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曾國藩:人生最好是中年

2024-07-26國風

【增廣賢文】中說:「月過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萬事休。」

提起中年,往往第一反應就是生活危機四伏,來日黯淡無光。

其實,人這一生最好的時間段,就是中年。

「第一完人」曾國藩,前半生庸庸碌碌,三十歲以後,才開始變得成熟穩重。

人到中年,認清自己,管好自己,修心智、練本事、通人情。

憑借成熟的智慧、穩健的言行,去創造屬於自己的黃金時代。

01 中年,修心智

古語有雲:「經一事,長一智。」

年輕時,心智尚未成熟,跌跌撞撞在路上前行。

直到中年,經歷積累成閱歷,不斷明心開悟,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麽。

曾國藩初入官場時,春風得意,整日在社交場上流連。

無心讀書進學,不去修養身心,心智簡單,目光短淺,只顧眼前的享樂。

直到中年,他與理學大師唐鑒、倭(wēi)仁等人往來,認清了自己的浮躁和淺薄。

此時,他褪去青澀,變得成熟穩健,想要追求更高的境界,立誌成為一個「聖人」。

為了克服缺點和毛病,他給自己定下「日課十二條」:靜坐、讀書、早起、寫日記......

此後經年,曾國藩的心智愈發成熟、愈發強大,助他平步青雲。

楊絳先生說過:「人雖然渺小,人生雖然短,但人能學,能修身,亦能自我完善。」

人到中年,修煉心智,方能從簡單走向成熟,從狹小走向廣闊。

02 中年,練本事

中年,是人生一道重要的分水嶺。

有人飽經滄桑,沒了誌氣和棱角,每天得過且過。

最後不過是溫水裏的青蛙,面對事業的困境、生活的危機,只有力不從心。

有人卻誌氣藏於胸,選擇迎難而上,時刻不忘苦練本事,砥礪前行。

能者上,庸者下。只有自強不息、努力上進的人,才能成就一番事業。

曾國藩就是憑著勤學苦練,度過中年危機,從而官居一品。

他出身平平,沒有任何背景,卻在十年之內升遷七次;

他一介書生,沒有高強武藝,卻能統帥湘軍,鎮壓太平天國,成為清朝文臣封侯第一人。

但這些,都是中年以後的事!年輕時,曾國藩的人生滿是挫敗。

秀才試考了七次,快三十歲才中進士,為官後又被同僚排擠、被皇帝嫌棄。

盡管屢戰屢敗,曾國藩並沒有自暴自棄,而是一次次在困境中奮發,苦練本領。

他寫日記反躬自省,修正言行,數十年如一日,哪怕患上眼疾,也不曾停歇。

起初興辦團練時,曾國藩敗績連連,嶽州之敗、靖港之敗、湖口之敗,讓他心灰意冷。

但他忍辱負重,不斷推演總結,得出一套適合湘軍排兵布陣的方法,最終立下不世功勛。

曾國藩用自己的人生經歷告訴我們:

人到中年,身在低谷,仍要磨煉本領,仍能建功立業。

沒有誰的人生一帆風順,一路走來,有激流險灘,有荊棘滿地。

唯有逆流而上,一往無前,深耕能力,才能讓前路光明燦爛。

03 中年,通人情

【紅樓夢】中講:「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年輕時,說起人情世故,我們總是不以為然,甚至嗤之以鼻。

還以為憑著一腔孤勇,就能實作夢想,過上想要的生活。

人到中年,幾經碰壁,才懂得收起橫沖直撞,學會遊刃有余。

曾國藩任京官時,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楞頭青。

不懂得和光同塵的道理,自以為是,憤世嫉俗,常常受人詬病。

他曾在父親的壽宴上,與朋友當眾大吵,惹得對方拂袖而去;

他曾因直言不諱,隨意上書,使得皇帝「怒擲其折於地」。

不通人情的他,在官場走得舉步維艱,甚至因此被解除兵權,跌落人生低谷。

人到中年,經歷重重挫折磨難,他開始反思自己,改變自己。

為此,他研讀道家著作,不斷提高自己為人處世的境界。

待到重新出山,曾國藩已變得圓融通達,遇事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待人也謙恭溫和。

這讓他在官場如魚得水,順利整合資源和人脈,平定太平天國,青雲直上。

【格言聯璧】中說:「不近人情,舉足盡是危機。」

知世故,保自身安順,方能活得從容;通人情,得眾人幫扶,方能活得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