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五台山著名黃廟羅睺寺,獨特的開花現佛,古代最精巧的道場藝術品

2024-07-26國風

五台山羅喉寺位於塔院寺東口的垂花門對面,以"開花現佛"、松塔和制作特別的文殊菩薩像著稱,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是五台山五大禪院之一和十大黃廟之一,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羅眠寺始建於唐代。傳說文殊菩薩曾在這裏落腳,講經說法,並曾顯示過神燈,取名落佛寺。明代成化年間得以重建,明弘治五年(1492年)重修,萬歷年間再度重建。清代康熙、順治年間,落佛寺由青廟(和尚廟)改為黃廟(喇嘛廟),寺名也改為羅喉寺了。因釋迦牟尼之子名叫羅喉羅,簡稱羅喉,羅喉用作寺名,意為這裏是佛普度眾生的地方。

羅喉寺是五台山保存比較完整的寺廟之一。全寺古地15700多平方米,包括禪院和旗桿院在內,共有六個院落,房屋110多間。規模整齊,現有山門、鐘鼓樓、天王殿、文殊殿、大雄寶殿、配殿、後殿、藏經閣,以及廂房、客樓等建築。

羅喉寺的山門規模不大,為一小木門,門上懸有一塊"羅喉寺"匾額。進門後兩旁是高高的紅土圍墻,顯得森嚴幽古。

中間是一條寬約兩米,長約百米鋪滿鵝卵石的石徑。山門東側有一座塔,名松塔,又叫文殊塔。傳說,以前這裏有一棵高大的松樹,文殊菩薩曾經在這裏顯聖。後來,人們把松樹砍倒,做了文殊菩薩像的塑柱。把松樹的樹枝埋在地下,在上面建了一座3米高的磚塔,在塔上還塑了一尊文殊菩薩像。

旗桿院位於第二道門。

引人註目的是一對雌雄石雕臥獅,為唐代遺物,在五台山中心區僅此一處。底座長1.82米,寬0.95米,高1.04米。石獅長1.6米,寬0.78米,高1.66米。雕刻藝術采用大膽取舍、突出傳神等創作手法,雕刻精湛,造型敦厚,姿態雄健,氣魄宏大,感染力強,充分體現了唐代雕刻藝術的風格。兩側有兩幢二層樓的建築,作為招待十方人的客堂。

天王殿是羅喉寺的第一座大殿,內供四大天王。

因羅喉寺為黃廟,所以殿宇內的主要塑像也有著明顯的喇嘛教的風格。這裏的四大天王塑像,就是按喇嘛教【度量經】的規定塑造的。塑像高大魁梧,怒目而視,身子坐在高台上,腳伸到地下踩著各種妖怪。

文殊殿為羅喉寺第二座大殿,殿內供奉文殊菩薩騎獅像。

與青廟文殊殿文殊菩薩塑像不同,體現了喇嘛教文殊像的塑造風格,面部呈乳白色,而不是貼金黃色,肩膀兩邊伸出了肩花,花上分別放著經書和智慧劍,文殊菩薩的坐獅臥在蓮花上,而不是磚台上。

大雄寶殿為羅睺寺第三座大殿。五開間殿,四阿頂,前置重檐抱覆,殿內中央供奉釋迦牟尼佛(中)、阿彌陀佛(左)、藥師佛(右)。三世佛前供奉宗喀巴大師和他的兩位弟子賈曹傑和克主傑,三世佛兩旁供奉八大菩薩,他們頭戴珠冠面帶清秀,身披瓔珞,手托供品、法器,形象生動自然。

殿內還懸掛著乾隆皇帝禦兩塊,分別為「意燕心香」、「精燈凈照」。殿前立康熙十一年(1672年)和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康熙禦制石碑兩通。

開花現佛殿為五開間殿,二層重檐硬山頂。著名的"開花現佛"就在這座殿內。

殿內正中砌磚台一座,呈正方形,磚台正中裝木制圓盤,上刻水浪圖案代表苦海,水浪之上刻著行走的18羅漢,盤外塑24諸天,圓盤正中,裝木制蓮花1朵,高達丈余,花心一支花蕾伸入二層樓內。圓盤由8片蓮瓣組成,合圍於外。

上部是一朵能活動的八瓣蓮花,高達三米多,花瓣為紅色,每個花瓣上有一尊金色佛像,顯得異常鮮艷。在八瓣蓮花的中間,有四尊佛像,分別為釋迦牟尼佛、阿彌托佛、藥師佛、彌勒佛背靠背分四個方向端坐在蓮花中心。平時,蓮瓣緊合,呈蓮花狀。

蓮花下有機關透過轉盤直達花心,可左右旋轉,花瓣隨即開合。花瓣開時,四尊阿彌陀佛像就慢慢出現,故名"開花現佛"。

這羅喉寺"開花現佛"四大道場件藝術品為清代遺物,結構精巧,令人嘆為觀止。

遊覽時長 :0.5-1小時

門票 :無

推薦指數 :3星

喜歡我的文章,就請 關註 我,和我一起繼續這晉北自駕之旅吧。 更多精彩請檢視 【晉北自駕之旅】 合集。

寫作不易,感謝您的 點贊 評論 轉發 ,喜歡我的文章,就請 關註 我,跟我一起發現旅居路上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