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曾寫「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詩人,原來是一個大貪官

2024-04-16國風

唐朝,那個輝煌的時代,猶如璀璨的星河,孕育了無數閃耀的詩人。他們如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王白居易等,各自在詩壇上獨樹一幟,留下了無數傳頌千古的詩篇。然而,在這群璀璨的明星中,還有一位身份特殊的詩人,他便是朝廷宰相兼詩人李紳。

或許,你對他的名字並不熟悉,但當你聽到【憫農】這首詩時,一定會感到親切。這首詩如同一位慈祥的母親,用樸實的語言,訴說著農民的辛勤與不易。它不僅是孩子們早教時的必讀詩篇,更是我們每個人心中對農民辛勤勞動的敬意與感慨。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的每一句都如同畫面一般,展現在我們眼前。那烈日炎炎下,農民揮汗如雨,辛勤勞作的身影,讓我們深感盤中餐的來之不易。每當我們在飯桌上不小心掉下幾粒飯粒,媽媽的提醒和這首詩的最後一句,總會讓我們立刻撿起,珍惜每一粒糧食。

而李紳的【憫農】第二首詩:「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更是以廣闊的視角,展現了農民生活的艱辛與無奈。這首詩表達了對農民的深切同情和對社會現實的批判,展現了李紳胸懷天下、關心民眾的高尚情操。

李紳既是朝廷宰相又是詩人的特殊身份者,雖然他的名字可能並不為所有人熟知,但他的詩篇卻永遠流傳在人們的心中。他的【憫農】不僅是對農民的贊美與敬意,更是對我們每個人心中那份對勞動的敬畏與珍惜的呼喚。
李紳出生於安徽亳州,那是一個充滿歷史底蘊的地方。時光倒流至唐代大歷七年,即公元772年,他降生於世。然而,命運似乎並不眷顧他,六歲時,他便失去了父親的庇護。父親在任縣令時,家中雖不算富貴,卻也衣食無憂。但父親離世後,家道中落,生活變得艱難。

年幼的李紳與母親相依為命,遷至風景秀麗的潤州無錫。他的母親,一位堅韌而充滿智慧的女性,親自承擔起教育兒子的重任。她深知知識的重要性,一心期望李紳能成才報國,實作亡夫的夙願。

在母親的無私奉獻與悉心教導下,李紳的學業日益精進。十五歲那年,母親為他在山間賃屋而居,聘請良師傳授學問。這所特殊的「學校」裏,學生只有李紳一人,但他並不孤獨。清貧而刻苦的學習生活,不僅磨礪了他的意誌,也讓他與民間平民緊密相連。

每天李紳起早貪黑,勤奮學習。閑暇之余,他常常坐在廟前的石階上,面對著青山峻嶺,背誦古詩。有時,他會用樹枝當筆,在地上練習寫詩。錯了就擦掉重新再寫,如此往復,堅持不懈。他的學問日漸深厚,如同水滴石穿,日積月累。

這段艱苦的讀書經歷,讓李紳深刻體驗了民間生活的不易。他目睹農夫在田間辛勤勞作,卻仍不得溫飽,而社會貧富差距懸殊,這讓他心中充滿了壓抑與不平。這些感受在他的詩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流露出了對社會現實的深刻感慨。

在風華正茂的二十七歲,他一舉中得進士,然而仕途之路卻並非坦途。他曾作為節度使的幕僚,因政見不合,被誣陷入獄,歷經磨難後重返無錫惠山寺,沈浸在書海之中。李紳的仕途如同翻湧的波濤,元和十五年,他登上翰林學士的寶座,卻再次被卷入朋黨之爭的漩渦。李黨失勢,李紳被貶至廣東肇慶(原端州)擔任司馬。

在這放逐之地,李紳並未沈溺於失意,而是致力於造福一方百姓。他福報安民,興修水利,鼓勵農民開墾荒地,減免苛捐雜稅,使得端州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端州百姓對李紳感激不已,將他視為心中的明燈。李紳亦對這片土地產生了深厚的情感,決定將妻子孩子接到身邊。

當船即將抵達端州時,天空突然烏雲密布,風雨交加,船只在江中搖搖欲墜。端州的百姓聞訊後,紛紛自發前來相助,他們手持纖繩,列隊十余裏,形成一道壯觀的風景線。那些年邁體弱的老者,跪在岸邊為李紳的妻子祈禱平安,這一幕讓李紳感動不已。最終,在眾人的共同努力下,船只化險為夷,平安上岸。

在這段時光裏,李紳與民眾緊密相連,創作了大量反映民眾疾苦的詩篇。對於無病呻吟的詩詞,他深惡痛絕。他與元稹、白居易共同策劃新樂府運動,為詩壇註入了一股清新的風氣。

公元833年,李德裕執掌相位,李紳被任命為浙東觀察使。公元840年,他出任淮南節度使,後重返京城拜相,被封為趙國公。在這波瀾壯闊的一生中,李紳始終堅守著為民造福的信念,成為了後人傳頌的佳話。

李紳作為一位留下詩作並不多的文人,卻以「憫農詩」聞名於世。這並非偶然,而是源於他對農民生活的深切體恤。想象一下,當他在那個農歷六月的炎熱夏季,看到農夫們光著膀子,在田間辛勤除草,而他的心中卻滿是憂慮和同情。農民們每天辛勤勞作,卻不知何時才能收獲一個豐盈的秋天。若是天公不作美,一年的辛苦可能換來的是饑餓與困苦。這種深深的憂慮和同情,最終化為了那首膾炙人口的【憫農】。

在長安,李紳將這首詩贈予了朋友呂溫,希望能得到他的指教。呂溫看後,大為贊賞,認為只有真正關心百姓疾苦的官員,才能寫出如此真摯的詩篇。他的預言最終成真,李紳在晚年確實成為了宰相。

【憫農】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二十個字,卻飽含了深深的哲理。它描繪了農民辛勤勞作的場景,也提醒著人們要珍惜每一粒糧食,那是農民們用血汗換來的。從帝王到百姓,每個人都需要食物來維系生命,「民以食為天」,糧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浪費糧食無疑是一種極大的罪行。

李紳的那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無疑是對那些不關心農民疾苦、不珍惜糧食的人們的勸誡。它告訴我們,要對農民心存感激,珍惜他們的辛勤付出。一個「憫」字,凝聚了詩人對農民的深厚情感。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李紳最終忘記了自己的初心。為了個人的利益,他變得冷酷無情,成為了一個貪婪的大貪官。他的生活變得奢侈無度,對老百姓也極盡苛責。那個曾經寫下【憫農】的李紳,似乎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他橫征暴斂,竭盡所能地搜刮民脂民膏。李紳死後,他在任官期間的所作所為都被揭露出來。朝廷果斷地剝奪了他的一切職務,甚至他的子孫也不得為官。這無疑是對他一生的諷刺和批判。

李紳的故事告訴我們,每一位詩人背後的名詩,都蘊含著他們不同尋常的經歷和情感。了解這些鮮為人知的故事,能讓我們更深入地理解詩人的創作意圖和詩中所蘊含的深刻意義。李紳的故事,是一個關於初心與貪欲、善良與墮落的悲劇。他的一生,既是對農民的深切同情和體恤,也是對個人貪欲和權力追求的警示。我們應該從中汲取教訓,時刻提醒自己,不忘初心,方得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