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貴陽修文:偏僻鄉野的天然溶洞內,為何會建有兩座數百年古寺?

2024-04-15國風

早期佛教寺院大多以僧侶墓塔為中心,正所謂「立塔為寺」;傳入中國後,迅速中國化,大多形成以大雄寶殿為中心的南北朝向中軸線布局結構。

而在貴州省,卻往往利用天然洞穴建成石窟寺院,形成獨樹一幟的天然布局。本期,讓我們走進修文的兩個溶洞,去感受溶洞內數百年的古寺傳奇。

一、佛光寺

01.四明洞

貴陽市修文縣紮佐鎮大堡村洞上組,有一個天然溶洞,溶洞位於一個山體內部,整個山體基本被溶洞「掏空」。

溶洞前洞口高達10多米,寬約20米,洞口後面是寬闊的洞道,洞道的盡頭是後洞口,直達山頂。

洞道右側有一個支洞,從支洞下行後穿過狹窄洞道,一路居然又走回到前洞口邊上的一個小洞口。

洞道左側則有幾個支洞,從兩個支洞前行,分別在山體懸崖處又形成了兩個較大的洞口。

因此,溶洞內四通八達,形成多個穿洞,洞口數量達8個之多,站在溶洞中心,放眼四周,陽光透射入洞,四方通明,因此得名「 四明洞 」。

四明洞

四明洞洞內出土了新石器時代打磨石器,因此四明洞也是個古人類遺址,距今大約1萬多年。

據說四明洞作為佛教寺院,已達1000多年歷史。

對此,我基本持懷疑態度。

就前溯1000年左右吧,那時是北宋初期,貴陽一帶還幾乎為「荒蠻之地」,水西彜族在首領羅氏主色帶領下,跨過鴨池河進入貴陽與矩州領主謝氏(歷史稱「謝蠻」,先祖是西漢時期由中原遷入貴州)大戰,中原或江南的佛教寺院在此還難以立足。

當然,如果有僧人從江南沿長江溯源而上,到達貴陽,倒也不是沒有可能。

受丘處機影響,元朝初期全真教鼎盛至極,一些僧人由此雲遊至貴陽,可能性也是很大的。

僧人來到貴陽一帶,自然無法修建寺院,便選擇棲身天然溶洞內修行,免卻日曬雨淋之苦,自然理所當然了。

或許這就是四明洞作為佛教寺院的起源吧。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四明洞作為佛寺,被徹底所毀。

1997年,在四明洞重建寺院,取名「佛光寺」。

02.佛光寺

四明洞下方,還有一個溶洞,洞前是一個土地廟,洞內供奉的是道教神仙,洞口離洞底較高,難入下行入內。

我嘗試著爬上外側「天窗」處俯視洞內,居然被一棵有毒植物蟄了一下,火辣異常,我相信第六感,於是作罷。

左邊是小溶洞,右邊前往主洞

汽車可以直接開到寺門邊,就此停車,「 佛光寺 」寺門就近在眼前了。

佛光寺寺門

從大壩一角斜對著寺門拍照,大部份陽光為樹葉所遮擋,些許陽光透過樹葉,形成一道「光束」,「光束」前面形成一道紅色「彩虹」,後面形成藍紅構成的「彩虹」,讓我感覺很詫異,仿佛印證了「佛光寺」三字。

「光束」與「彩虹」

只是稍微移步後,「光束」和「彩虹」就消失了;從這個角度來看,四明洞的洞口雄偉高大。

寺門與主洞口

進入寺門後,右邊懸崖頂部是「 天然寺洞 」四個陰刻楷體大字,非常顯眼;不過這幾個字是現代所刻。

「天然寺洞」

洞口大廳塑有觀音菩薩像一座,高大莊嚴。

我本來是計劃對洞口拍照的,但無法避開菩薩像,而我一般不對佛像拍照,四明洞內菩薩佛像密布,所以洞內我基本都沒照相,就只能用文字描述了,大家見諒。

觀音菩薩後面是洞道,之後就是華嚴三聖塑像:即釋迦牟尼佛和文殊菩薩、普賢菩薩。

洞道右邊往下是一個支洞,可算作是下一層溶洞,洞內供奉地藏菩薩,由此透過狹長洞道,可以走到主洞口邊上一個小洞口。

主洞洞道左邊是兩個支洞,洞口均到達懸崖處,頗有曲徑通幽後豁然開朗的感覺,其中一個洞口供奉西方三聖:即阿彌陀佛和觀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

在另外一個洞口,我又看到了一尊佛像和左右協持,因為已經見到了華嚴三聖和西方三聖,我估計是東方三聖。

於是,我問給我作精靈的中年女居士,這尊佛像是哪一位?

居士笑著說:前面佛像你都認出來了,怎麽這個你認不出來啦?這是藥師佛啊!

我於是說道:那他兩邊的協持是日光菩薩和月光菩薩了?

居士說:是的,小夥子,真不錯!

其實我一開始不敢肯定這尊佛像是否是藥師佛,主要是因為我在寺院的藥師殿所見的藥師佛,均是單獨一尊佛像;由藥師佛和日光菩薩、月光菩薩共同組成東方三聖塑像的,我還是第一看到。

此刻我心裏面想的卻是,居士居然叫我小夥子,很多年都沒人這樣叫我了。

四明洞多處巖壁上,塑有500羅漢。

釋迦牟尼涅槃前,為使佛法流傳後世,特囑咐十六羅漢永住世間,這十六羅漢都是真實人物,為佛陀弟子。

佛教傳入中國後,中國人喜歡數碼「9」,大約唐末時,增加了兩位羅漢,就變成了十八羅漢;至於增加的兩位羅漢是誰,則有多個版本,現在一般采用清乾隆皇帝和章嘉呼圖克圖的觀點,即增加的兩位羅漢為降龍羅漢(迦葉尊者)和伏虎羅漢(彌勒尊者)。

釋迦牟尼涅槃後,以弟子迦葉和阿難為首,召開了第一次結集,共有五百比丘參加,這就是500羅漢的來歷了。

500羅漢並沒有姓名流傳下來,現在我們所看到的500羅漢名號,其實是宋朝人附會之說,佛經中找不到出處。

以主洞道比作中軸線,依次為觀音菩薩、華嚴三聖,右邊為地藏菩薩,左邊為藥師佛和西方三聖,大致同一般寺院。

四明洞中佛、菩薩、羅漢眾多,挺有意思,可以了解很多佛教常識。

四明洞

二、佛洞寺

01.古寺淵源

在貴陽修文縣六廣鎮廣城村,六廣河(烏江上遊一段)依村擦邊而過,形成高山峽谷,異常險峻,河流兩岸,遍布溶洞,風景優美。

其中子江組有一個溶洞,名為「 賈家洞 」,又名「夾夾洞」;賈家洞共有兩個可以互通的洞廳,兩洞口外側為約150米高的垂直懸崖,無路可達。

明朝初期,水西土司首領奢香夫人開辟了龍場九驛,其中九驛中的第二驛——陸廣驛,離賈家洞不過區區數裏。

不知是何人何時從崖壁邊上,人工開鑿出了一條長5米、寬0.7米的通道,從而得以進入賈家洞。洞道狹窄,僅容兩人擦身而過。

賈家洞通道開鑿後,人們在洞內供奉觀音大士等佛像,後來又為菩薩塑像供奉,由此,此山被稱作「佛洞山」。

賈家洞開辟為佛洞山的具體時間,大致為明朝時期;至於是何人開鑿通道,何人供奉菩薩,如今已不可考。

黔程推測:或許為陸廣驛之漢人,遊玩至此,開辟為景,然後供奉觀音,既作為自己遠離家鄉的精神寄托,又保佑人們往來貴陽水西兩地舟楫平安吧。

清康熙四年(1665),本地士紳李鬥南捐資,在洞內搭木建寺,又捐獻田土以供香火,並請僧人在此常住,佛洞寺正式成為佛教寺院。

清嘉慶四年(1799), 如相和尚 主持佛洞寺,增建洞口石坎和入殿台階,並重建佛堂。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如相弟子 海依和尚 繼續增建佛洞寺,在洞外側增建一閣,洞口兩側各建一廟,重塑諸佛菩薩巍峨塑像,同時修建了客舍、僧房等。

由此,佛洞寺遊人絡繹不絕,善男信女眾多,聲名遠播,終成六廣河邊一道人文勝景。

六廣名士陳醇為佛洞寺撰寫 【佛洞山碑記】 ,海依和尚刊刻於碑。

碑文中,主要描述了佛洞山歷史淵源,以及表達了李鬥南之不朽功德、如相和尚創寺之艱,最後在碑文右側詳細記錄了李鬥南夫人羅氏捐獻的田土及如相和尚購置的田土的面積和位置。

所以,海依和尚的目的,其實也是透過碑刻方式,申明佛洞寺的田土,是一種保護寺產的特別方式。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佛洞寺毀於一旦!

幸運的是,【佛洞山碑記】還保存完好,由此我們得以一窺古佛洞寺歷史淵源;至於其他刻有巖壁的崖刻、題字,則多已損壞或模糊不清了。

02.古寺遊玩

2001年,在佛洞山後山重建「 佛洞寺 」,歷時3年建成。

佛洞寺山門

車輛可以直接開入寺內,前行數百米,就到了一座四柱三門式仿古牌樓,工藝還算不錯。

仿古牌樓

沿中軸線拾階而上,第一殿為「 觀音殿 」,可算是承接明朝時期賈家洞內最早供奉觀音大士像,也可以說如今的佛洞寺為觀音道場。

觀音殿

穿過觀音殿後,是 大雄寶殿 ,供奉釋迦牟尼佛。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的後面,登山而上,是 準提殿 ,供奉「準提菩薩」。

準提為梵語音譯,意思為清凈、明覺,代表清凈皎潔的心性。

大乘佛教中,無論顯密,準提菩薩都是一位大菩薩,禪宗稱之為「天人丈夫觀音」。需要說明的是,準提菩薩形象頗似千手觀音,但兩者並不是同一個菩薩。

準提殿上眺望大雄寶殿

我在寺院中碰到一位中年比丘尼(估計是主持),大師談吐甚是和善。

我向其詢問古佛洞(即賈家洞),大師告訴我古佛洞源自明朝時期,然後安排一位中年居士拿上鑰匙,帶我至古佛洞,給我開門。

古佛洞在新建寺院左側,步行較遠,於是我開車載居士至古佛洞。

古佛洞寺大門

進入大門後,崖壁刻有「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夢亦如電,應做如是觀 」,語出【金剛經】,見是新刻,我就沒有拍照了。

透過明朝時期人工開鑿的狹窄過道後,賈家洞第一個洞口就赫然在眼前了。

第一個洞口

洞口台階的左側,就是遺存至今的 【佛洞山碑記】 了。

【碑記】上題「 永垂萬古 」四個大字,兩側對聯為「 名碑與名山不朽,古佛同古洞齊輝 」,碑文正文尚可辨識。

碑的下部雕刻有精美花卉,花卉中間一側有「 神地 」兩字,我估計另一側應該也有兩字,但似乎被人抹去,看不出來是哪兩字。

碑刻所在處,估計是如相和尚所建兩廟之一,碑刻可能放置於廟中,後來廟毀,碑刻保存了下來。

【佛洞山碑記】-遠景

【佛洞山碑記】-近照

拾階而上,就進入了第一個洞廳,廳內供奉釋迦牟尼佛,以前的佛洞寺供奉釋迦牟尼佛的位置,就是這個地方了。

征得居士同意後,我進入洞廳後方欣賞鐘乳石,後方不算深,鐘乳石還算漂亮。

拾階而上進入洞廳

釋迦牟尼佛像

洞廳崖壁上,有很多題字,是歷史遺物,可惜因為字型較小又被破壞或自然風化,大多辨識不清。其間也有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所寫的時代標語。

時代標語

從洞廳往外看,對面就是畢節市黔西縣境內,六廣河正是修文、黔西兩縣的界河。

從洞口往外看

洞廳右外側,是接引閣,供奉阿彌陀佛,這個地方就以前海依和尚增修之閣處了。崖壁上有「 接引閣 」「 」等題字,應為歷史遺跡。

「接引閣」

「佛」

從接引閣往外看,右側是如相和尚修建的石坎,外側下方是六廣河;左側是【佛洞山碑記】;正前方就是明朝時期人工所開鑿的通道了。

接引閣處所照

洞廳與接引閣之間,是一個溶洞通道,由此可以到達第二個洞廳;洞廳右側,自然形成石台被修建為神龕,供奉有幾尊佛像。

兩洞廳之間溶洞通道

通道供奉的佛像

通道盡頭右側崖壁上,有一幅崖刻,上有題字,似字又有象形表達,我無法解讀,不明其意。

通道崖刻

第二洞廳頂部,喀斯特地貌形成「祥雲」,除了顏色較暗略有不足外,比較好看。

第二洞廳

洞廳左側有一石壁,名「 將軍巖 」,上面密密麻麻寫有字,這些都是歷史遺跡,可惜已難以辨識;如今將軍巖下供奉的是地藏菩薩。

「將軍巖」

洞廳左外側高處有一「 」字,為趙樸初所題,是現代作品。

「佛」

將軍巖邊上,有一個支洞,名為「 伏龍洞 」,狹窄逼厭,洞門緊鎖,無法入內一觀。

「將軍巖」「伏龍洞」「佛」

爬上洞廳外側石壁上,俯視前方的峽谷,外側為萬丈懸崖,角度達90度,讓人目眩,下方就是六廣河,深邃碧綠,甚是漂亮!

六廣河

附:本文景點地址

01.佛光寺 :修文縣紮佐鎮大堡村洞上組。

02.佛洞寺 :修文縣六廣鎮廣城村子江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