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秦桧,这个名字早已因陷害岳飞而成为千古罪臣的代名词,他的后人注定背负着沉重的历史阴影。
然而,乾隆年间,一位同样姓秦的状元秦大士,却因一副对联在岳飞墓前名声大振,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面对外界的质疑与调侃,他在岳飞墓前写下「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的千古名句,既表达了对历史罪人的蔑视,也展现了文人的机智与胆识。
秦大士的这次即兴挥毫,不仅在文坛上引发了巨大的反响,更成为后人追忆与思考历史正义的经典之作。
南宋的罪与清朝的名:千古遗臭与新科状元
南宋时期,秦桧作为奸臣害死抗金英雄岳飞,成为历史上备受指责的人物,秦桧掌握朝政长达18年,行事多为保全自身与家族利益,甚至不惜陷害忠臣,使岳飞冤死风波亭。
然而,秦桧死后并未立即被清算,反而得到了「忠献」的谥号,这样的处理使得他成了两宋时期的历史丑角,遭受后世无数唾骂。
进入清朝后,岳飞被宋宁宗平反的事已成定局,而秦桧则作为千古奸臣被钉在了耻辱柱上。
在民间,秦桧的跪像几乎成了岳王庙的标配,凡来祭奠岳飞者,往往也会对秦桧的跪像唾骂一番,面对这样的历史背景,清朝一位新科状元秦大士的名字却因「秦」姓而饱受议论。
据说在状元及第后,秦大士结交了更多的官场名流,渐渐成为一个广受关注的文化人物。
然而,因为他的姓氏,秦桧的历史污名也如影随形地追随着他,不少人对秦大士的出身产生了质疑,传言他是秦桧的后人。
最初这些流言仅仅局限于小范围的议论,但随着他的名声越来越大,这种流言也逐渐扩散开来,甚至成为坊间热议的话题。
秦大士的诗友们听到这些传闻后,内心也充满了好奇和猜疑,有人不禁向他旁敲侧击地打听,想要知道这位才子的真实来历。
秦大士却从不正面回应这些流言,只是以笑容相待,从未为自己进行辩解。
在一次诗友聚会中,秦大士与几位好友前往杭州游览岳王坟,岳飞墓前的秦桧夫妇跪像引发了众人的注目。
一位诗友见状,调侃道:「状元也姓秦,莫非真是他们的后人?」此话一出,现场一片寂静,众人既感到玩笑开得有些过分,又忍不住想看秦大士如何应对。
秦大士面带微笑,并未显露出任何不快,反而淡定地走到岳飞墓前,略作沉思后,提笔在纸上挥毫写下对联:「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这短短两句话语,将他对秦桧的憎恶之情和对自己姓氏的不幸感受展露无遗,话音未落,众人纷纷沉默,那位出言调侃的诗友也面露尴尬。
这两句诗迅速在杭州流传开来,成为西湖岳飞墓前的千古名句,也让秦大士的才华和风度被更广泛地传颂。
诶?秦大士是谁?他与秦桧难道真的有关系?
秦大士早年
秦大士生于1715年,此时的皇帝是乾隆,他的父亲秦有伦是地方上的士绅,家境小康。
秦有伦有七个孩子,秦大士排行第二,自幼,秦大士便表现出非凡的聪慧和才情,他10岁便能作诗作文,尤其擅长书法,精通篆书、隶书、行书和草书等多种字体,家人看到他的天赋,便请来名师教授他学问。
小小年纪的秦大士,就以文字在乡里闻名,乡间的文人墨客常常聚集在秦家,与秦大士论诗作画,而秦大士的文名也慢慢传播开来,周边不少地方的人都慕名而来,想见识这位少年才子的风采。
秦大士天资聪颖,但他的求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秦有伦的家庭虽然算得上地方上的小康之家,但要供养七个孩子接受教育,也并非易事。
为此,秦大士不得不一边刻苦攻读,一边帮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活计,少年时,他时常在夜里点灯苦读,笔耕不辍,家中时常囊中羞涩,他便将自己所写的字卖掉,以换取书籍和纸墨。
几年下来,他的文笔越发流畅,才思愈加敏捷,得到了乡间学者们的赞誉,尽管物质条件匮乏,但这段时间也磨练了他坚韧不拔的精神,为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乾隆十二年(1747年),秦大士参加乡试,一举中举,此时的他已经32岁,这个年纪对于寻常士子来说已不算年轻。
中举后的秦大士与当时名流常常聚会,饮酒作诗,切磋学问,成为了当时文坛的活跃人物,凭借着自身的才华和人脉,秦大士在士林中的声誉不断上升。
乾隆十七年(1752年),38岁的秦大士赴京参加会试,他在考场上挥毫泼墨,才情横溢,一举夺魁,成为清朝的第43位状元。
中状元的消息迅速传遍各地,他的家乡也因此更名为「秦状元巷」,秦大士以状元之名为清廷所器重,成为京师文坛和朝廷中的重要人物。
乾隆朝堂的疑问与机智解答
时间回到秦大士的对联被广为传颂的时候,其对联虽一时震慑了当场的质疑者,但关于他与秦桧关系的流言并未因此停止,反而因为这件事,他的名字与秦桧被联系得更紧密。
人们开始在茶馆酒肆、街头巷尾议论:「秦状元果然才思敏捷,但他真是秦桧的后代吗?」这样的传言不胫而走,迅速在更大范围内扩散。
流言甚至传到了宫廷之中,乾隆皇帝作为一位深具文化素养的君主,对岳飞和秦桧的历史故事了如指掌,也听闻了秦大士的岳王坟对联。
他对这位新科状元的机智应对颇为欣赏,但对秦大士的家世背景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某日,秦大士被召见进宫,面见乾隆皇帝,朝堂之上,乾隆看似随意地提起:「秦爱卿,汝家果真是秦桧之后乎?」这一问让在场的大臣们顿时安静下来。
这个问题看似随意,实际上却暗藏着深刻的政治意味,秦桧虽然被列为千古奸臣,但他的后人若能在清廷中官运亨通,未免显得朝廷用人不察;
而另一方面,若秦大士否认,却又可能惹怒乾隆,毕竟清朝是以「后金」为正统,秦桧曾与金国有过复杂关系。
秦大士知道这个问题的棘手,他稍作思索,恭敬而坚定地回答:「一朝天子一朝臣。」他的话既巧妙地回避了乾隆皇帝的直接质问,又表明了自己与秦桧无关的态度。
乾隆听后哈哈大笑,认为秦大士确实有才,便不再追问此事。
为了更好地确认秦大士的身份,朝廷对此展开了调查,经过多方考证,最终证实秦大士并非秦桧的直系后裔,而是秦桧的兄长秦梓之后。
秦梓在宋朝时以清官闻名,与秦桧的行为大相径庭,面对秦桧的奸诈行径,秦梓曾选择远离朝堂,举家迁居溧阳,并不再参与任何政治事务。
这个调查结果不仅澄清了秦大士与秦桧的关系,也让他摆脱了「秦桧后人」这一不光彩的污名,秦大士因此在朝廷中更为得宠,乾隆皇帝也对他颇为信任,继续重用他,使其在仕途上有了更好的发展。
在身份得到澄清后,秦大士继续在朝为官,担任清廷重要职务,在任期间,他以清廉著称,不贪不取,对百姓宽厚,对士子提携。
他的正直和清廉,赢得了同僚的尊重,也得到了百姓的爱戴,他在治理地方事务上才智过人,颇有政绩,因此深受乾隆皇帝的器重和信任。
不过,秦大士并没有长时间留恋官场,他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仕途多舛,他并不愿意一直在朝中浮沉,在官场上历经十余年后,他选择了告老还乡,结束了自己的仕宦生涯。
离开官场的秦大士回到了家乡,过起了远离世俗喧嚣的田园生活,他每日种花种草,练习书法,与家人共度闲暇时光,怡然自得。
尽管离开了政治舞台,但他那句「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的名句却早已传遍天下,成为人们讨论历史正义与家族荣辱时的经典之言。
秦大士在回归田园后,以清净为伴,不再过问朝堂之事,他在世人眼中,虽未能留下更大的功业,却因那两句千古名句,以及他在仕途上展示的机智与才华,成为了一段历史的注脚,令人追忆不已。
他的一生,虽短暂而平凡,却充满了智慧与坚韧,成为后人追忆和称颂的对象。
结语
秦大士凭借一副对联,将自己的名字与秦桧的耻辱截然区分开来,他在岳飞墓前坦然自陈的举动,既化解了关于他身世的流言,也凸显了他作为文人的才情与风度。
通过这场历史上的一时机遇,他用智慧和诗句回应了外界的质疑,以「不愧」与「羞名」的对比,诠释了忠奸之分。
千百年来,这副对联成为了评判历史功过的重要标尺,秦大士在命运的波澜中,以一位文人的气度书写了自己的传奇,也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思考空间。
参考资料:既有忠臣又有状元,为何秦桧后人从不为祖先喊冤?这个原因是关键_凤凰网 (ifeng.com)
只有秦桧,没有其他「桧」_光明日报_光明网 (gm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