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
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即今倏忽已五十,坐臥只多少行立。
強將笑語供主人,悲見生涯百憂集。
入門依舊四壁空,老妻睹我顏色同。
癡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門東。
杜甫在成都生活的怎麽樣?應該說,從心靈上講,因為遠離官場漩渦,他是比較安逸的。但杜甫是舉家搬入四川的,所以他就需要考慮全家人的生計問題。家人和自己的溫飽很讓人頭疼,生活上的壓力始終縈繞在杜甫的心頭。
他不由得想起自己的年輕時代。杜甫出身官宦家庭,祖父是唐初有名的詩人杜審言。杜甫十五歲的時候,家庭條件還是不錯的,他的日子過得無憂無慮,內心還像一個小孩子。而且他的身體強壯,精力過剩,每天如同黃牛犢一樣不停的走來走去。夏八月,家中庭前的梨棗熟了,杜甫每天不知道上多少次樹去摘取果實。
在本詩前四句,杜甫回憶自己少年時的時光。
在另一篇作品【壯遊】中,他曾說自己,「往昔十四五,出遊翰墨場。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揚。」十五歲時已飽讀詩書,在文化圈交往,被當時的文化名流如崔尚、魏啟心認為是班固、揚雄式的文章大家。
本詩中的少年杜甫則沒有讀書人的穩重,天天爬樹,不安分如同黃牛犢。或許這才是杜甫十五歲左右時真實的狀態。少年心性,心思淳樸。
轉眼間35年過去了,杜甫已是五十歲的人,日常只喜歡坐臥,站立和行走越來越少。但是為了生計,還要擺出笑臉逢迎主人。回想自己的一生內心真是百憂叢生。
這四句是說,杜甫身體一直不是很好,到了五十歲的時候就開始衰弱,精力不如從前,可還要出門做事。這裏的主人可能是指嚴武。嚴武給杜甫很大的幫助和庇護,並且幫杜甫從朝廷爭取了一個「工部檢校員外郎」的官職,讓他在自己幕府辦事。顯然杜甫並不喜歡當差,他是違心做事。
回想當初十五歲的時候,現在五十歲的杜甫完全就是判若兩人。
懷著郁悶和憂愁,杜甫踏入家門。家裏一如既往的四壁皆空,只有老妻默默地看著自己,兩人神情相同,缺乏營養的臉色也是相同的。這真是貧賤夫妻百事哀。
杜甫還沒有來得及說什麽,就聽見自己小兒子在門東廚房的位置高聲叫問什麽時候吃飯的聲音。
孩子餓了,要吃飯,這本無可厚非。但是杜甫正在困窘的時候,這個合理的要求也滿足不了。杜甫內心有些無奈,只能責怪孩子不懂事。
杜甫是真的責怪自己的孩子嗎?不太可能,從一聲「癡兒」來看,杜甫內心更多的還是痛惜和不知所措。
本詩的名字是【百憂集行】,開頭卻從無憂無慮的少年時代說起。前四句根本和憂愁沒有關系。由此和詩的後半部份產生了強烈的感情對比。讓我們讀者更理解「百憂」的情感力量。
其中的對比,還有十五歲的杜甫,和他的小兒子,都是少年郎,都是無憂無慮。但杜甫卻沒有辦法讓自己的兒子吃飽飯。可以想象,在杜甫的百憂之中,除了同甘共苦的老妻,不能讓小兒子吃飽對於他來說可能是最為沈痛的憂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