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辟谣

实地走访盛唐名相张九龄开凿的梅关古道:一路梅花一路诗

2024-03-27辟谣

粤剧【张九龄】呈现了一千多年前盛世名相张九龄排除万难开凿梅关驿道的故事。为了实地感受张九龄的伟大功绩,南都记者近日到韶关南雄梅关古道进行走访。

古道上不乏游人前来探古寻幽。

据悉,广东境内现存古道自梅岭村北路口起至关楼段(粤赣分界线)全长1200米,宽约3米。历史上,南粤雄关与古道是中原沟通岭南的重要通道,为交通咽喉,军事要隘。古道沿途多种梅树,间建有来雁亭、六祖寺等胜迹,残存有云封寺遗址、张文献公祠遗址等。如今的梅关古道不复当年交通枢纽的功能,但仍是中国四大探梅胜地之一。每年10月底至次年的3月初是梅花的最佳赏花期,古道两旁的梅花争相怒放,香飘千里,游客络绎不绝。南都记者来的时候是3月底,梅枝上已经不着花了,但古道依然不乏游人前来探古寻幽,间或还能见到被称为林中仙子的广东「省鸟」白鹇。

古道边间或还能见到被称为林中仙子的广东「省鸟」白鹇。

站在梅关古道入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来雁亭。亭子建于唐代,供来往客商休息的。传说北雁南飞至梅岭北麓而止,所谓「梅岭之南无雁」。可是有一年冬,天气特别冷,群雁飞越梅岭南麓的按肚石(今此石已毁)上躲避,以后年年如此,人们就在群雁栖息的石旁建亭,故叫「来雁亭」。

走在古道上,不时见到白色且带有荧光的石头,据景区讲解员陈小姐介绍,这些石头叫荧光石,当年张九龄在修建古道的时候,为了解决夜间行走的照明问题,就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方法,那就是铺设荧光石。荧光石是一种含有磷光体矿物质的石头,可以在黑暗中发出微弱的光线。令人赞叹的是,张九龄匠心独运之处还不止于此,当年古驿道上南来北往者众多,古人称之为「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为保障交通安全,张九龄在开凿拓宽古道时,便以相对大块的青石作为分路石在古道沿途铺砌中轴线,指引往来行人和车辆的方向,从此古道两侧一为「南来」、二为「北往」,可谓是「大道朝天,各走一边」。千百年来,虽然古道经过多次修复,但及至今日依然在部分路段保留有较为完整的由分路石铺就的中轴线,向我们诉说着古道曾经的繁荣兴盛。

为了解决夜间行走的照明问题,张九龄当时采用了铺设荧光石的方法。

梅岭半山腰古道旁伫立着一座小小的庙宇,人称「夫人庙」。据韶关学院仲红卫教授介绍,这里供奉的是张九龄的侍妾戚宜芬夫人。据说张九龄修路时,有一块巨石无法凿开。今天凿开一个口子,第二天又会合上。当地一位老翁对张九龄说:此山是山神居住之所,必须用孕妇血祭祀才能打开石头。张九龄回家以后闷闷不乐,戚宜芬夫人就问张九龄原因,九龄就把老头说的话重复了一遍。戚夫人正好怀着孩子,她听过后低头不语。到了半夜,夫人独自一人,拎着宝剑,顶风冒雪来到巨石旁,说道:「山神啊,我夫张九龄受皇帝诏命开山通路,造福百姓,如果必须要孕妇之血才能开山的话,我愿意献血与你!」于是就举剑自戕,而山石也应声而开。后来,人们为纪念九岭夫人而建了夫人庙。

再往上走一点,便是「衣钵亭」,亭里面安放着一块巨大的「放钵石」。传说六祖惠能受五祖嘱托持衣钵袈裟归岭南避难途经梅岭时,精疲力竭,见到师兄神秀派来的追兵,便把衣钵放在梅岭道旁的一块大石上,躲入密林之中。谁知那衣钵似有万斤之重,追兵们使尽了浑身力气也难挪动半分,最后只得悻悻地折回。惠能脱险后口渴难当,岭上无水,便以杖点石,遂涌清泉,后人遂在山上建六祖庙,如今泉眼和庙宇仍在。这一传说被粤剧【张九龄】的编剧罗周活用在剧中,堪称神来之笔。

在古道上行走的僧人,他来自山上的六祖庙。

再往前走又可见道旁有一棵参天大松,树下有碑上书「东坡树」。话说宋代苏东坡被贬惠州,路过梅关时与茶亭老翁相谈,赋诗【赠岭上老人】于村头壁上,「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问翁大庾岭上住,曾见南迁几个回?」六年后苏轼遇赦北归,试图寻找老人而不得,又赋诗【赠岭上梅】:「梅花开尽杂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

庾岭山巅,雄关独踞。

到了庾岭山巅便可见雄关独踞,青砖关楼门上写着「南粤雄关」,旁边巨石上大大的「梅岭」二字。史载唐开元四年(716),张九龄奉诏开凿大庾岭路,并立关于岭上,名曰「梅关」,以分江西与广东之界。明万历重修关楼,分别在匾额上书「南粤雄关」「岭南第一关」。

采写:南都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马含章

摄影/视频:N视频记者 鹿筱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