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辟谣

不消耗任何化学品,如何甘蔗汁变成优质白糖?

2024-07-23辟谣
只有「科技」,没有「狠活」的白砂糖,不光品质更好、颜色更白,而且结晶完后的母液没有任何添加,可以作为纯天然的饮品。为了更好的将膜分离技术大规模推广,科学家们直接把实验室搬进了工厂…
出品:格致论道讲坛
以下内容为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罗建泉演讲实录:
大家好,我是罗建泉,一名来自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的「膜术师」。不过抱歉,我不能像刘谦一样给大家变个魔术,只是因为我是研究膜技术的老师,所以简称「膜术师」。
说到膜,大家比较熟悉的应该是细胞膜。中学生物老师教过,今天我陪大家复习一下。细胞膜是由磷脂双分子层组成的,上面有很多转运蛋白,具有选择性屏蔽和透过的功能。
我研究的分离膜其实跟细胞膜有类似的功能。它能够像筛子一样,让一些物质透过,让一些物质不透过。因此,我们将膜定义为两相之间具有选择透过性的屏障。
那膜长什么样呢?大家可以看看。是不是就像A4纸一样?如果拿一张A4纸和一张膜放一起,其实看不出区别,所以很容易买到假冒伪劣商品。
在显微镜下看,它其实是这样子的。以反渗透和纳滤膜为例。它具有三层的结构,最下面是聚酯的支撑层,中间是聚砜高分子层,它们都起到支撑的作用。
我们再用电子显微镜去看它们表面的超薄分离层。是不是什么也看不到?因为它们的孔是纳米级的。
它的截面长这样,制备方法不同,它的结构就会不一样。
使用的时候膜是卷起来的,就像这样。如果家里的净水器坏了,或者说要换膜,可以把它拆下来看一看,就是这个样子。
相比于精馏、干燥、蒸发、萃取这些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的能耗更低、效率更高,并且是一个纯物理分离的技术,也就是说它不会改变物质本身的性质。因此在食品加工、药物纯化、废水处理、海水淡化等领域,膜都有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大家喝的果汁、纯净水,都可以利用我们的膜技术来除杂。
我到佛山打酱油
我与膜技术的第一次接触是在2006年,到现在已经十几年了。我当时的硕士课题叫【酱油纳滤脱盐的研究】。
这个名字听着是不是特别奇怪,所以很多人就会问我,为什么要做酱油脱盐?其实酱油中含有高达20%的盐分,如果我们能在保持风味物质的同时将一部分盐去掉,就可以让一些需要控盐的比如肾病的病人来享受美食了。简单来说,这就是将酱油里面的氨基酸和作为食盐的氯化钠分开。
酱油的主要风味物质是氨基酸态氮,它是酱油品级和价格的重要指标。大家去超市买酱油的时候,可以看一下这个指标,它通常是和价格相关的,这样就不会被忽悠了。
这个课题其实在当时是一个非常小众和冷门的课题。十几年过去了,酱油还是这个酱油,但是纳滤已经不是这个纳滤了。为什么要用纳滤膜去做酱油脱盐呢?我们的膜技术有非常多种类,今天我仅给大家介绍以膜孔径来分类,一共有四种: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
微滤膜的孔大概是在0.1微米到10微米,可以用来去除细菌、悬浮颗粒,就跟我们戴的口罩起到的作用差不多。超滤膜大概是在100纳米以下的孔径,可以去除病毒、蛋白质。
而纳滤膜的孔径在2纳米以下,它可以截留小分子有机物和二价离子,透过单价离子。这时候我们就可以选择一张具有合适孔径并且带电荷的纳滤膜,然后利用它尺寸的排斥作用以及静电的排斥作用,让氨基酸截留下来,让食盐透过,这样就实现了酱油脱盐。
而反渗透膜的孔径更小,才零点几个纳米,可以去除几乎所有的盐离子,透过纯净水。大家家里的净水器基本上用的都是反渗透膜,这也是目前我国海水淡化的一个主流技术。
课题有了,我们就在实验室开始做起来。这个装置看上去非常古老、非常简单,我们的膜就只有插座大小,放在过滤器里面,利用我们的压力泵将进样柱里的酱油压到过滤器里面,出来的就是食盐了。除去盐水,里面留下的就是低盐酱油,是不是非常简单?
这个里面科技含量最高的东西就是我们的纳滤膜,要控制膜的孔径和电荷其实是一件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事。
当时是2006年,国产的膜基本上还不能用,所以我们写信给国外的公司,让他们给我们一些免费的样品。他们非常大方,第二天就空运过来了。但是当我们再想买膜的时候,价格就非常贵了。现在十几年过后,我们国产膜已经完全可以媲美进口产品了。
后来导师说:「小罗,你和师兄到广东佛山的酱油厂做中试吧。」然后就带我来到一个超大的箱子前面。当我看到这台庞然大物时非常蒙圈,完全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所以在南下广东的绿皮火车上,我就拿着一本从展会上顺来的「膜法宝典」,开始了我的「膜术师」速成学习。
但是,书本上的知识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我们刚开始做中试的时候,设备总是发热停机,我们一群博士也束手无策。突然我想到我爸是电工,就打电话给我爸问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爸非常简单地说,就是压力泵的零线和火线接反了,结果果然是这样的。如果当时我爸在现场的话,我们肯定会对他顶礼膜拜。
就这样,我的课题从实验室到了广东佛山高明区的酱油厂里。这是全球最大的一个调味品工厂,里面有永远打不完的酱油。
但是在工厂我发现,我们原来在实验室非常小心翼翼像神一样供着的这个膜,在工人眼里却就像普通的筛网一样。对他们来讲,工厂里面任何东西的发明都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能以低成本解决问题并且能稳定运行的技术,就是好技术。
所以这也让我意识到,一项好技术的评判标准并不是说它的理论有多炫酷,性能有多好,而是有多稳定。
我们的膜技术也给酱油厂带来很多改变。当时工厂只能做黑糊糊的酱油,但是我们的膜技术能够让酱油变得更清亮,沉淀更少,货架期更长,还能制备出不同的颜色和不同的含盐量的酱油,来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
我们当时为了做试验,都推着小车从发酵罐里打酱油,每天来回好几趟。虽然当时酱油厂的饭菜非常好吃,酱油是永不限量的。但是因为当时周围还刚开发,实在是太荒凉了。
所以过了半个月以后,我就像【甲方乙方】电影里那个把村里的鸡都吃光的有钱人,每天在村口等着来接他的那个人,想着导师赶紧打电话叫我回去吧。
回到北京以后,吃了一两周学校的食堂,我就开始怀念酱油厂的饭菜了。然后我就和师兄又一起南下广西、北上内蒙古,去做补血剂的脱盐、医药中间体的脱盐试验以及全氟辛酸废水资源化的中试。这些中试的结果也成为我博士论文的一部分内容。
▲左:酱油精制
右:全氟辛酸废水回收
中试的结果非常好,但是最后实现工业化运行的其实也就两个项目,一个是酱油精制,另一个是全氟辛酸废水回收。
所以大家可以想象,一个实验室的技术能走向工业化是非常非常困难的。我也非常遗憾地缺席了这个过程,因为我做完中试以后就出国了,去欧洲的法国和丹麦继续学习膜技术。在欧洲待了5年多以后,我又回到了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身份从学生变成了老师。
在最甜的车间干最苦的活
回国后,领导交给我的第一个大项目,是做「膜」法绿色制糖。当时我心想,以前打酱油,现在做白糖,这样「白+黑」好像有点不太「高大上」。
然后领导跟我说,我国的甘蔗产量是每年1.2亿吨,其实这是一个千亿级的市场。这么一说,好像有点「高大上」了。
甘蔗制糖其实是一个非常传统的行业,目前用到的亚硫酸法制糖有百余年的历史。它是先采摘甘蔗,然后压榨成汁,再往里面添加石灰、磷酸、絮凝剂、硫磺等化学试剂,通过化学反应和物理沉淀将其清净,最后蒸发、浓缩、结晶、分离、干燥,制成白砂糖。
听到这种方法,有同学会发出感叹,这么多化学品加进去,是不是有点像「科技与狠活」?其实化学法确实是有很多问题,比如我们的白糖质量不高或者质量不稳定,并且由于钙的加入会导致后续蒸发罐结垢,导致传热的下降,从而导致能耗的增加,并且还会产生大量的废糖蜜,有20%以上的糖被浪费掉了。
而膜技术是纯物理分离,可以实现「绿色」分离。实际上,国内外对这个技术已经研究了30余年,但仍处于中试阶段,没有实现产业化。
▲膜孔堵塞 效率降低
原因是大家都觉得糖太便宜了,所以都希望能用一张膜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甘蔗汁成分非常复杂,各种成分之间会发生各种相互作用,容易把膜的孔给堵住,造成整体的效率下降,需要频繁地清洗,这样又进一步增加了它的成本。所以我们就想到另一个办法,能不能用多张膜把甘蔗汁里面的不同成分分开,避免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提高它的整体效率。
我们通过三张不同孔径大小的膜,从大到小,逐步把悬浮物、天然色素、无机盐和还原糖去掉,在最后一级的浓缩液获得蔗糖,也就是白砂糖。这里第一级的截留液可以用作有机肥,各级的透过液则可以进行复配,获得红糖、液体糖、黄糖、黑糖、各种天然糖产品。最后一级的水里面因为含有无机盐,我们还可以做成电解质水。并且生产线在非榨季还可以用于糖蜜的炼制,增加的一部分收入可以抵消三张膜带来的成本增加。
这么一看,好像能赚钱了。我们在实验室经过验证以后,前往祖国大陆的最南端,也就是湛江市的遂溪县,去进行中试实验。
这个车间里面非常甜,弥漫着糖的甜味,但车间的条件非常差,而且白糖毕竟不能像酱油一样下饭,吃多了还「上火」。但是我们的实验结果非常好。
我们可以把黑糊糊的甘蔗汁变成金黄色的甘蔗清汁,还能获得无色的具有甘蔗香味的甘蔗水。
我们还顺手在膜领域最好的杂志上发了一篇SCI论文。
成功工业生产「膜法白糖」
成功以后,我们就去遂溪县另外一家更大的糖厂做示范工程。
所谓示范工程就是从中试到工业装置中间的阶段,其实是一个缩小版的工业装置。它的自控系统、流程都跟工业是一样的,是我们产业化前的临门一脚。这对我而言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所以遇到了很多挑战。
我们一开始觉得应该很容易,结果在调试的第一天这个系统就崩溃了。我们第一级的大孔膜的膜管堵了将近一大半,几万块就这么打水漂了。当时都不敢跟领导汇报,不过今天说完可能领导就知道了。
我们就找原因,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我们在中试的时候,是小榨汁机慢慢榨,虽然比较黑,但相对还是比较干净。
而在这种示范工程的大车间里面是这样的:卡车拉了一车的甘蔗,往车间压榨机上倒,里面泥沙、大自然的各种产物都会在里面,不断地压榨、不断地浸提,因为要把里面的糖全部提出来。所以会有很多的这种细小的纤维进来,导致我们膜系统的预处理系统超负荷运行。
▲从左至右:无纺布滤袋、保安过滤器、蝶式过滤器、振动筛
之前我们仅仅用了一个无纺布滤袋和保安过滤器,完全不能承受这些负担,导致这些污染物都跑到膜里面去。
▲左上:离心机
右上:磁性分离器
左下:旋液分离器
右下:膜前保护滤网
所以我们又尝试了各种各样的过滤器。当时我其实完全不认识这些过滤器,因为在实验室里,任何东西都可以用高速离心机或微滤膜把它去掉。但是在工业化时就不能这么「任性」,必须要考虑成本和连续化运行。
▲从左至右:甘蔗清汁、蒸发浓缩糖结晶、白砂糖
解决了预处理问题以后,我们的系统终于稳定运行了。我们获得了品质非常好的甘蔗清汁,做出来的白砂糖比传统的方法要白很多。
当时我们非常高兴,到处送我们制造的白砂糖,我们叫它「膜法白糖」。甚至我在从湛江回北京的路上,遇到一个去修潜艇的俄罗斯友人,我还送了一包白砂糖给他,说这是我们最新研发的一个高科技产品,他就回送了一盒俄罗斯的巧克力,实现了「膜法白糖」的第一次「出口创汇」。
▲结晶母液-糖蜜
并且结晶完以后的母液还是非常干净的,它可以作为天然的饮品,没有任何的添加。
但是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我们发现这个系统运行效率越来越慢,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我们拆开了前面预处理的一个振动筛,发现了不可思议的一幕。
大家看到的这个,学名是葡聚糖,俗称「蔗饭」。大家可以想象,这么黏糊糊的东西在里面,这些球完全无法振动了,所以说就失效了。于是,这些污染物全部进入到我们后续的膜系统中。
那葡聚糖是怎么来的呢?原来不仅是我们人喜欢吃糖,细菌也喜欢吃。甘蔗本身就自带一种乳酸菌,叫肠膜明串珠菌,它就可以吃糖并产生葡聚糖,最后就污染到膜,并且用我们的清洗剂还洗不掉。
其实,我们之前就会调一下pH值,使其中性偏碱,让细菌停止生长。但是细菌会进化,提高耐受pH值的能力,并且产生有机酸,来唤醒其他的「小伙伴」一起繁殖。这样的话,它生成的葡聚糖就把我们的膜覆盖了,还让清洗剂无法进入。
知道它们的这种行为方式以后,我们就利用生物酶来特异性地降解这种葡聚糖,待其溶解以后,我们的清洗剂可以进入到膜孔当中去除污染物,也是利用生物技术解决了我们生物污染的问题。当然,我们要用很多种方法去控制细菌的生长,因为毕竟用生物技术还是非常贵的。
上面问题其实只是冰山一角,但是我们「膜术师」的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这个项目历经8年,从实验室几毫升的实验放大到万吨级的工业装置,遇到了非常多的困难,解决了很多问题,也发表了很多论文和专利,做到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我们的科研做在生产实践中。
但这项技术要实现大规模推广,还需要降低成本,还要突破很多技术问题。除了制糖,我们还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比如研制用于生物医药制备的膜分离材料和技术。
因为我们的生物医药产品比如疫苗、抗体,从生物反应器中制备出来后还需要经过非常多的过滤和除杂,才能作为注射的药物。但是这里面所用的膜大部分都还是进口,所以我们希望和产业界共同努力,能够早日实现国产化。
作为科研工作者,我觉得既要能上得了讲台,跟国际同行分享我们的最新进展,给大家传播知识和科学家精神,今天和大家的交流其实也是一种科研工作。
同时还要能下得了车间,能够深入一线,为我们的产业技术升级添砖加瓦。
这是示范工程期间,我的学生和当地工人们的合影。其实我们中国科技的发展,不能仅仅是待在实验室和办公室,不能只写论文、申请项目;我们一定要深入生产一线,从一线中发现问题,到一线中解决问题。这句话不仅送给我自己,也送给未来的你们。
谢谢大家!
「格致论道」,原称「SELF格致论道」,致力于非凡思想的跨界传播,旨在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讨科技、教育、生活、未来的发展,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办公室主办,中国科普博览(中国科学院科普云平台)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