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辟谣

从过渡治疗到终身使用,人工心脏给心衰患者带来新希望

2024-08-14辟谣

梁叔(化名)今年62岁,他体内心脏的位置有一块象棋大小的泵头,这是他的人工心脏。泵头的另一端连接着电缆,穿过他的肚皮,与外接电源相连。他每天要背着一个背包,包里放的便是人工心脏的控制器与电池。

梁叔是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开展的首例「人工心脏」植入术患者,也是全国首批接受国产人工心脏治疗的患者。5月29日,该院心血管外科主任郑俊猛介绍,在心脏移植供体数量仍存缺口的当下, 俗称「人工心脏」的心室辅助装置,为终末期心衰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除了在患者等待心脏供体时提供过渡治疗, 有81%装上人工心脏的患者,正将人工心脏作为终点治疗,终身使用。 此外,在多学科合作下,换上人工心脏的患者将有机会做手术,治疗其他疾病。

人工心脏植入基本能到达心脏移植的术后存活期

背起装着三块电池和一个控制器的背包,梁叔开心地起身走了几步。因植入人工心脏,他重获新生。

去年,因缺血性心肌病、心肌梗死,梁叔辗转多家医院,经多次治疗无效。2023年2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通过手术,医生在他的体内植入了一个左心室辅助泵,也就是人工心脏,让他恢复了正常生活。

郑俊猛介绍, 所谓的「人工心脏」其实是一个小型「泵」 ,能够增加血流量,维持血液循环,帮助心脏维持正常工作。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郑俊猛

「临床上,终末期心衰患者首选药物治疗,但效果并不好,一年内死亡率达23%,再住院率达47%。」 郑俊猛说,当前,有大量患者需要心脏移植,但由于心脏供体缺口较大,部分患者在等待供体时,将植入人工心脏作为过渡策略。

他介绍, 人工心脏的临床应用场景主要有四种: 第一种为「桥接治疗」,为患者争取数周到数年的宝贵时间,等待合适的心脏供体;第二种为终点治疗,用于患者终身使用;第三种是「心脏恢复」,暂时通过泵帮助心脏重构功能,待心脏恢复功能后再拆掉;第四种是针对心源性休克患者,通过植入人工心脏保持人体运转,为医生提供决策、思考的时间,可称为「决策治疗」。

「伴随技术改善,有越来越多心衰患者将人工心脏用于终身使用。」 郑俊猛表示,当前, 人工心脏植入基本能够达到心脏移植手术带给患者的存活期,将人工心脏用于终点治疗的患者数量从44%增长至81%。

植入人工心脏后有机会治疗其他疾病

手术后,梁叔24小时随身携带电源包,并服用抗凝药,回归了正常生活。

不料,意外再次降临。 今年4月,他又确诊左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晚期,有致盲风险 ,亟需手术治疗。

「这本就是一个高难度手术,但对梁叔来说风险更高。」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眼科主任蓝育青介绍,由于人工心脏植入术后,梁叔需要长期服用口服抗凝药物,凝血功能较差,导致凝血时间延长,做手术的过程中可能引起血栓。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眼科主任蓝育青

「在围手术期管理中,抗凝药的停用与恢复时机非常重要,停药时间不足,则术中出血量难以估量;停药太久,泵头血栓形成,让患者人工心运转受限。」郑俊猛说。

最后,经多学科合作,医护团队通过围手术期对梁叔的抗凝指标进行管理,调整用药,并控制血糖,达到凝血标准, 成功完成手术。梁叔的左眼视力从0.02提高至0.2。

蓝育青团队为梁叔进行手术

和梁叔一样, 65岁的李叔(化名)在植入人工心脏后,因左肾多发结石反复血尿 ,也来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就诊,同样面临术中凝血功能较差的问题。该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泌尿外科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许可慰团队用自主研发的国际首款智能控压控温一次性输尿管软镜系统,为李叔成功开展手术,实现了在无创、出血少的前提下清除结石。

许可慰团队应用智能控压控温一次性输尿管软镜系统开展手术

「目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已完成17例人工心脏植入手术。」 郑俊猛表示,心衰患者植入人工心脏后,既实现了「生活自由」,也有了接受其他手术治疗机会,医院多学科合作,为心衰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南方+记者 吴雅楠

【作者】 吴雅楠

广东健康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