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点打卡下班,随后手机关机或静音,工作消息概不回复;工作懈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当前,职场中「出勤不出力」「人在心不在」等现象引人关注,一些上班族虽然身体还在工作岗位上,但心早已「溜号」。在一些机关单位,这种不实际离职但也不努力工作的「精神溜号」状态在一些年轻人和非领导职务干部群体中同样存在。他们为何对工作失去激情?
一边精神溜号,一边钻研考核
「不少年轻人比较有个性,早上来到单位上班就一直等着下班,还声称‘我只负责把分内事做好,否则就是对不起自己的工资’。」西部某县一名机关干部说,随着时代变化,年轻人的职业观发生较大变化。一些人上班时不在状态,他们对工作没有积极性、主动性,就像「小和尚撞钟」,按部就班,绝不多干,也不会开动脑筋去思考如何把工作干得更出彩。
近年来,职场「精神溜号」现象引发广泛关注。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不少人持续性地做「仰卧起坐」——躺平但不完全躺平,摆烂但不完全摆烂。他们拒绝「无限超越自我」的期望,父辈曾引以为傲的「努力上进」不再是他们的追求目标。
西部某地基层干部张超(化名)介绍,一些年轻人满足于现状,惰性心理较强。面对急难险重的任务以及临时加班,他们声称「这不是我的职责,关我什么事」。
部分年轻人不愿干、不会干,以「我不会」百般推脱。「你让他加班写个材料,或是外出检查,回复通通都是‘我不会’,教了一次又一次,还是说不会。」一名不愿透漏姓名的领导干部说。
与此同时,一些干部工作不积极,但对考核规则钻研精通。半月谈记者采访了解到,西部某县一些乡镇为治理工作躺平的现象,制定了打卡签到的考评制度,然而结果颇为讽刺。「统计发现,平时工作卖力、加班多的同志会因各种事情‘缠绕’,出现请假等情况。上班时摸鱼闲逛的人反而打卡次数满满,签到格外积极,形成鲜明对比。」一名机关干部说,这些「精神溜号」人员不仅自己不认真工作,还对一门心思认真工作的同事嘲笑讽刺。「你看,那谁做那么多,还不是跟我领一样工资……」
此外,一些领导干部因年龄、职数、换届等方面的原因改任非领导职务后,思想松懈,工作热情骤减,认为自己「已经到退休养老的年纪了」,或是秉持「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想法,长期处于赋闲状态。「一次下乡检查,一名改任非领导职务的干部带队。到达后因天气炎热,他一直待在车上吹空调,叫其他人去现场核对关键数据。」张超说,干部自己不干,而是让别人干,此举让其他人不满。
「精神溜号」背后折射三重困境
受访人士认为,「精神溜号」现象在职场中时有发生,折射出一种不健康的职场生态。这既与劳动者工作自身心态密不可分,也与用人单位的工作环境息息相关。
——职场倦怠,对工作形成抵触心理。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建中说,职业倦怠是劳动者「精神溜号」的重要原因之一,有的劳动者在工作中努力付出,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待遇,产生心理落差;有的人在长期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下,工作激情被逐渐消耗,身体机能与精神都出现「反对」的信号。「劳动者在情感上对工作形成抵触、倦怠的心理,往往就容易陷入‘精神溜号’。」李建中说。
——对工作环境的不满或者对职业发展的失望。 部分受访者表示,有的单位职场环境公平性欠佳、风气不良,相应的奖惩机制不完善,难以发挥自己的价值。在这种状态下,职工可能会失去对工作的热情,不再追求进步或优秀。
广西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姚华说,「精神溜号」虽然暂时可为个体提供一种逃避现实的安慰,但长期可能会导致个人能力的停滞不前甚至退化。
——职业规划不明晰。 李建中说,当前不少有着「精神溜号」想法的年轻人其实都处于一个相对「迷茫」的阶段,缺少职业规划和目标,有的人停滞不前、有的人急于求成,这都不利于职工在职场的积极成长,久而久之就容易在心态上「摆烂」消极应对,不利于职工个人发展,也不利于组织或机构的良性运转。
疏堵结合塑造业务尖兵
受访人士介绍,用人单位应该正视此类现象,通过疏堵结合,化解「精神溜号」背后的职业焦虑。同时,劳动者本身也要调整心态,端正工作态度,更好实现自身价值。
一是完善体制机制,为职工干事创业营造一流环境。 在涉及职工利益的决策时,相关部门机构应广纳意见,让中层干部、干部代表更多参与进来,提升他们的参与感,努力使人岗配对更合理,让职工专业知识和潜力得到进一步释放。
二是合理释放工作压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姚华认为,职工要有阳光的心态,积极应对工作中的困难和挑战,端正工作态度,努力发挥自身价值,切不可遇到一点挫折和不顺就选择躺平和消极应对。西部某地一名组工干部认为,从个人层面来说,要理清思绪,审视自己,做出职业规划,为自己设定合理的期望值,摒弃急于求成的心态。只有看清自己,在工作中「雕塑」自己,才能历练从容应对各种风浪的本领。
三是做好「传帮带」,以饱满状态创造新作为。 李建中说,一些新录用人员进入单位工作后存在迷茫期,对此应及时安排导师传业授道解惑,帮助设定明确的职业规划和短期目标。同时,适时进行岗位轮换,调整工作内容和工作量,为干部带来新鲜感和使命感,使其在工作中保持动力和目标感。
栏目主编:张武 文字编辑:卢晓川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编辑:徐佳敏
来源:作者:半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