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斑苇鳽(jiān)别名黄苇鳽、黄小鹭、小老等、水骆驼,列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3)】,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估为无危(LC)。2006年全球种群数量估计繁殖对约为10万-100万只。2009年中国繁殖对预估数量为1万-10万对,迁徙个体约1千-1万只。种群总体趋势不确定。
是动物界脊索动物门鸟纲鹈形目鹭科苇鳽属的一种小型水鸟、涉禽。按照国际鸟类学大会(IOC)最新的世界鸟类名录,是苇鳽属的9个物种之一,无亚种,学名为「Ixobrychus sinensis」,「sinensis」是现代拉丁语,意思是「中国」。
体长29-40厘米,体重50-103克。雄性成鸟头顶、羽冠、枕部黑色,有少量灰白色纵纹,喙稍长较细,颈部较短,颊及颈侧棕黄色,喉黄白色;后颈、背部与三级飞羽、翅上覆羽淡黄褐色,尾上覆羽暗褐色,初级飞羽、次级飞羽、尾羽黑色。下体余部浅黄褐色,胸侧羽缘栗红色,颈部下方至胸部上方之间有黑褐色块斑。
两性羽色相似,但雌性成鸟头顶栗褐色、颈部有栗褐色条纹;上体淡棕色,有暗褐色纵纹;下体颊喉部中央有黄白色纵纹,颈至胸部有淡褐色纵纹。
幼鸟与雌性成鸟相似,体色较淡,上体有黑褐色纵纹,下体黄白色,有黑褐色纵纹。未褪尽的幼鸟绒毛呈驼色,长颈弯曲,身体憨实,形似骆驼,故名「水骆驼"。
世界上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至东南部。
在中国分布较广,从东北部至中部再到西南部、台湾和海南等地均有繁殖,除华南地区种群为留鸟,其他地区均为夏候鸟。
在安徽和望江为夏候鸟。5到9月间在有水的草丛、灌木丛可以见到,但遇见率比较低。
栖息在平原至低山的湖泊、水塘、灌木丛、淡水沼泽、稻田、田野等地,喜欢栖息在水域开阔、有芦苇等水生植物的湖泊、水塘与沼泽地。
以水生昆虫及其幼虫为食,也捕食小鱼、甲壳类动物、青蛙、软体动物、蟋蟀等。喜欢且善于攀爬在芦苇等水生植物茎干上伺机捕鱼,会瞬间伸长头颈捕鱼,有时可见其在飞行中捕捉苍蝇。
主要在清晨、黄昏活动,晚间和白天亦活动,单独或成对活动。经常沿着沼泽地、芦苇丛飞行,或在浅水区觅食。性机警,如有动静,会立刻站立不动,并伸长头颈观察四周环境,当有人涉水或船只接近时,受惊而起飞逃跑。
北部种群(中国南部至中部)会向南迁徙,远至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通常在9月末10月初迁离繁殖地,4-5月返回繁殖地,10至12月与3至4月期间穿过马来半岛,迁移发生在夜间。日本南部、中国华南地区、缅甸北部和印度支那北部的南部种群多为留鸟。
繁殖期,中国为5-7月;日本为5-8月;印度在6-9月;马来半岛在7-10月。
筑巢在浅水处的蒲草茎等植物中上部,可避免被涨水淹没,也不易被红耳龟、红点锦蛇等敌害发现。巢呈盘状,由苇叶编织而成。
窝卵数3-7枚。孵化期20-22天。雏鸟重约7克,除腹部与下颈,全身绒羽金黄色,喙、爪灰白色,雏鸟晚成。第9日,羽毛变长,可站立。第10-12日,背部长出棕黄色正羽,尾羽也出现,能自由地在巢附近植物丛中活动。第13日,幼鸟能够较长距离涉水,陆续离巢。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图片均是本人拍摄于望江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