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辟谣

苏轼、陆游都来打过卡!曾与灵隐寺、径山寺齐名!临平这处文化新地标指南送上

2024-04-21辟谣

「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州。」南宋时,临平为杭州(南宋为临安府)东大门,无数文人墨客在此驻留,抒怀明志,留下了让世人为之惊叹的作品与遗迹。

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临平人的朋友圈,又被一处隐藏在喧嚣都市中,精巧雅致,弥漫着宋代典雅与古朴气息的公园刷屏了。

这个公园名叫安平泉遗址公园,具体位置在临平山南、上塘河畔、钱江场内。这里主要有安隐寺、安平泉等历史遗迹,文化底蕴颇为深厚——

安隐寺在宋代是杭州的一座名刹。苏轼、陆游、朱熹等文人墨客都曾来此游览并留下诗作。

元至正末年,安隐寺遭遇毁坏。幸运的是,明洪武三年(1370),寺庙得以重建。

明代,临济宗著名高僧三峯禅师曾三次驻锡安隐寺,为这里带来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

明末清初的安隐寺,布局精致,规模宏大,与杭州灵隐寺、余杭径山寺、江苏常熟虞山清凉禅院齐名。

沿着林荫小道前行约50米,便可见到寺院门前一方清澈的泉池,池壁上刻着「安平泉」三个大字。苏轼在杭州任地方官时,曾游安隐寺,并对安平泉赞不绝口,写下了【题安平泉】一诗。诗中赞美了安平泉的美景,使得安平泉因苏东坡的题咏而声名远扬,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游览,步苏韵题诗安平泉者不计其数。

值得一提的是,60年代这里还出土了苏轼的一方石砚,见证了这里的深厚文化底蕴。旧时临平「东湖十景」中的安平晚钟、宝幢叠华等也都出自此地。

去年6月启动的安平泉遗址公园建设工程,建设面积28047平方米,设计理念以打造安隐寺、安平泉历史遗迹为载体的临平山(南)门户文化公园,提出「一带三区六景」景观游览体系。

「公园建设以安隐寺、安平泉历史遗迹为载体,主要设计和实施板块为宝幢叠华、许庄红叶、安平隐泉、登山步道,景观精巧雅致,处处体现属于宋代的典雅与古朴。」安平泉遗址公园建设工程相关负责人说,2月1日已经开放参观游览,但还有一些细节还在完善,预计将在3月全面竣工。」

最后送上安平泉遗址公园打卡指南,一起开启宋韵之旅——

临平新城在参考史料、考察现存遗址的基础上,复原安隐寺、安平泉及周边名胜画面,展示了当时祥和的人文、自然风光,题名「安平印象」。

昔时,临平是杭州水路北行的第一站,上塘河是连接大运河入杭的唯一通道。时人北渡,即从上塘河「宝幢渡」出发,奔赴远方。渡口有一石柱青瓦渡亭,供过客避雨遮日,亭的石柱上刻有「北渡一声钟,古木森森藏安隐;东行三里路,人烟密密是临平。」

「宝幢渡」和渡亭早已湮灭在历史长河里,临平新城在旧址设立石碑,并将渡亭楹联刻于石碑上,保留了古人生活的印记。

安隐寺山门外入口原有一座宝幢,石塔结构,高约4米。幢身层层刻有佛像及宝相花,仰莲覆莲,华盖宝顶,故称之为「宝幢叠华」。现依据史料及相关资料记载复原宝幢。

清朝时,宝幢东面不远处便是许家庄,种植了大片枫林。每当深秋时节,人行上塘堤岸,舟驶上塘河中,红叶似火,水面霞光,两相辉映,秋景如画,堪称一绝。

现枫林已不复存在,但山门处还留存数株高大的枫树,秋日,火红的枫叶铺在道路上,仿若人在画中游。

【杭县志稿】卷四记载:「安隐寺南有扫花居、段家浜,系植梅之所。」在清朝,每当安隐寺的唐梅以及寺南一带数千株古梅花盛放时,游人如织,是有名的赏梅胜地。

唐梅已毁,公园内移植数株梅花,再现往日风光,现已有星星点点梅花于枝头绽放。若有幸遇到下雪天,那就更妙了,平添一份诗意。

【临平镇志】记载:「进山门,东向,名香雪亭。」1966年,香雪亭被拆除。现恢复建筑样式为单檐仿宋六角攒尖亭。新建的香雪亭掩映在水杉之下,别有一番韵味。

安隐寺前有石砌方池,池壁刻「安平泉」三字。北宋诗人苏轼游安隐寺时品尝此泉,赋诗【题安平泉】,感叹道:「当年陆羽空收拾,遗却安平一片泉」,泉水清冽可见一斑。目前安平泉尚存,并于2009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安隐寺,唐宣宗时建,后屡毁屡建。寺内绿地宽阔,栽种唐梅、黄杨古树、罗汉古松,寺四周古樟、古松环抱,环境清幽。现根据相关保护要求,未在遗址保护区搭建建筑。穿过遗址保护区,可沿登山步道至临平山绿道,欣赏临平山秀美风光。

除此之外,安平泉遗址公园还建有展示古时文人墨客浏览此地感受的诗句长廊,别具一格的景观小品,自成一景的假山。徜徉在安平泉遗址公园,透过自然、文化景观,自然而生地完成了一次与传统对话、与古人共情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