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晚唐才子憑吊杜甫,臨風悵惘,一首詩寫盡物是人非,令人動容

2024-04-06國風

品經典詩詞,講歷史故事,玲子歡迎您的光臨。

前言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 ,淮水東邊,這輪清冷的圓月,依舊還是舊時明月。

只是,昔日繁華的六朝古都早已化為烏有,而今,月照空城,說不盡的物是人非蒼莽悲涼。

這是劉禹錫懷古詩【金陵五題·石頭城】裏的詩句,而這淒涼的月景,晚唐詩人也曾目睹。

山月不知人事變,夜來江上與誰期 」,彼時杜甫草堂那淒清的月色,曾令雍陶無比悵惘。

雍陶的七律【經杜甫舊宅】寫於公元854年,彼時雍陶入蜀任職,憑吊浣花草堂有感而作。

簡譯

在浣花溪花開最多的地方,緬懷先生您在蜀地時的生活事跡。

您的草堂應該萬古留存,可如今即便千金也換不來您的新詩。

沙岸崩塌,水檻毀損,鷗鳥飛盡,樹遮村橋,騎馬緩行透過。

山月不懂人事變遷,夜深時依舊從山後升起,不知與誰相約?

賞析

唐宣宗大中八年(854年),國子博士雍陶出任簡州刺史,入蜀任職,途徑杜甫草堂,作【經杜甫舊宅】以憑吊。

舊宅 」即是指杜甫草堂,乾元二年(759年)年底,杜甫為避亂攜帶家眷入蜀,次年春在成都市西郊營建草堂。

背郭堂成蔭白茅,緣江路熟俯青郊 。」,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春末,位於浣花溪畔百花潭北的草堂落成。

雍陶詩首句「 浣花溪裏花多處 」即是點明杜甫草堂的地理位置,浣花溪又名濯錦江、百花潭,在四川成都市西郊。

據【舊唐書·杜甫傳】所載:「 甫於成都浣花裏種竹種樹,結廬枕江,縱酒嘯詠,與田夫野老相狎蕩,無拘檢 。」

首聯「 為憶先生在蜀時 」之句,即是寫詩人此行的目的,憑吊浣花草堂,緬懷杜甫生平,尋覓其生前的生活痕跡。

先生 」是雍陶對杜甫的尊稱,杜甫有「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的政治理想,憂國憂民,有「 詩聖 」的美譽。

從杜甫入蜀再到雍陶入蜀,時間已近百年,大唐早已不復昔日的盛世繁華,所以,雍陶祭奠的即是杜甫也是盛唐。

誅茅初一畝,廣地方連延。經營上元始,斷手寶應年 」,這是杜甫在【寄題江外草堂】詩敘述的草堂經營情況。

杜甫廣德三年(公元765年)離蜀出川,實際算起來,他經營草堂也就三年多,距雍陶入蜀已經過去了八十四年。

時光悠悠,時過境遷,彼時杜甫草堂早已年久失修,破敗不堪,面對此情此景,雍陶有「 萬古只應留舊宅 」之嘆。

舊宅承載了杜甫的人生軌跡,也是唐王朝變遷的見證,人去堂留,既是對這位偉大詩人的緬懷,也是歷史的回顧。

千金無復換新詩 」,頷聯次句即是惋惜,也是對杜甫「 史詩 」的認可,杜甫的詩歌在其生前未得到太多的關註。

杜甫故去多年後,世人才認識到其詩歌的社會價值,可是,而今斯人遠去,縱使千金,也難以換來他的一首新詩。

明朝有封事,數問夜如何 」,杜甫有心報國,卻無路請纓,蹉跎一生,空留遺恨終,雍陶同情杜甫的坎坷際遇。

彼時通向杜甫草堂的村橋,已經被繁茂的草木遮擋得幾欲無法通行,水岸崩塌,水檻毀壞,昔日的鷗鳥無影無蹤。

故頸聯「 沙崩水檻鷗飛盡,樹壓村橋馬過遲 」之句,極盡浣花草堂的荒蕪淒涼,人去樓空,觸目皆是荒涼的景象。

水檻 」是其草堂水亭的欄桿,杜甫有「 新添水檻供垂釣 」之句,他十分珍愛這座水亭,「 村橋 」則是指浣花橋。

昔日杜甫在時,是「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的勃勃生機,而今斯人不在,浣花溪也沒有了往日之景。

雍陶徘徊在浣花溪畔,憶昔撫今,感慨萬千,不知不覺就已夜色朦朧,月亮從山後升起來,草堂罩在泠泠清輝中。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看著夜空中亙古不變的月亮,置身空寂的草堂,雍陶想起月夜中的杜甫。

那些年,這一輪幾明月幾度圓缺,它曾見證了杜甫的悲歡喜怒,以及這一家人在草堂雖然短暫卻極為幸福的時光。

明月多情,卻不諳離恨苦,它不知道人事已經變遷,草堂的主人早已不在人世,依舊爬上山頭,把月色灑滿江面。

故尾聯「 山月不知人事變,夜來江上與誰期 」句,是情感的昇華,給人以無限淒涼之感,那無邊的寂寥令人淚目。

後記

雍陶,字國鈞,成都人,工於詞賦,出身寒微,大和八年進士及第,因詩詞而聲名遠播。

「貧當多病日,閑過少年時。」,雍陶少年時代異常艱苦,因蜀中內亂而飽受流離之苦。

但他從未放棄學業,進士及第後仕途順遂,先任國子監【毛詩】博士,後出任簡州刺史。

彼時,才華出眾的雍陶自比謝朓,在長安城中名聲極盛,與賈島、殷堯藩、徐凝等友善。

大中末年,雍陶被任命為簡州刺史,膾炙人口的即興之作【折楊柳】即是其入蜀後所作。

山月不知人事變,夜來江上與誰期 」,【經杜甫舊宅】是其為緬懷杜甫而作,山月如舊,人事變遷,令人淚目……

參考資料

【新唐書 雍陶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