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地獄的呼喚:提婆達多的罪業之旅!

2024-03-26國風

佛曰: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提婆達多在地獄

佛教最受辱罵的惡棍之一在佛教黑社會被釘死在十字架上。 當法國基督徒在 17 世紀抵達暹羅,崇拜十字架上的基督像時,兩種宗教之間的對話陷入了僵局。

在佛陀一生的故事中,有兩個壞人。 第一個是摩羅,佛教中掌管欲望和死亡的神。 魔羅擔心悉達多太子成佛後會剝奪他的受害者,於是在菩提樹下襲擊了太子。 他失敗了。 另一個惡棍是佛陀的表弟提婆達多。 要弘揚佛陀,就必須貶低提婆達多。 要貶低佛陀,必須尊崇提婆達多。

邪惡之靈魔羅告訴佛陀,是時候死了

佛陀在公元前六世紀或五世紀成道後,35歲左右,回到了他的家鄉迦毗羅衛國(現在的尼泊爾)。 他的一些親戚加入了僧團,其中包括他的兩個表兄弟:後來成為佛陀侍者的阿難,以及後來成為佛陀的主要對手和佛教歷史上最受辱罵的人物之一的提婆達多。 然而,提婆達多幾十年來似乎一直是一位虔誠的僧侶,並因其冥想練習而受到贊揚。 當佛陀年老時,麻煩就開始了。 當佛陀72歲時(他將在80歲時圓寂,或「進入涅槃」),提婆達多禮貌地建議,鑒於佛陀年事已高,僧團的領導權應移交給他。 佛陀拒絕了,並在經典中最不慈悲的陳述之一中補充道:「我為什麽要把命令交給像你這樣的一群唾沫橫飛的人?」

提婆達多從這屈辱開始,密謀刺殺佛陀。 首先,他雇了三十一名弓箭手來殺他,但佛陀把他們都皈依了。 接下來,提婆達多將一塊大石頭推下禿鷲峰,這是佛陀在王舍城附近最喜歡的隱居地,但大塊的巖石卻奇跡般地出現擋住了它的去路; 一塊碎片折斷,擊中佛陀的腳趾,導致流血。 最後,他派了那拉吉裏大公象,喝醉了棕櫚酒,去踐踏佛陀。 但當大象走到佛陀身邊時,大象跪下,佛陀撫摸大象的頭,這一場景在佛教藝術中被廣泛描繪。

被挫敗

盡管有這些卑鄙的行為,提婆達多仍然保留著僧侶的身份。 為了挑戰佛陀對苦行主義的承諾,他建議所有僧人都應遵守五項規則:他們應該住在森林裏,而不是村莊; 他們應該靠施舍為生,不接受到俗人家中用餐的邀請; 只可穿用破布制成的袈裟,不接受新布的供養; 他們應該住在樹下而不是屋頂下; 他們不應該吃魚或肉。 佛陀宣稱,任何願意遵守這些規則的比丘都可以自由地這樣做,但他不會強制這些規則。 提婆達多譴責佛陀的松懈,贏得了一批新出家的比丘的追隨者,他們跟隨他離開了。 然而,佛陀派了兩位資深比丘去追趕他們,新比丘很快就回來了。 提婆達多聞訊吐血。

泰國佛像,15 世紀

也許在這裏停下來考慮提婆達多的建議是明智的,對於西方通常想象的佛教僧人來說,每一條建議似乎都相當合理,甚至是預料之中的。 我們可能很難想象僧侶們在富人和名人的家裏吃豐盛的午餐(從不吃晚餐,因為僧侶發誓中午之後不吃東西)。 然而佛教學者此後推測,盡管有些僧侶認為這種做法是錯誤的,並主張他們遵循更斯巴達的生活方式,但也有人反對這種要求。

事實上,有一種論點表明,這種敵意是如此強烈,以至於衣著考究的食肉動物大多數編造了提婆達多(梵語中相當於「無名氏」)的故事,透過將禁欲主義追溯到試圖禁欲的人來抹黑禁欲主義。

僧侶與佛陀共進晚餐

惡業

提婆達多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將結束,便出發去最後一次見佛陀。 根據一些說法,他終於看到了自己的做法的錯誤。 據其他人稱,他在最後一次暗殺企圖中在指甲上塗抹了毒藥。 當他坐在池塘邊洗澡時,他慢慢地被大地吞沒了。 當只剩下頭顱,下頜骨接觸地面時,他宣布:

有了這些骨頭,有了這些充滿活力的空氣,

我皈依佛陀,

人類中的佼佼者,眾神之中的神,未馴服的人類的戰車禦手,

悉知一切,具足百德吉祥相。

但他悔悟得太晚了,業障太重,把他拖到了佛教十六地獄(八熱八冷)中最可怕的阿鼻地獄。 它位於菩提伽耶(佛陀成道之地)下方最遠的地方,壽命最長,痛苦也最深。 其居民的屍體變得與永不熄滅的火無異。 剩下的就只有他們的聲音了。

根據佛教教義,有五業會導致往生無間道而不會生到他道:弒父、弒母、殺羅漢(註定涅槃的覺者)、傷佛和在僧團中引起異議。 提婆達多犯了第四個和第五個。 當一名修女斥責他企圖暗殺他時,他將她打死。 因為她是羅漢,所以他也因此犯了第三個。 結果,提婆達多在地獄裏遭受了特別可怕的命運。 他的身體長到了一百裏高,他的頭被鎖在鐵盔裏,接觸著阿鼻大室的頂部。 他的腳一直沈到腳踝處,陷在堅固的鐵皮表面裏。 然後,正如一篇文章所解釋的:

一根巴爾米拉樹幹粗的鐵樁從鐵殼的西墻探出,刺穿了他的腰部,從他的胸口探出,貫穿了東墻。 又一根鐵樁從南墻刺出,刺穿了他的右側,又從他的左側刺出,刺穿了北墻。 又一根鐵樁從鐵頭骨的頂部探出,刺穿了他的頭骨,又從他的下部探出,刺入鐵土之中。 在這個位置上,他一動不動,遭受著這種折磨。

提婆達多就這樣被釘死了數劫。

惡魔崇拜

1687 年,法國「太陽王」路易十四向暹羅派遣了一支使團,由博學者兼外交家西蒙·德拉·盧貝爾 (Simon de la Loubère) 率領。 返回巴黎後,德拉盧貝爾出版了廣受好評的【暹羅王】,該書於 1693 年轉譯成英文,名為【暹羅王國的新歷史關系】。 人們會驚訝地發現其中有一本很長的提婆達多傳記,顯然是受德拉·盧貝爾委托寫的,題為【泰維塔的一生,譯自巴利語】(即巴利語,泰國佛教的規範語言)。 在這裏,提婆達多 (Devadatta) 是 Thevetat,阿維奇 (Avici) 是 Avethi,佛陀是 Sommona-Codom,近似於他的綽號之一,Samana Gotama,「苦行僧喬達摩」。 但除此之外,演繹還是相當忠實的:

卑鄙的泰維塔被埋在地下,甚至埋在地獄裏,因為他沒有愛過索莫納-科多姆,所以他無法離開。 他的身體有喬德那麽高,也就是說,八千法多姆:他在地獄阿維提,偉大六百五十裏:在他的頭上,有一個巨大的鐵鍋,通紅的火,來到他的面前。 肩膀:他的腳一直陷到腳踝處,而且都發炎了。 而且,還有一道從西向東延伸的巨大鐵嘴,貫穿他的肩膀,從他的胸口噴出。 另一條刺穿他的兩側,從南邊來,到北邊,穿過整個地獄。 另一個從他的頭部進入並刺穿他的腳。 現在,所有這些嘴都粘在兩端,並被深深地推入地球。 他站著,無法動彈,也無法躺下。

為什麽法國人會對提婆達多的故事感興趣? 肖蒙騎士亞歷山大是路易十四派出的第一位駐暹羅大使。 在1685年的使館記述中,他簡要描述了暹羅的宗教,稱佛陀為Nacodon(Sommona-Codom的縮寫)。 在談到提瓦達多時,他寫道:「簡而言之,他的兄弟因犯下大罪而被投入地獄,納科頓將他釘死在十字架上;」 出於這個愚蠢的原因,他們憎惡十字架上基督的肖像,說我們崇拜他們上帝的這位兄弟的肖像,他因自己的罪行而被釘在十字架上。

法國聚會中包括耶穌會士居伊·塔查德(Guy Tachard),他詳細描述了佛陀的一生,並在其中感嘆與提婆達多的聯系:

人們可能會說,盡管有很多事情使暹羅人與基督教法律保持距離,但沒有什麽比這一想法更讓他們反感的了。 他們的宗教和我們的宗教之間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處,使他們相信耶穌基督,與他們的聖經中提到的Theva完全相同,他們相信,看到我們是那一位的門徒 ,我們也是另一個人的追隨者,如果他們遵循他的教義,他們就會擔心與泰瓦塔一起墮入地獄,這使得他們不聽向他們提出的接受基督教的建議

正如塔查德所寫,基督與提婆達多的合並被證明是難以克服的:

最證實他們偏見的是,我們崇拜被釘在十字架上的救世主的形象,它代表著泰瓦泰的懲罰。 因此,當我們向他們解釋我們的信仰條款時; 他們總是輕視我們,說他們不需要我們的指示,而且他們已經比我們更清楚我們想告訴他們什麽。

這也特許以解釋為什麽西蒙·德拉·盧貝爾要求獲得有關提婆達多生平的巴利語記載。 法國人賦予「敵人的敵人就是我的朋友」新的含義,他們可能覺得他們可以從佛陀對手的生活中學到一些東西,因為他們試圖讓暹羅人皈依真正的信仰。

多疑的性格

泰國人對法國人的懷疑並非沒有根據。 提婆達多的罪是虛榮。 他不懷疑佛陀教法的功效,也不否認佛陀是覺者。 他只是想在佛陀老了之後繼承他的僧團首領之位。 來自歐洲的傳教者的危害要大得多。 他們脖子上戴著十字架,宣稱佛陀的教義是謊言,堅持認為佛教徒拒絕他們並崇拜遭受提婆達多命運的人。歐洲人對佛教徒如此懷疑,以至於蘇格蘭外科醫生和植物學家法蘭西斯·咸美頓聲稱提婆達多的故事是1498年瓦斯科·達·Gamma抵達印度後佛教信徒編造的,目的是防止他們皈依羅馬天主教。 咸美頓在 1801 年發表於【亞洲研究】的文章【論緬甸的宗教與文學】中解釋了這一切,並在最後忍不住挖苦了天主教徒:

前面提到的那位暹羅畫家告訴我,德瓦達特(Devadat),或者用他的發音,特維達特(Tevedat),是派伊吉姆(Pye-gym)或不列顛的神。 他認為,正是他違背了戈達瑪的善意,才造成了世界上所有的邪惡。 我傾向於相信,盧貝爾先生為我們轉譯的特維達特傳說是自葡萄牙人到達印度以來就編寫的,以防止[法國]宗教的傳播,如此適應, 以它的輝煌和神秘,贏得無知人民的信仰。

我們只能想象,當法國代表團走近王位時,暹羅宮廷裏莊嚴的佛教僧侶一定會怎麽想,他們的牧師脖子上戴著提婆達多的小雕像。 即使佛教釘十字架案沒有涉及試圖謀殺佛陀的僧侶,佛教徒可能也會覺得奇怪,有人會尊重遭受這種命運的人。 他到底做了什麽可怕的事才應該受到這樣的懲罰呢? 而且,如果他是一個值得敬拜的人,為什麽他沒有能力逃脫十字架呢? 在佛教與基督教對話歷史的早期階段,上帝羔羊神學的精髓不太可能有效地從法語傳達到泰語中。

悉達多在菩提樹下,二世紀,印度

交叉的電線

法國基督徒和泰國佛教徒之間是否有可能就拯救和詛咒問題進行更具建設性的對話? 也許。 最後,讓我們考慮一下瑞典隆德大學神學家尼爾斯·魯內伯格 (Nils Runeberg) 在其 1904 年著作【基督與猶大】(Kristus och Judas) 中提出的理論。 魯內伯格詳細闡述了英國散文家杜文·德·昆西的觀點,他認為猶大背叛了耶穌,迫使他宣稱自己的神性並引發對羅馬的叛亂。

魯內伯格認為,猶大對耶穌的背叛是具有深遠神學意義的行為,因為它是耶穌受難和復活的原因。 羅馬人知道耶穌是誰; 猶大沒有必要認出他的身份。 但要使耶穌被高舉,猶大就必須被定罪。 耶穌要升天,猶大必須下地獄。 他必須因不可挽回的罪孽而墮落。 因此,法國人可能會解釋說,提婆達多是猶大,而不是耶穌,這兩種宗教都有這個卑鄙的對手。 有了共同點,中國和日本的耶穌會士可能已經了解到,在【法華經】第十二章中,佛陀預言即使提婆達多有一天也會成佛……

佛陀的塵世終結,第二世紀

魯內伯格的理論首次發表於豪爾赫·路易斯·波赫士 1944 年的短篇小說「Tres versiones de Judas」中。 當波赫士發明魯內伯格時,歐洲人對佛教的誤解已經有很長的歷史了。

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