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辟谣

铁路线上「打铁花」!38年来他这样保障春运列车安全

2024-02-08辟谣

「走吧!咱们抓紧时间。」时针接近1月31日零点,今年54岁的赵海春一挥手,带着20多个小伙子,快步钻进寒夜中。 此时,气温已降至冰点以下,大家不自觉地裹紧衣领子。

这里,是铁路京哈线双桥站下行场。从零时30分开始,在紧张的75分钟「天窗点」(无列车通过的时段)内,线路工们将争分夺秒完成维修任务。 「进入春运,车密了,对钢轨磨损更大了,我们只能见缝插针、加派人手。」赵海春身材魁梧,大步流星,话不多,每句话都绕不开专业。

「钢轨精磨机1个,大锤3个,电焊机1个……」借着不远处探照灯光,众人列队,听带班人清点工具。「怎么带上线路的,怎么带出来,一个螺丝都不能落下,确保线路运行安全。」赵海春一丝不苟,整装待发。除了肩上别着对讲机,腰间挎着手电筒,他的背包里还装着记录本、塞尺、小镜子,这些小工具都是他的诊断宝贝。

「确认无车,可以上路。」零时30分整,赵海春一声令下,线路工们按照分工,奔赴各自整修点位。黑漆漆的轨道线上,记者步履蹒跚,赵海春却脚底生风。进入自己的「主场」,这位寡言少语的线路工,竟然话多了起来。

蹲在轨道边,赵海春将一米长钢尺放在轨道上,随后用一把小塞尺,测量钢尺与轨道间的缝隙。「现在可以很直观地看到,接头缝隙1毫米,而对于时速120公里的线路,这个数值要控制在0.3毫米以下。否则,轨面不平顺,列车经过就会颠簸。」赵海春边说,边帮着线路工将一百多公斤的钢轨打磨仪架在轨道上。

顺着轨道方向,赵海春往复推拉打磨仪,耳边机具轰鸣、眼前火花四溅,仿佛在铁路线上「打铁花」。 钢轨打磨是个精细活,不仅要掌握好力度,还要练就好眼力。

「你看这段钢轨,打磨时两边火花大,中间火花小,说明两边还是高,需要磨平顺了。」 赵海春的眼睛就像一把尺子,能够准确判断打磨「火候」。 「这回差不多了。」推拉打磨数百次后,赵海春停下来,脱下手套,用指尖在钢轨上滑过,感受钢轨打磨后的状态。俯身复测,果然缝隙已经低于0.3毫米。

这边打磨完,赵海春又步行数百米,赶到道岔维修现场检查。「这节翼轨之前已经压溃了,就像长疮一样,如果不上药就会继续溃烂。」赵海春抚摸着恢复光亮的钢轨,满意地说,经过及时「刮骨疗毒」,病害已经祛除了,轨道的寿命也能延长。

对线路工来说,冬天最怕下雪。为了避免道岔结冰,他们需要顶着大雪,将道岔积雪清理干净,雪一直下,清雪就一直不停。「外套能冻结冰,里面还流着汗,那滋味真不好受。」赵海春感叹道,与过去相比,现在起码不用靠人扛设备,徒步走数公里了。

北京工务段双桥线路车间,管辖着京哈线、京承线和丰双线等重要线路,负责177公里线路、310组道岔的维修保养,不仅线路上客车、货车混跑,还有一个编组场,可以说是最繁忙的线路车间之一。

车间距离赵海春的家只有八九百米,但春运期间他极少回家,大家都说他「长」在了车间里。

「就像今天,干完这75分钟,中间喘口气,就要在凌晨4点赶到双桥站上行场,继续维修。夜里回家也是打扰家人休息。白天又有需要随时处置的问题。」作为车间主任,赵海春要对4个工区负责,随时做好应对突发故障的准备。

入行38年,赵海春已经数不清多少个春节假期在钢轨上,在打磨声中度过。他保障了无数列车安全抵达,自己却很少坐火车出门旅行。每个月乘车4次,还是为了站在旅客角度,发现列车晃动、颠簸背后的钢轨问题。

「年轻时,觉得每天与钢轨为伴,很枯燥、很寂寞。干了这么多年,有感情了。离开钢轨,总觉得缺点什么。」还有4年退休的赵海春,已经开始不舍了。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孙宏阳

编辑:王琼

流程编辑: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