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跃于上世纪前半叶的斯洛文尼亚建筑师约热·普列赤涅克(Jože Plečnik,1872-1957年)或许可以被描述为一位「不合时宜」的建筑师。在20世纪之初现代主义建筑运动风起云涌之时,他却以自己独特的方式重新诠释西方古典建筑的语汇。他的建筑构想为20世纪初期新生的斯洛文尼亚塑造了新的建筑身份。
通过普列赤涅克,斯洛文尼亚首都卢布尔雅那的广场、公园、街道、敞廊、桥梁等一系列公共空间与图书馆、公共市场等公共机构,既在空间上细腻地融入了原有的巴洛克城市与优美的自然环境,同时又奠定了一座现代城市的雏形。4月12日起,展览「普列赤涅克打造的卢布尔雅那」在上海武康大楼「URBANCROSS Gallery | 城市交集」对外展出,展览以文献的形式呈现了普列赤涅克在卢布尔雅那中的经典案例。
在哈布斯堡王朝时期,卢布尔雅那以城中古罗马时期遗迹,特别是巴洛克风格的建筑著称。1895年地震后,卢布尔雅那建起了第一座现代城市建筑,自此从沉睡的乡村小镇逐渐蜕变为现代新艺术中心,展示了新的审美理念。期间,最著名的斯洛文尼亚建筑师是约热·普列赤涅克,他为卢布尔雅那勾勒出清晰的全景,在城市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如果说巴塞罗那被美誉为高迪之城,那么卢布尔雅那也可被称作普列赤涅克之城。
建筑师约热·普列赤涅克
约热·普列赤涅克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奥匈帝国垮台,有许多新国家建立。斯洛文尼亚成为由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建立的新国家,即于1929年成立的南斯拉夫王国的一部分。这样,建立斯拉夫国家的长期愿望得以实现。
斯拉夫建筑师中有许多人曾在维也纳师从奥托·瓦格纳教授,但认为瓦格纳的建筑深受德国文化影响。新的民族国家建立后,他们离开前任导师,试图建立有民族特色的原创建筑风格。当时这种风格的领军人物是伊万·伍尔尼克,即卢布尔雅那建筑学院的创始人。约热‧普列赤涅克应伍尔尼克之邀来任教,其对古典地域主义的诠释与伍尔尼克的民族浪漫主义建筑形成对比。
普列赤涅克之家,1921至1923年设计 1923至1930年建造
普列赤涅克之家,普列赤涅克去世后不久的入口大厅
普列赤涅克、约瑟夫·玛丽亚·奥尔布里希和约瑟夫·霍夫曼是奥托·瓦格纳最有才华的学生。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他就在维也纳设计建筑,其中代表作为「扎切尔之家」(1905年)。维也纳学院甚至提名普列赤涅克为瓦格纳的继任者,但由于政治原因,提名没有得到批准。1911年,普列赤涅克搬到布拉格,1920年,总统托马斯·加里格·马萨里克任命他为建筑师,为新的民主国家翻新布拉格城堡。尽管被委以重任,普列赤涅克还是决定要回到祖国。回国后,他把为国家首都卢布尔雅那规划的蓝图付诸实施。国家及大学图书馆、诸圣花园(扎莱公墓)、西斯卡的圣方济各教堂和卢布尔雅那河上的桥梁都是他最重要的作品。
普列赤涅克打造的卢布尔雅那
建筑师普列赤涅克没有随波逐流,追随当代建筑的脚步,而是另辟蹊径。他希望人们理解自己的作品,于是使用了古典建筑元素。他对城市的重塑有目共睹,而且循序渐进,但大多数时候,他能支配的财政预算有限。为节省资金以丰富室内细节,普列赤涅克使用造价更低的沙子、水泥板和旧石材等原料。
普列赤涅克打造的卢布尔雅那
他历经近30年,才将他对卢布尔雅那的构想变为现实。他重新设计并翻新原有建筑物,从1921年至1957年间,他在古老的城市格网中设计并建造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筑。国家及大学图书馆、扎莱公募、阿西西的圣方济各教堂以及卢布尔雅那三重桥是普列赤涅克留给卢布尔雅那这座城市的重要代表作。从位于特尔诺沃的普列赤涅克故居到市中心的国会广场,再到兹韦兹达公园的陆上中轴线,构成了卢布尔雅那的城市文化带,而水上的轴线包括卢布尔雅尼察河流域的诸项工程:起自特尔诺夫斯基河堤,顺市中心的卢布尔雅尼察河堤、鞋匠桥、三重桥和中央市场延伸,终到水闸。他重建沿线的堤岸和桥梁,植树种草,赋予卢布尔雅尼察河上的这座城市以地中海风情。第三条轴线连接了蒂沃利公园的扎科皮可滨海步道和城堡山上的卢布尔雅那城堡。诸圣花园是今天扎莱公墓的一部分,它代表了普列赤涅克对卢布尔雅那城公民的极度体贴与尊重。他重塑了这座城市——「普列赤涅克的卢布尔雅那」——一个独特的城市规划现象,也是20世纪的一件综合性艺术作品。
国会广场和星园
国会广场,1926年设计,1928至1932年建造 茲韦兹达公园(星园),1928年设计,1929至1940年建造
古罗马城市艾摩纳的城墻和中世纪城墙外曾有护城河流过,后来河道被填平,人们在其上建起国会广场。之所以要建这个广场,是因为1821年神圣同盟在卢布尔雅那举办大会和阅兵式,旨在巩固欧洲的君主政体。它见证过许多重要历史政治事件。
普列赤涅克希望将广场改造为卢布尔雅那城市景观的一个里程碑式起点。他用颜色鲜明的混凝士板重新铺设广场地面,形成几何图样。他将圣三一柱直接放置在连结乌尔苏拉会教堂的轴线上,从而使教堂和广场之间的联系更紧密,并赋予教堂主导地位。1932年,普列赤涅克在其正门前设置带栏杆的楼梯,用一排街灯来突出连接乌尔苏拉会教堂和斯洛文尼亚爱乐乐团大楼的广场轴线,还重新布置了国会广场以北的星园。
国家及大学图书馆
国家及大学图书馆,1930至1940年设计,1936至1941年建造
国家及大学图书馆内部
普列赤涅克认为图书馆是学习知识的圣殿。从入口走进图书馆,来访者登上黑暗的楼梯,朝着阅览室入口上方透出的光走去——这一幕很有仪式感。楼梯的尽头是纪念大厅,林立着黑色波德佩奇石灰岩柱。楼梯很有纪念意义,而横贯于入口轴线的大阅览室却被设计为功能性空间,有助于集中注意力。侧楼梯的设计较为朴素,楼梯平台的形状类似阳台。普列赤涅克把雕塑家罗杰·多利纳的摩西雕像置于侧门上方。图书馆位于公爵府旧址,它的规模和形状也借鉴了公爵府。普列赤涅克象征性地将公爵府的旧石材以及罗马艾摩纳城的遗存融入立面。光滑的砖表面镶嵌着铁锈色的石头,给立面增添了造型元素,突出的英式窗户加深了这一感觉。1989至1999年,建筑师马科·穆斯克重新设计了地下室。
三重桥
三重桥,1929年至1931年设计,1930年至1932年建造
明信片上完工的三重桥,约1933年
这坐古老的石桥已无法承载现代城市的车水马龙,但普列赤涅克希望保留它,并将它融入新的结构中。他用两座横向人行天桥拓宽现有桥梁,还希望能将这条河更完美地融入城市景观,并重新装点它的堤岸。这两座人行天桥并不与旧桥平行,而是呈漏斗状,将河对面的普列舍仁广场的空间引向城市广场。通过这种方式,普列赤涅克将两条路堤连接在一起,使普列舍仁广场成为城市焦点。另一个亮点是从人行天桥一直通向下方河流阶地的两道台阶,它们形成类似威尼斯桥梁的河流入口,突出了卢布尔雅那的地中海特色。他还为大桥建起带有威尼斯风格栏杆的护墙,使整体结构外观统一。各式桥栏和街灯为大桥增添了动态元素。
中央市场
中央市场,1939年至1941年设计,1940年至1942年建造
中央市场
普列赤涅克没有把整个市场放进独立大厅,而是把从三重桥到龙桥的河岸改造为市场。他在两座桥之间设计连续的建筑线,点缀着亭子、由柱子撑起的摊位和随河势而建的寺庙等古典元素。他把店铺安排在上层,下面是长廊和鱼市,由螺旋楼梯连接。在这排市场建筑的起点,普列赤涅克在帕拉第奥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庙宇中建了个花店——花店也被设计成神殿样式。在构图的中心,他设计了有屋顶的屠夫桥——如果能建成,它将作为独特的城市「柱廊」横跨河流。然而由于战争,这座桥未能建成。根据建筑师杰基·库柏、萨默·马拉卡和洛科·兹尼达斯克的设计,一座现代化桥梁于2010年在此落成,桥上有雅科夫•博达的雕塑作品。中央市场建筑群归属于包含新市政厅的沃德尼科夫广场。
阿西西圣方济各教堂
阿西西圣方济各教堂,1924至1930年设计,1927至1956年室内设计,1925至1931年建造,直到1974年室内设计完成
阿西西圣方济各教堂内部
设计新的圣方济各会教堂时,普列赤涅克借鉴了他于1922年设计的布拉格教堂。大厅为正方形,中央中殿加深,环以柱廊。为了给柱廊让位,祭坛设于中心,成为自主空间。大厅有平坦的木天花板和一排上窗,很像古老的基督教长方形会堂,对普列赤涅克来说,这就是教堂的原型。他以富有表现力的建筑风格设计了教堂的三座祭坛。古典立面被简化,唯有大门旁的柱子才呈现繁复特色。钟楼位于祭坛后面的中轴线上,中轴线又与主要入口相连。钟楼在与飞檐等高处与圆形塔楼相连,圆形塔楼顶端是文艺复兴风格的圣殿。尽管这座教堂在1927年就已落成并陈列圣像,但他一直致力于内部设计,直至去世。悲伤圣母教堂的内部设计证明他于晚年回归了巴洛克风格。
卢布尔雅尼察河上的水闸
卢布尔雅尼察河上的水闸,1933至1939年设计,1939至1945年建造
水闸位于卢布尔雅尼察河筑堤河床的尽头,用于调节市中心的水位,也能用于关闭滨河大道环路。普列赤涅克还将堤坝和闸门旁边的两个广场翻建为公园。技术结构本身被设计成有三座塔楼的水上房屋,塔楼前有多立克式的短柱,柱上有伊特鲁里亚鹰头狮船只的翻版。塔楼后面,有风格化柱头的低矮爱奥尼亚圆柱承载着横向的人行桥。水闸看似不可撼动的整体,彰显能控制水元素的强大力量。
特尔诺沃码头
特尔诺沃码头,1930年设计,1930至1935/36年建造
在规划卢布尔雅尼察河流域时,普列赤涅克将城市与卢布尔雅尼察河连接起来—这将成为指导该市建设的主题之一。为此,他在河边设计了公园,露台向水倾斜。他种了一排排柳树,还安装了长凳。他设计的优雅体现在平缓弯曲、随河势起伏的阶地上。他用简单元素创造了特殊氛围,在此我们仍可以将水作为元素来体验。露台和「码头」这个名字说明,这里原有港口,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罗马艾摩纳时代,当时它被用来卸载从波德师奇采石场运来的石头。
普列赤涅克设计的「熨斗屋」,1932至1934年设计,建造
主办方认为,在与普列赤涅克同时代的匈牙利建筑师拉斯洛·邬达克设计的武康大楼中呈现普列赤涅克的建筑作品,正构成了一种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共鸣。两位人生轨迹未曾交错的东欧建筑师,各自在现代主义建筑运动蓬勃高涨之时,以古典建筑的丰富语汇及其创新参与到两座城市现代性萌芽的过程中来。回看他们的作品,恰恰是那些富有意蕴的象征符号、包含情感的建造细节以及唤起记忆的空间原型,打动着今天的人们,也令人重新以一种更为辩证的观点去审视现代与古典。
展览将展至5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