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采石坑裏開音樂會?這些文化新空間帶來N種新鮮感

2024-03-11國風

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持續增長,對文化空間、文化服務的品質要求越來越高。看劇、逛博物館也從過去的「有沒有」「大不大」,升級為「精不精」「好不好」,文化新空間層出不窮。

互動式劇場 從經濟開發到生態再利用

浙江縉雲有3000多個因采石活動而形成的采石坑或石窟,這些大大小小被遺棄的巖宕經過改造,成為渾然天成的文化藝術空間。

8號巖宕被改造為一個露天書屋,9號巖宕原本是一個魚塘,頂部有一個「天窗」,外形就像上窄下寬的「喇叭」,雨水滴落下來,會產生悠長的回響。利用這種獨特的聲學條件,傳統婺劇、現代舞劇、音樂劇輪番上演。除了豐富的演出,這裏還吸引了眾多音樂愛好者,來這個獨特的舞台展示自我。

遊客 高勇:這個確實很震撼,也是因為這個環境太好了,所以我就想在這也吼一吼,獻醜了。

巖宕改造時,特意給地面、欄板、墻面做了吸聲措施,提升了空間聲學品質,在這裏不需要話筒,內建擴音和攏音效果。

10號巖宕最大,被改造成一個戶外展廳和大型舞台。巖宕休閑演藝新空間開放以來,共舉行120余場各類演出,接待遊客2萬多人,作為從「遺忘空間」到「旅遊資源」的案例,縉雲巖宕洞天舞台主題展此前在德國建築論壇亮相,受到國內外的關註。

碎片化體驗 劇院公共區域「步步有戲」

除了獨具創新的融合劇場,全空間演出的概念正流行,許多觀眾走進劇場後發現,精彩不僅在舞台大幕之間,也在舞台之外。

在國家大劇院一層,咖啡廳與公共表演區域相鄰,給了提前來國家大劇院的市民遊客邊小憩邊欣賞音樂的空間。

國家大劇院院長 王寧 :像繪畫、攝影、雕塑、新媒體等多種的藝術形式,無論在大劇院的哪個空間,都會展現我們綜合的藝術。

去年底剛剛開放的北京藝術中心,也提出了「全空間經營」的理念,在規劃建造初期就將聲、光、資訊化等器材設施預埋。2月份以來,12場室內樂公益演出與戲曲主題工作坊、創意打擊樂工作坊等藝術普及活動在各個角落不斷上演。

北京藝術中心營運管理部部長 江濤:除了演出主線以外,我們還有一條主線,就是在舞台延伸以外,透過這種藝術公共空間,觀眾每個人親自參與和體驗這個過程。

始建於1807年的湖廣會館今年年初修葺一新。

北京湖廣會館負責人 王學偉:把這個空間重新進行規劃,融入一些新的科技手段,配合一些會館的歷史文化進行了一個升級改造。讓觀眾進行更深一層、更豐富的體驗。

據統計,春節期間,北京市97個劇場共吸引觀眾約31萬人次。如今,除了以往常見的售賣咖啡和文創產品,靈活運用劇場空間探索新業態、新場景成為京城大小劇院的新趨勢。

穿透式體驗 新業態打破場景邊界

不斷拓展新空間的同時,一些傳統劇場則在借助全新的業態、最新的科技手段,打破原有的場景邊界,給觀眾帶來不一樣的觀賞體驗。

在上海南京東路的商圈中,亞洲大廈看上去有點老舊,平平無奇。不過一入夜,這裏就熱鬧起來,這幢21層高的大廈裏有一個大劇場和19個小劇場。小劇場音樂劇【辛吉路的畫材店】,幾百人的空間座無虛席。

演員 顧易:演員就切身實際站在你的面前,他身上散發的氣質,或者說他給你傳達的情緒是很直觀的。

這些創意劇場內除了常規面向舞台的座位,還在舞台邊設定了可以移動甚至旋轉的「吧台位」,一些資深粉絲還喜歡「多刷」、「集卡」,觀看不同演員組合的場次,坐在劇場不同區域觀看同一劇目發現更多演出細節。

觀眾 孔韻穎:你可以感受到,你就是沈浸在這個故事中的,或許你就是這個故事中的一員。

沈浸式體驗 新科技套用震撼視覺

各類劇場推陳出新,傳統的博物館則在嘗試借助科技力量,打破時空的界限。

在中國電影博物館,3500平方米的大螢幕正在呈現「恐龍創意視覺藝術展」,四層樓高的暴龍從我們身邊走過,視覺效果非常震撼,除了恐龍,還有星空展和深海展,遊客們席地而坐,甚至可以躺下,全身心體驗展覽帶來的樂趣。

中國電影博物館館長 黃曉偉:這個圓廳是去年的2月4日在我們館落成的,它收藏了北京冬奧會開閉幕式的立屏和地屏,以及為它配套的一個卷軸屏,再加上我們原來有的一個懸掛曲面屏,打造了一個新的文化場景。

歷史文化和數碼藝術相結合的創新展覽空間,中國電影博物館迎來了開館以來最大的客流。

中國電影博物館館長 黃曉偉:我們趕上了文化新場景、新消費的一個大好時光,去年全年入館總人數達到了1158780人次,再創歷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