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辟谣

只能说端午安康,不能说端午快乐的说法背后

2024-07-10辟谣

在端午节期间,辟谣平台更正了一些说法。其中最主要更正的就是「端午节只能祝安康,不能祝快乐」的说法。这种说法的出处是自媒体上的一篇文章,称「非遗专家杨广宇教授」介绍,「端午节是个悲伤的日子,因为屈原、伍子胥、曹娥都投了江,所以这一天只能说安康,不能说快乐。」其实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而所谓「非遗专家杨广宇教授」也查无此人。辟谣是必须的,但这种说法的背后似乎隐藏了一些问题。

闻一多在【端午考】【端午节历史教育】中提到,吴越地区的先民以龙为图腾,每年在端午这天,进行盛大的图腾祭祀,这一习俗慢慢演变为赛龙舟。端午节最初是民间崇拜,而非纪念屈原等人。所谓纪念屈原投江,是后来附加的内容。在民间流传的说法中,端午节纪念屈原的说法最为广泛。经过一些媒体的宣传和扩散,人们就知道这种说法了,甚至端午节吃粽子都有一定的文化意义,并不能被等闲视之。但端午节古人就在过,并不只是屈原投江之后才有的。诗圣杜甫写【端午日赐衣】:「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写这首诗的时候,他刚被拜为左拾遗,得到皇帝的赏识,觉得非常荣幸,而皇帝又赐给他名贵的宫衣,他的心情应该是十分快乐的。陆游写【乙卯重五诗】:「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端午这天,他吃了两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枝。依旧俗,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到了晚上,他身心愉快地喝起酒来,有身体安康的内容,当然也是快乐的。连同唐朝的皇帝李隆基都写诗说端午的快乐,他在【端午三殿宴群臣并序】中写到「叹节气之循环,美君臣之相乐。」可以说,无论是君还是臣,都有端午快乐的认识,而不仅仅是端午安康。

破除了对端午安康说法的迷信,就应该深究这种迷信背后的真相。节日本身是一种文化的表现,在特定的节日里会有特定的活动,还有特定的吃食。在古代,人们非常重视节日文化,因为大多数人都是农民,靠种地谋求生存,大多吃不饱穿不暖,整天辛辛苦苦种地,要在节日里放松一下身心,吃一点好吃的,以更饱满的体力和精力投入劳动。至于节日文化到底是怎样发展起来的,每一个节日到底要纪念什么,人们大多不去推测,也不去深究,只是按照传统的说法来做,甚至只是为了吃点好吃的,为了休息,虽然有很大的功利属性,但人们都这样做,也就可以传承节日文化了。不过,人们容易迷信节日文化,甚至要给每一个节日加上迷信的说法,增添祝福的话,而这样的话往往能够扩散很快,就像谣言一样迅速扩散。当人们听这类谣言多了的时候,就会信以为真,就像某个人说的那样,「谎言重复一万遍就是真理」。对端午安康说法的迷信也是这样产生的,只要有人进行了一番所谓的考证,得出了这样的说法,人们就会盲目相信,而不去考察是谁说的,也不去考察这种说法有没有根据。毕竟人们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文化学者,没必要去考证这些所谓的细枝末节,就盲目相信了,甚至只是迷信,也要那么说。

或许,大多数人都有迷信情结,迷信神灵,迷信权威,迷信节日文化,迷信某些说法,迷信群体性的盲动,甚至迷信自己。尤其在节日文化里面,人们经常迷信那些固定的说法,认为一定有道理,加上一些所谓专家或学者的考证与渲染,就真的出现了新的迷信,而这样的迷信说法又经过媒体的宣传与扩大,尤其是自媒体的宣传,容易引发社会效应。人们盲目迷信所谓的专家说法,显得自己有学问,有文化底蕴,其实恰恰传播了谣言,被人牵着鼻子走,甚至产生了某种「强迫症」的症状。节日文化被资本渗透之后,成为资本赚钱的工具,于是就有了很多节日里的固定说法,而一些所谓的专家或学者要人们迷信某些说法,本身就有带动和刺激消费的作用,是资本在做推手,要把人们引向消费。如此一来,人们迷信节日文化的错误并没有得到纠正,反而因为某些说法而被强化了,甚至变得有些被强迫了,还不知道。盲目迷信和尊崇所谓的节日文化,往往会陷入资本编织的圈套,不能自拔。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资本并没有教育人们的义务,也没有帮助人们破除迷信,反而让人们更加迷信,因为大多数人都迷信之后可以促进消费,看看很多迷信活动促成的迷信产业是如何蓬勃发展,如何赚钱,就知道人们为什么会迷信「端午只能祝安康」的说法了。人们应该做回自我,不要接收被灌输的信息,也不要被他人的意见左右,只有破除迷信,才能树立独立自主的人格,才能获得好的发展。但愿「端午只能祝安康」的说法少一些,也但愿人人都不信这类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