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林風眠最大規模展覽上海開幕:他不該被低估

2024-03-13國風

林風眠,一個近代中國藝術史繞不開的名字,在中法建交60周年之際,再度被提起。

曾留法學藝的他,筆下的「中國式風景」,既蘊含傳統意趣,又呈現著突破創新。近日中華藝術宮推出的同名大展,集中展示了這位藝術大師不同時期創作的中國畫、油畫各門類藝術精品,包括【秋鷺】【金秋】【捧紅蓮白衣仕女】等,呈現規模在近年來堪稱最大。

「中國式風景」開幕現場

然而,相比於他的學生吳冠中,林風眠的名字卻相對隱沒在大眾的視野中。抱著走近這位大師的心願,一條藝術合夥人、一條畫事主理人魏亞男來到「中國式風景」展覽現場,與策展人項苙蘋聊了聊林風眠和他的創作,邁入他深刻而多元的藝術世界。

編輯: 程彥彬

責編: 鄧凱蕾

今年開春,「中國式風景——林風眠吳冠中藝術大展」,引發了許多20世紀藝術愛好者的關註。展覽全面回顧了林風眠、吳冠中兩位大師的非凡成就,匯聚了各大藝術機構有關兩位大師的珍貴藏品,也是國內最大規模的林、吳藝術大展。

現場展出的林風眠風景畫大致可分為山林系列和西湖系列,都是「林風眠格體」成熟期的代表性系列作品。

在仕女題材繪畫中,林風眠將中國式的線描與西式的色彩光影技法巧妙結合,勾勒出獨特的女性美;而禽鳥在林風眠筆下,或佇立枝頭,或迎風展翅,雖帶有孤寂的意境,卻也蘊涵著力量和希望;除此之外,靜物也是林風眠喜愛的題材,尤其是他對瓶花和盆花在盛放狀態下的描繪,體現著他對美和生命活力的無限追求。

1900年,林風眠出生於廣東梅縣,20歲時來到巴黎研習美術,25歲回到國內,任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由此開啟了他橫跨中西的藝術之旅。

作為最早一批留學法國的中國藝術家之一,林風眠將赴歐學習中吸收到印象派、野獸派和立體主義等藝術流派的養分,註入中國畫筆墨的傳統之中。

【白手套】,林風眠 中國畫,1950年代 66×66.5cm

純粹感性的飄渺筆觸,與更加具體、務實的觀察描繪結合起來,創造了林風眠形神皆備,豐沛迷離的藝術世界。他中西融合的藝術主張與實踐,豐富了20 世紀中國繪畫的理論和創作探索,給眾多後來者如吳冠中、趙無極、劉國松等提供了重要啟蒙。

在本次藝術大展中,林風眠與吳冠中的作品並立展出,代際傳承而各具風格,似乎是中國現代美術史發展頗具代表性的呈現——

「擁抱外來文化,還是固守純粹的民族性?」「隨順時代創新,還是恪守舊有筆墨套路?」「迎合時流時風,還是表達自我自立門戶?」在本次大展中,我們能見到兩位大師用各自的思考與創作對這三個問題作出回應。在民族、時代與個性三個維度層面,兩位大師均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吳冠中曾這樣評價他的老師:「無論從東方向西方看,從西方向東方看,都可看到屹立的林風眠。」「屹立」二字,絕不僅指林風眠在藝術上的卓越成就,還有這位藝術巨匠延續一生的寬厚情懷和正直秉性,人品與藝品雙馨的可貴品質。

「你必須真心生活著,才能體驗今天中國幾萬萬人的生活,身上才有真正‘人’味。首先立‘人’,徹底‘人’化了,作品才有真正的生命活力,」林風眠曾說。接下來,讓我們透過對談,走進大師的心靈深處,感受他藉由藝術傳達出的真情與力量。

魏:【中國式風景】是此次中華藝術宮帶給我們的重要的兩位藝術家的聯展,林風眠先生,吳冠中先生,尤其是像林風眠先生的展覽,是我近十幾年來看到的最大規模的。今天也是特別開心,能夠邀請到本次展覽的策展人項老師跟我們一起來聊一聊在策展背後的故事。

項: 我做完這個展覽就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我發現普通老百姓對林風眠的認知會相對低,他們可能很多人知道吳冠中,但是對林風眠,很多人不知道。

展覽現場

魏:林風眠先生培養了很多學生,黃賓虹、趙無極、吳冠中,重要性是被大大低估的,但他很謙虛,在晚年的時候,還說我的藝術依然還是在探索之中。上海時期是林風眠先生藝術創作的最高峰的時期。

項: 可以這樣說,他流傳下來的最重要的、成熟期的作品就是在這個時期。

靜物花卉,禽鳥類的作品,包括仕女類的作品,然後還包括一些跟隨著上海美協下鄉的表現農村生活的那些作品,基本上都是在這個時期成熟的。

林風眠跟上海的淵源真的是非常深,因為他的這種彩墨畫的這種革新,就像杭州的那些學院裏邊的,尤其是畫傳統國畫的老師們可能會不太接受,上海包容和接受了他。

【鶩群】,林風眠 中國畫,1950年代 66.5×66cm

上海時期既是他的藝術高峰,也是他生活上最為困苦的時期。因此可以想象,當他在晚年回憶起上海時,內心會湧現出許多復雜的感受。我認為,像他這樣的人,雖然內心百感交集,情感豐富,但主要還是平靜的。回顧他的整個人生軌跡,面對激蕩風浪時,他基本上是內斂、沈靜的。

他的作品,總體也是平靜、內斂、溫潤的。比如他筆下的孤鶩,迎著風,展現出頑強的一面,盡管遇到困難,但依然努力向前飛,將時代甩在身後。還有他作品中的鳥,站在樹枝上,胖嘟嘟的很可愛,但臉朝左轉,可以感覺到一種倔強的性格,同時帶有天真的氣質。吳冠中曾說「林先生的心裏永遠住著一個兒童」。

【立】,林風眠 中國畫,1963年 33×33cm

【秋鷺(之一)】,林風眠 中國畫,1975年 44×34.5cm

此外,你可能會註意到他的展品中,人物主題幾乎都是女性。可能他一直表現女性是因為他對他母親的懷念,因為他小時候特別喜歡去染坊,去看各種色彩,因為經常去,然後他母親跟染坊的老板青年老板就相愛了,兩個人要準備私奔,但最後被抓住了,所以族人當時把他媽媽給賣掉了,因此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反映了他對身邊美好女性的一個致敬。

【農婦】,林風眠 油畫,1950年代 73x87cm

另外,在他的作品中,你會看到描繪花朵的部份。在四年多的牢獄之災後,他疲憊不堪地回到家中,走進家門,就看到窗台上一盆盛開的紅艷石蠟花,這給予了他巨大的鼓舞。因此,從他筆下的花朵中,你可以感受到那種生命力量的噴薄而出,這股美好力量真的給人帶來了巨大的鼓舞。對於他本人來說,這些花也象征著一切美好的事物。

【鮮花(之一)】,林風眠 中國畫,1975年 44×35.5cm

魏:在林風眠先生的一些作品中,他會用到同一色系之間的疊加和變化。

項: 對,我個人是很喜歡他所用的這種色彩,比如他的那幅菖蘭,在綠色的葉子中間的那各種色調的紅顏色,你就會覺得花開得好熱鬧,但又可以感受到它的空間和層次關系處理得非常好。雖然色彩非常多,但是一點都不亂,很蓬勃,很有生命力,光芒四射的感覺。

魏:林風眠先生在創作同一靜物的時候,常常是用單色系的,但是像您所講的,它是在單色系上,像變奏曲一樣節奏變化的。

項: 你可以看到他畫人也經常是這樣,用背光的效果來畫。他的仕女經常臉上是黑的,就其實是從科學的和明暗的角度來說,比如我們在背光的時候拍照,你臉上是黑的對吧?

他經常用逆光或者說背光的效果,突出畫面主體那種發光的感覺。

【舞蹈】,林風眠 中國畫,1950年代 122x725cm

魏:對,尤其是對於人物的逆光處理,我們處處可以感受到光是從哪裏來的。

項: 有的時候你能感受到人物的那種神性,以及花和物品的生機勃勃。

魏:他的作品裏面呈現出來的是那種是中國傳統文人式的精神。

項: 是的。他自己就說「畫鳥像人」,所以你看他畫的鳥就和人很像,然後「少女是花」,所以你看他只要畫了仕女,邊上一般都會配有花的。

他在畫一個物的時候,不是只單純畫物,而是有強烈的情感帶入。無論是他還是吳冠中,他們創作的最重要的原則之一就是要表達情感,而且是表達真實的、內心的情感。

【貓頭鷹】,林風眠 中國畫,1960年代 45×45cm

趙無極提到過,他說林先生他對藝術的態度比他的作品要更加重要。我的理解是,像林風眠這樣的藝術家,除了重視繪畫技法和形式美,他始終強調的就是在藝術中要傳達真情實感,他說「藝術根本是感情的產物……藝術如果對於感情不發生任何力量,此種藝術已不成為藝術」。作品裏邊是否投入真心,其實觀眾是可以感受到的。正是由於他的真心,他的作品才能充滿人味並打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