪宗課程也是深有體會,所以李渤立即就把神建法師的訴狀理直氣壯的駁了回去。
對於觸目菩提公案,北宋海印超信禪師作偈評唱道:
觸目菩提不撒沙,示渠三個更周遮。
衲僧相見呵呵笑,春鳥喃喃罵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