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3日至13日,【揚州書畫三百年暨國際學術討論會】在揚州舉行。
會上,征集遴選了百余件揚州畫壇近三百年來的精品代表作集中展出,它第一次系統地展現了清初民國以來揚州畫壇的整體情況。其中,有部份世界級大收藏家的藏品,更是首次在國內參展。
畫展的重點,則又集中展示了揚州八怪的作品。其中,在石濤的六件畫作中,有一幅是由美國收藏家收藏的名為「邵伯」,又稱「邵伯帆影圖」的畫作,成為研究清代邵伯社會文化的重要資料之一。
「邵伯帆影圖」的畫作,寬23.8cm,高31.8cm。整個畫面不算很大,著墨也不太多。但煙雲滿幅,層次分明,是石濤晚年的一幅力作。
畫中,天邊,是一抹遠山,幾筆淡墨,似有似無,若隱若現;岸上,斜坡疏林,客舍相接,鱗次櫛比,千秋各異;湖濱,桅檣林立,參差不齊,逶迤綿延,成陣排列;湖中,流水湯湯,無際無涯,二葉小舟,隨波蕩流。
在畫的左上方,有石濤的題款:「邵伯:‘水底新城鎮上民,拍天湖水汜無津。勤勞猶頌當年政,莫訝甘棠繪不真?’秋日水災泊舟邵伯,訪月波圖使者。」
整個畫作簡潔概括,秀朗淋漓,筆墨蒼中毓秀,用水尤佳,它如實描繪了洪災之後邵伯的實景,同時也反映了當時邵伯鎮的繁盛。就是三百年後的今天看來,也猶有一股元氣溢位,確是一幅山水佳作。
從這幅畫的畫陶與題款來看,當是一幅紀行之作。是石濤為訪月坡圖使者而畫的一幅寫生圖。
石濤(1642-1707),俗姓朱,名若極,字石濤。廣西桂林人,是明代皇室後裔,明末清初畫家,清初畫界四僧之一。
石濤幼入僧門,早年遊歷,後隱居皖南,寄居金陵。康熙年間曾北上燕京,後定居揚州,在揚州度過了他生命中的最後十年。
月坡圖使者,即圖清格。圖清格,字牧山,號月坡,居易州之牧山,又號牧l山老人。為滿卅人。清雍乾時期的大同知府。工詩善書,亦喜繪畫。是石濤北上京城時,在官場上結交的少數幾個好友之一。曾向石濤學山水,石濤有詩曰:「更羨燕京圖月坡,蕭疏蘭竹影婆娑,司寇之外圖繪科」。
這幅「邵伯帆影圖」,即是兩人自京城一別後,圖月坡南下途中,順道向已定居揚州的石濤請教繪事時,石濤與圖泛舟邵伯時所畫。
石濤在這幅畫中,用楷書書寫的一首題為「邵伯」的詩,也是值得玩味的。
明清之際,由於戰亂不斷,水利失修,水災頻發,南下的黃淮之泥沙經年積澱,己使高郵、江都沿湖沿運的集鎮低於水面了。正如汪曾祺在小說中寫的那樣「運河就是一條懸河,河底比東堤下的地面還高」,「站在河堤上可以俯瞰堤下街道房屋」,所以,石濤在【邵伯】詩的開頭就說「水底新城鎮上民」。
到了康熙乾隆年間,他們都曾將河務列為朝廷的大事來辦,多次南巡,親自籌劃治水事宜。自然也取得一定成效。這次水災過後,沿湖沿運連渡口都看不見了,但所幸邵伯鎮民居還是安然無恙,大小船只都依岸避風。這些,自然應歸功於近年來治水的德政,更是當地民眾的齊心協力築堤抗災的結果。這就是他畫中所描繪的災後真實的邵伯啊!(朱毓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