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辟谣

给你一个爱上养花的理由:老了大脑更健康

2024-08-14辟谣

受访专家:国家卫健委认证心理治疗师 郭瑞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欧阳云霜

都说养殖花卉陶冶性情,其实,除了增加生活趣味性和艺术性,养花还能促进大脑健康。最近,刊登在【环境心理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指出,老年阶段喜欢养花种草,对认知功能有保护作用。

这项研究由英国爱丁堡大学心理学系的科学家开展,他们于1932年对500多名11岁的参与者进行了认知测试,68年后,再次开启调查,分别在参与者79岁、83岁、87岁和90岁时进行认知测试,并询问他们日常生活中从事园艺活动(养花、种草、种菜等过程中,涉及的挖掘、耙地、除草、浇水和收割等任务)的频率。分析结果发现,尽管随着年龄增长,所有人的认知功能均有所下降,但在79~90岁时,相比从不养花的人,经常或偶尔进行园艺活动的老人,认知功能衰退的速率更慢,他们在记忆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文字流畅性方面都做得更好。

「种花、种菜是优质且健康的休闲活动。」国家卫健委认证心理治疗师郭瑞告诉「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定期打理花草,至少能从三方面促进认知健康。

动手也动脑。 花卉的栽培常被认为是简单的体力活,但这个过程其实也涉及复杂的认知任务,如记忆和执行功能。做合格的「园丁」,你要了解各种植物的特性、喜好,学习浇水、施肥、除虫等知识和技能,在花草出现异常时要判断原因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其间还需反复对比。郭瑞说:「什么季节养什么花、什么花有什么品种、什么时候摘心打顶、怎么做才能不招虫不染病……这些都需要养花人牢记在心。」可以说,养好花草需要倾注大量心神,脑子自然更灵活。另外,尽管每日活动量不如体育锻炼,但养花种菜也需要搬进搬出、浇水施肥。这些有氧运动和肌肉活动可促进大脑细胞活跃、改善血液循环,达到健脑的效果。

接触「绿色空间」。 家里或院子里有一片绿植能带来平静和满足。以往的研究发现,泥土中有一种叫做母牛分枝杆菌的细菌,具有抗炎和调节免疫的作用,有助防止焦虑;它还可以刺激血清素产生,调节情绪、增加幸福感。而且,静心观赏自己亲手栽培的植物、闻到花草清香、采摘新鲜果实,或只是在绿色空间里发发呆,都能减少浮躁和焦虑,带来踏实与宁静。郭瑞说,养花即是养心,心理健康对保持良好认知功能是至关重要的。

增加社交互动。 拥有一项爱好后,人们很自然地就会接触有相同兴趣的社群。「养花尤其适合‘喜静不喜动’的老年人。」郭瑞说,与「花友」的交往,是许多空巢、内向老人社交的重要补充,不仅减少他们的孤独感、低价值感,亦可促进他们的交流能力和语言功能。

此外,园艺活动还促使老年人走到户外,接触阳光,从而提升体内维生素D的水平,有利强健骨骼和免疫力;定期伸手、弯腰、蹲下也能改善老人的平衡性和协调性,降低跌倒风险;将收获的蔬果纳入日常饮食,能提升整体健康和营养水平,这些对老人来说都是有益的。

人到暮年,需要培养几项爱好,以此提升生活质量和促进整体健康,养花是不错的选择。跃跃欲试的老年人,不妨参考以下建议:从小范围、少量开始种起,从耐旱的、多年生植物着手,降低照料的难度;也可选择垂直生长的植物,方便老人站立着照料,减少过度弯腰或伸手;在处理低矮的植物时,最好坐在凳子上操作;夏季尽量在清晨或黄昏时打理花草,避免一天中最热的时间;过程中佩戴好手套和遮阳帽等防护装备,及时补充水分;劳作一会儿后休息一下,减少体力不支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