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综艺

舀一瓢人情味「文化家底」,【最美中轴线】3解文化综艺的「渴」

2024-03-03综艺

文化综艺已经到了不得不变的时候。

近年来,难破圈、难出爆款,已经成为行业共同的问题。一是因为多年来文化综艺领域的深耕,让选题和讨论空间越来越有限;二是大众对传统文化认知不断加深,尤其是年轻一代,已经形成了与文化「玩起来」的新国潮,需要文化综艺找到新的话语体系。如何提升信息量、新鲜感和共情力,正在成为推动文化综艺迭代的新命题。而刚刚收官的【最美中轴线】第三季,或许带来了值得参考的新思路。

「一扇门打开一座城,一方水滋润万物生,一满仓富裕满天下,一面墙竖起一腔魂……」【最美中轴线】第三季第九期,「拾音团」成员金志文、伯远、徐乐同共同带来歌曲【如愿】,依然是让人眼前一亮的「文化+音乐」,关注点却微观到了那些老百姓身边的文化意象:门、水、仓、墙、山、塔、居、馆、坛,而这正是【最美中轴线】第三季的九大主题。

这背后的思路,是于日常中见久远、于细节处见宏大,由此找到文化综艺与观众血脉相连、文脉相通的传承新主题、文化新力量。

新内容

提炼九大文化符号

于烟火间连通千年文脉

三季以来,【最美中轴线】的「变与不变」,清晰地表现出节目一脉相承的创新思路。

「不变」,是节目让北京中轴线被人熟知、走向世界的初心,也希望通过「文化+音乐」模式的杂糅创新思路,让观众以「通感」认知历史与文明,与年轻一代的新语境建立对话。

「变」,是对文化节目视角与表达站位的再思考。从第一季介绍中轴线主要名胜的「景点游」,到第二季「看门道」的「深度游」,再到这一季细化到一扇门、一条河的「本地游」,从「大」到「小」之间,体感上由宏大添了亲切、叙事上比科普多了故事。

观众会发现,原来万宁桥边的镇水石兽,是已坚守几百年水位的「探测器」;原来马路旁那段残破的老城墙,曾倾注那么多仁人志士「破」与「立」的报国壮志;原来阜成门内的鲁迅故居,曾在他的笔下化作无数文明的留痕。「中华文明的厚重,我终于懂了」「走出的每一步都有历史,中轴线yyds」……离老百姓最近的文化,让观众重拾新鲜感。

对于这种创新思路,应该看到其具有普适性的同时,也有其特殊性。普适性在于,好的文化内容应找到具有人情味和共情力的抓手,把文化带到门前窗外、街巷人间,内容有温度、坚守更有力、主题更鲜活。

特殊性则在于,在老百姓身边提炼文化符号的叙事模式可谓中轴线定制,因为并非所有文化遗产都会有历史场景与现实生活的重叠,古今交融间自有活历史、真见证。所以,当今天的音乐人们为曹雪芹、鲁迅写【寒窗】「孤单成墨芬芳漫天香」、为邵飘萍与汤修慧写【线络】「浮萍只飘散得无影踪」,同一空间中的感性表达,进一步加深观众跨越时间的共情。

这条长约7.8公里的「最美中轴线」依然在生长,已经延伸达88.8公里,更以大兴机场凤凰展翅的造型呼应奥森公园的龙形水系,演绎今日北京的龙凤传奇,加强与北京的血脉联系,与新时代的文明传递文脉。而这仿佛一个缩影,古老的中华文明,正在如代代传承中跨越时代、走向未来;而每一位观众,会发现自己已经身处其中。

新呈现

对话孔子、再现故人

做好视听表达的准确性

近年来出于内容焦虑,不少文化综艺把发展路径放在「卷」制作,花大钱搭景、做特效,但这显然存在与观众需求的错位。好的节目形式需要的,是以视听传递内容表达的准确性,而在国潮风起的当下,也只有真正具有情感、审美、传播价值的内容,才能拿到年轻观众们思想信箱的钥匙。

而这也是【最美中轴线】第三季形式创新的重点。

「你们做个节目也太卷了!」嘉宾于文文面对第一期的场景重现发出如此感慨,演员扮演的是民国初年主持正阳门改造工程的德国建筑师罗克格与妻子齐默尔曼,而表演的场地,就在正阳门箭楼上;相隔千里、传信改造,旧事再现的最后一刻,「齐默尔曼」最后站的位置和造型,竟与老照片里一模一样。相隔百年,旧日的悲喜与深情,会突然澎湃地冲击观众的泪腺。

【最美中轴线】第三季的形式巧思,是在「大小」之间,画出时间与空间两条交叉线。

「小」处写空间,在同一空间下场景再现,成为观众与这些文化旧址产生感性认知与情感认同的纽带,「拾音团」在京报馆旧址见证了邵飘萍与汤修慧的鸿雁传书,在景山送别了即将远赴重洋的林徽因,在鲁迅故居被不愿出售先生手稿的朱安女士拒绝,这些真实的场景也成为最厚重华丽的布景。

「大」处写时间,为了讲好中轴线的「文脉」故事,【最美中轴线】第三季「文脉季」邀请到了一位重量级文化嘉宾——孔子,开启一场场别开生面的时空穿梭与思想碰撞,与文明的源头处对话。比如面对故宫,孔子就会诠释「中」所传达的雍容刚健、达观平和、宽容优雅的气象,也让观众读懂今日的「中」国。

而节目之外,【最美中轴线】第三季也实现了大小屏联动,完成节目内容主题的再扩散,在录制过程中就开放互动直播,在播出前便收获了大波关注及口碑沉淀;「拾音团」创作的歌曲也在音乐软件同步上线,【线络】【一线】【寒窗】获得了最多的点赞和评论。屏幕内外形成多维传播矩阵,用「美曲、美声、美文」助力中轴文化破壁出圈,实现与观众的共情、共鸣与共振。

新价值

中轴文化「一键三连」

共建中国「文化家底」

凭借新内容、新呈现,【最美中轴线】第三季也得以实现更具传播价值、文化价值的新表达。在内容「红海」的当下,内容困局和年轻观众偏好形成的内外推力,正在让文化综艺走出「科普」的初级使命,强化对观众的亲近感和感召力,完成「科普-喜爱-保护」的命题新链路。这应该成为文化综艺的新价值。

于是,我们在【最美中轴线】第三季看到了中轴线文化,与更多真实的人和生活「一键三连」:建立历史与现实、大师与大众、一线与一国的三重连接。

历史与现实是第一重,是感性认知与情绪冲击。当「拾音团」在前门附近的胡同里找到几代传承陶瓷修复非遗工艺的王京,并了解到北京就有各级非遗一千多项,观众会认识到原来历史并不遥远,文明就在身边。

大师与大众是第二重,是理性上认知「我」与文明的血脉联系。在节目里,观众会听到郭守敬、朱启钤、梁思成等耳熟能详的名字,会见证徐志长、宋慰祖等终生奉献文化事业的动人故事,更会看到一个个投身文化建设的普通人,明城墙修缮时,北京市民总共捐献了40多万块城砖。桩桩件件,在理性上建立「我」与文明的血脉联系。

一线与一国是第三重,也是价值的认同。一段小小中轴线,凝聚的却是家国天下,在天坛与神仓,有老百姓风调雨顺、仓廪丰足的梦;元代的什刹海与今天的南水北调,则怀着同样的智慧与宏大理想。「郁郁乎文哉」,中轴线正如今日之中国,就像节目里所说,随处可见「亿万人民的创造力」。

中轴线上有我们的「文脉」。如「孔子」所言:「我们还要用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房屋和器物,来把我们的历史,变成除了文字之外立体的东西……用一些遗存的东西,来展示和解释我们的文化家底。」文化不能只停留在纸面上,更要留在生活里、窗对面,与时代精神和价值观紧密相连。

当听着爵士乐的单车少年飘过古老的街巷,数百年的中轴线有了生气和色彩。而这种活力与烟火气,是【最美中轴线】第三季给文化综艺带来的创新体验,也是当下文化综艺或可参考的一种表达和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