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辟谣

沪上24小时开放公园微调研:夜公园如何安全又友好?

2024-05-08辟谣

浦东的「中央公园」——世纪公园在「五一」期间正式实施24小时开放。上海24小时开放公园今年预计将达30个。

2023年10月31日,杨浦区率先实现了区属公园24小时开放。2023年12月,上海发布【上海市城市公园实行 24小时开放管理指引(试行)】。

澎湃研究所研究员在「五一」假期前后的夜间探访了4类不同尺度的城市公园,并根据安全性、配套设施便利性、动物友好、光污染四大指标来观察不同尺度公园的特色和开放策略。

单街区小尺度代表虹口和平公园:夜生活丰富但光景观过度

虹口区和平公园,面积17.6公顷(含水面3.3公顷),是单街区小尺度公园的代表,一大特色是丰富的景观小品设计和24小时开放的书房。

24小时书房位于西北角建筑群,直面大连路阜新路路口,开放度较好。研究员走访当日(4月30日至5月1日凌晨),0:00后室内还有看书和电脑的人,但都是中青年男性。

24小时书房,晚间咖啡台已打烊,但可以带饮料进入。本文所有图片均为赵忞拍摄

书房对面街角有24小时开放的便利店和药店,晚间街道上有临时摊位,服务清洁工、快递员等下夜班的人。这让和平公园的西北角形成了一个夜生活的小型场域,具有一定的夜间烟火气。

街对面便是和平公园

0:00后,公园偏北部仍有遛狗的夫妻,但公园内部特别是湖区,没有人迹。研究员发现,湖区周边灯光比较明亮,且光景观较乱,有些「过度设计」感。特别是大量采用树灯从下往上照亮整个树干,对鸟类的栖息非常不友好。树灯的夜间照明效果并非必要,如果在非入口区关闭树灯,照度也足够保证行人夜行安全。

为了表明「这是湖水」而采用蓝灯会造成「用力过猛」,同样问题也在世纪公园中存在。

单街区大尺度代表杨浦公园:动物友好但市民不友好

杨浦公园是单街区大尺度公园代表,面积22公顷,但由于周边街区尺度较大,且房屋主要是多层「老破小」,因此显得森林面积更大。由于光照不足,行人表示不敢进去逛,「感觉里面不太安全」。

不仅如此,杨浦公园东部和西北入口也不设光景观,从路口看过去内部漆黑,令行人无法辨别是否开放。

西北入口

与和平公园不同,杨浦公园距离区级商业中心比较远,至控江路副中心有1.6公里。公园周边是住宅区、学校、体育馆,夜间都不营业。从控江路方向途经的两个大卖场22:00之后也全部关门,只有零星的住宅区小饭馆服务下夜班的人。配套商业缺乏,让零点左右的街区显得荒凉。

由于面积大、乔木多,杨浦公园将北部湖区划为「动物区」,夜间不开放,也无照明,保证原生态,因此晚间能听到夜行性鸟类和多种蟾蜍、昆虫的叫声;南部为开放区,采用白光路灯照明,但照度较低,夜间手机拍照普遍需要开闪光灯。

在「黑区」湖边钓鱼的夜鹭(红色警戒灯左下眼睛反光的鸟)。

北部湖区适合观星、观夜行性动物等自然探索活动,但由于光照度低,安全感也相应较低,对于夜间出行的女性并不友好。研究员探访期间,夜跑和遛弯市民均为男性。

多街区小尺度代表新民洋滨江绿地:光照强对动物不友好,骑行道设计非夜间友好

浦东滨江绿地新民洋段是多街区小尺度公园的代表,绿地从设计之初便没有围墙,本就是24小时开放。由于周边没有配套商业设施,除了居住区就是办公区,街区禀赋与杨浦公园类似,但设计理念不同。

新民洋采用典型的欧美公共绿地设计理念,鼓励穿越绿地至江边,因此横向设有很多的「开口」,纵向通过「三道」(骑车、跑步、慢行道)设计分流。而杨浦公园、和平公园、世纪公园都采用传统的「中式现代园林」设计手法,对外相对封闭,内部用贴近围墙的环形道路串联小景,提供最大的散步距离。

由于完全不设围墙且出口甚多,且没有保安巡逻,安全性较低。19:00左右,保安表示「尽量不要来,绿地夜间没有巡逻,巡逻的人在江边平台,人少不安全」。

23:00后,研究员再次到访时发现,新民洋滨江绿地是所有调研案例中光照最强的,但光景观设计并不显混乱,几乎完全没有黑暗死角。光照过强对夜行动物和鸟类十分不友好,研究员在夜间未看到有动物活动,哪怕是流浪猫。

此外,由于滨江骑行道受欢迎,夜间骑行者多,但骑行道设计并不夜间友好。研究员到访当日遇见夜骑者,由于雨后骑行道湿滑,陡坡多,减速带也多,骑自行车很容易刹车打滑,甚至摔倒。几个夜骑的年轻男性吐槽「我们是来骑行的吗?不,我们是来轧减速带的」。

多街区大尺度代表世纪公园:环路归人,黑暗归鸟兽

浦东世纪公园是多尺度大街区的公园代表,占地面积140.3公顷,是杨浦公园的6倍多。由于它是候鸟迁徙落点,也是观鸟胜地,因此公园在夜间开放时特别提出服务鸟类的暗区概念。

地铁18号线世纪公园站边公园入口处的灯光设计,明示公园夜间是开放的。

园内采用暖光照明,看起来似乎比杨浦公园暗,但实际照度更亮。

为同时服务鸟类和市民,5月4日半夜至5月5日凌晨研究员实地走访时,世纪公园的开放策略是仅开放「一条半」环路(环镜天湖和乡土田园区)给晚上来溜达、跑步的人,整个张家浜沿岸、西部的风景林区、鸟岛周边全部是「黑区」。但「黑区」也并非关闭,而是通过灯光和栅栏的设置来指引行人。西部风景林区不设栅栏,单靠湖边照明将游人吸引至湖边;其余地方则设置「君子栅栏」表示夜间不开放,或在湖边林地拉上反光带告知危险。

由于镜天湖环路有一段两边都是「黑区」,遛弯的人基本集中于湖西滨湖广场,湖东「黑区」边缘直到地铁18号线处的入口人迹罕至,蛙声鸟声一片。美中不足的是水上餐厅那段留着一条光带,而且亮度和颜色都很刺眼和突兀,影响视觉舒适度。

安全之外,24小时城市公园还可以更便利、更有趣

通过调研4类不同尺度、不同开放度的24小时城市公园,研究员发现,由于基本有围墙,出入口有限制,巡逻力度也够大够密集,且市民对夜间公园的使用主要是跑步、骑行、遛弯,没有聚众偏好,因此,中国的城市公园较难出现欧美如巴黎的布洛涅森林、柏林格尔瑞泽公园(Grlitzer Park)等地的犯罪问题,但仍存在有待改善之处:

第一,在安全性上,小型公园主要通过「光照无死角」提升安全性,但「无死角」容易造成光景观设计混乱,且对动物不友好。为此,建议以和平公园为代表的小型公园优化光景观设计,减少用光颜色,打光方向也可以不要垂直向上,这样对鸟类更加友好。大型公园可通过灯光「引流」结合密集巡逻以保证安全。「亮光+黑区」的模式可供采纳,但光照如何在安全的情况下不影响动物,需要更精细的研究。

第二,在配套设施便利性上,建议每个公园入口附近开设24小时便利店。对于小型公园而言,便利店本身就是夜生活场域。而对于大型公园而言,入口处的便利店也可以为市民提供补给。

第三,在夜间活动丰富度上,大型公园可考虑开展夜间生态科普活动。白天,和平公园拥有丰富的市民课程和手工坊活动,杨浦公园、世纪公园等具有「黑区」的公园也可以根据生态承载力评估,增加夜间的自然生态课程,如在22:00—2:00期间观星,或者日出前听鸟等活动。在散步、跑步之外,24小时公园可以为市民夜生活提供更多更有趣的选择。

--------

城市因集聚而诞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环境、习俗风气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观察,聚焦公共政策,回应公众关切,探讨城市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