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台海

俄乌战场「戴高龙」,海峡两岸「变色龙」,马克龙终是「马克虫」

2024-06-12台海

法国是欧洲国家中的一个另类。

一提北约,很多人都以为法国一直是北约成员国。其实不然,法国二战时有一位著名的反法西斯统帅戴高乐,战后成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第一任总统。可以说,戴高乐是现代法国的缔造者,有一定的,民族骨气,敢于同时对抗美国和苏联来追求国家独立。

1960年2月,在雷冈附近的撒哈拉沙漠,法国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此后,戴高乐拒绝美国人的监护,逐渐将法国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中撤出。1966年,法国正式宣布脱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戴高乐寻求建立一个欧洲人的欧洲,很早就对联邦德国示好。1963年1月22日,他与德国签署爱丽舍条约,标志着独立于欧洲体制的法德轴心建立。他于1963年和1967年两度拒绝英国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因为他认为英国是美国放在欧洲的「特洛伊木马」。

戴高乐原本计划于1970年底访华,然而因心脏病猝然离世,未能成行。戴高乐的儿子在书中回忆:「我至今记忆犹新:一天晚上,用毕晚餐,我父母全神贯注地观看一本相册,里面有一幅长城的照片,一直延伸到天边。」

戴高乐给法国留下了旨在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维护战后法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国地位、建立以法国为核心的欧洲、对抗美国的控制的「戴高乐主义」。

遗憾的是,戴高乐身后的法国总统并不都像他一样坚持法国的独立自主精神。2009年4月4日,法国总统萨科齐时期,法国重新加入北约。

法国现任总统马克龙自诩是「戴高乐主义」的继承者。

当俄乌冲突刚爆发的时候,马克龙对待俄罗斯的态度比较温和。马克龙致力于调停,认为以法国和德国的协同能解决问题。2022年6月,马克龙曾表示,他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就乌克兰局势已经打了差不多100个小时的电话,还称不应该「羞辱俄罗斯」。

马克龙自认为是不受美国监控的欧洲联盟实际的领导人

但事态的发展大大超过他的预期,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态度坚决,乌克兰同样也不妥协,在战争持续两年、和平希望破灭的背景下,马克龙看到来自俄罗斯的威胁现实存在。

但目前,美国和其他曾经大力支援过乌克兰的国家却纷纷开始打退堂鼓。今年3月15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却语出惊人,说「不排除西方向乌克兰派遣地面部队的可能性」,并强调「法国能做到这一点」。

马克龙的言论遭到德国总理朔尔茨等欧洲领导人的明确反对。德国、美国、英国、西班牙、意大利、波兰、捷克、瑞典以及北约、欧盟等纷纷表态,称并没有派兵赴乌作战的计划。意大利外长塔亚尼表示,将北约部队部署到乌克兰战场可能导致一场全面的全球冲突,相当于第三次世界大战。

法国国内极右翼政党「国民联盟」领导人勒庞痛批马克龙言论是置国民生命于不顾。法国反对党「不屈的法兰西」领导人梅朗雄则称,「对俄罗斯开战乃是疯狂的举动」。

俄罗斯强硬回应说,如北约向乌克兰派遣军队,那么「我们需要讨论的不是可能性,而是(冲突)必然性。」

在俄乌冲突中,马克龙想像戴高乐一样展示法国的独立自主性,大有撇开美国独自下场的意味。所以,有人戏谑地说马克龙是「戴高龙」。

但是马克龙真得会出兵吗?一般舆论分析不会。马克龙的做法其实是一石三鸟——

一是逼迫拜登政府下场。马克龙曾经说过,特朗普不会当选美国总统。这表明法国不希望美国新一任总统完全抛弃北约,最好的办法是在当前俄乌冲突中,美国要以一定的形式参与进来。

二是给普施加一定的压力,展示法国的作用,这样在以后的俄乌和平谈判中,法国有理由上场并且占据主导地位。

三是也在为万一美国不参与的情况下做准备,要表现出以法国人为首的欧洲人可以在美国不参与的情况下独自管理欧洲自己的事情。

马克龙坚持利用戴高乐主义领导欧洲,欧洲各国以嘘声回报

但马克龙在俄乌冲突中的「现眼包」表现注定不会有什么结果。因为几十年来,法国在西方联盟结构——包括欧盟和北约——中的影响力一直受到戴高乐主义的影响。它对国家主权的无条件坚持,使得北约或欧盟的国家都不相信法国提出的合作倡议,这一点在安全和防务政策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自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以来,马克龙及其政府甚至讨论到法国核威慑力量可能应用于欧洲。到目前为止,无论是欧盟还是北约,没有一个合作伙伴相信由法国主导的核保护伞能够替代现有的美国核保护伞。

马克龙虽然在外交上也标榜「戴高乐主义」,但很显然他很圆滑,并不是特别老实。比如在对华关系上——一方面,马克龙表面上与中国比较友好,似乎要和中国发展长期而深入的经贸关系。但另一方面是,马克龙积极参与美国的「印太战略」,干预中国统一台湾的进程。

法国的13个海外领地中,有3个位于印度洋——留尼汪岛、马约特岛和南极领地,4 个位于太平洋——新喀里多尼亚、法属波利尼西亚、瓦利斯和富图纳群岛以及克利珀顿岛。这7个领地的海域加起来占法国专属经济区的 90%左右,海域面积达102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法国在印太地区的军队被称为「主权部队」,分为五个地区司令部,分别驻扎在法国在南印度洋、新喀里多尼亚和法属波利尼西亚以及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吉布提的基地。部署的部队人数从7000到8000 不等。

法国武装部队定期在印度太平洋地区举行演习,展示其作战准备状态。今年初,马克龙在新年致法国军队的贺词中宣布了新的印太战略,包括增加在海外领土的军事存在。

近年来,法国一直希望继承戴高乐的传统,在中美俄等大国之间发挥「平衡力量」的作用。马克龙提出第三条道路——法国(或欧洲)道路——法国独立制定外交和安全政策决定,不受外部影响,即使是欧盟或北约的亲密盟友也不例外。马克龙警告称,西方战略不应明确针对中国,并寻求盟友来加强其印太平衡地位。

在对华态度上,法国相对于美英比较友好。美英的战略思维越来越倾向于将中国排除在区域合作之外,美国的政策文件一直将中国描述为对手。德国、荷兰和欧盟委员会都倾向于用「合作伙伴、竞争对手、对手」这三种描述指代中国。

但在台海问题上,法国近年来却持续不断给中国添麻烦。德国政府一直避免派遣德国海军舰艇穿越台湾海峡,因为担心中国可能作出反应。德国护卫舰「拜仁」号在2021年访问该地区时没有走这条路线。但一艘法国间谍船在「拜仁」号访问的同一年穿越了台湾海峡。法国还首次派遣一艘核动力猎潜艇前往南海执行「战略任务」。

综合法国的对华表现,可以看出,法国的马克龙政府一直在走一条「变色龙路线」——一方面要对华展现出「柔和」姿态以获得经贸方面的利益,另一方面又要对中国狐假虎威地展示自己小胳膊小腿的肌肉块。

马克龙自己认为在印度洋-太平洋区域非常重要

可以说,马克龙只是在精神上试图模仿戴高乐的高瞻远瞩姿态,丝毫考虑不到法国的自身实力非常有限——在欧洲方面,因为法国的力量压不过美国的力量,而被其他欧洲国家不信任和轻视;在俄乌战场上,又企图拿着自己不值钱的脸面影响到普京的决策,不被俄乌双方重视后恼羞成怒表示要亲自出兵;在东亚,又企图拿台湾和南海说事,结果没有中国人把法国的军队视为不可忽略的存在……

说到底,「马克龙」的画皮被揭穿后,他的真实面貌不过是一条「马克虫」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