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图片

非是西湖依旧瘦 古来佳景总含情――扬州瘦西湖(三)

2024-01-04图片

从二十四桥景区东行,就到了的「五亭桥」景区。

此处岸边深荫遮天蔽日,湖面开阔,经舟过处处如浮水祥云而去,景象优美异常,令人心述神往。

前去五亭桥途中,湖边的楼台、画舫等景色不时映入眼帘,可谓移步换景。
五亭桥
瘦西湖上的桥特别多,且各有姿态。从二十四桥开始,「两堤花柳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美景就开始了。而五亭桥一向被认为是瘦西湖是美丽的景观,桥上的的五座风亭极具南方特色,满月之夜,桥下十五个桥洞中每个洞都含着一个月亮。
如果说瘦西湖像一个婀娜多姿的窈窕淑女,那么五亭桥就像一朵五朵莲花组成的腰带紧束着瘦美人的腰肢,更显出她无比迷人的风姿。配上附近纤细的白塔,一横一竖、一白一彩,水中倒影涟漪,别具特色。
清人黄惺庵赞道:「 扬州 好,高跨五亭桥,面面清波涵月镜,头头空洞过云桡,夜听玉人箫。
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曾说:「 中国 最早的桥是赵州桥,最壮美的桥是芦沟桥,最具艺术性的桥是 扬州 五亭桥」。
五亭桥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巡盐御史高恒及 扬州 盐商为迎奉乾隆帝而建五亭桥。
清 咸丰 五年(1856年),五亭桥毁于兵火。
民国二十一年(1933年),邑人筹资重建五亭桥。
民国二十二年(1934年),五亭桥落成。
1953年至1954年, 扬州 城建科组织对五亭桥主要柱子陷烂,构件下沉进行修缮。
1984年,五亭桥修复桥基。1989年, 扬州 市政府对五亭桥二十八根柱子朽烂现象严重的拨专款进行维修。
1990年,重修五亭桥桥亭,桥为青条石砌筑,正桥平面呈「工」字形,南北两引桥下各为半拱,桥墩列四翼,各有三拱,正侧共十五个桥洞。

五亭桥为仿北京北海的五龙亭和十七孔桥而建的;由于瘦西湖无北京北海开阔的水面,无法把北海五龙亭照搬过来。但聪明的工匠别出蹊径,「上建五亭、下列四翼,桥洞正侧凡十有五」。分之为五亭,中间一亭最高,为重檐四角攒尖顶式,南北各有二亭互相对称,为单檐攒尖式,拱出主亭。亭与亭之间由短廊相联,形成一个完整的屋面。将亭、桥完美结合,形成亭桥,群聚于一桥。
桥身建成拱卷形,由三种共十五个不同的卷洞联系,这样就在厚重的桥基上,安排了空灵的拱卷。
乾隆南巡时,曾感叹五亭桥像 北海 琼岛春阴之景,这就点出了该桥是借鉴 北京 北海 之景的形态而建造。

夜色中五亭桥(网上图片)

五亭桥,又名莲花桥,位于瘦西湖水道之上,是 扬州 市的地标建筑之一,因为形状象一朵盛开的莲花,又称莲花桥。是仿 北京 北海 的五龙亭和十七孔桥而建的。其刚柔相济,秀美兼备的建筑风格在国内园林史和桥梁建筑史中,五亭桥都有着它的特殊地位地。

桥上悬挂的「莲花桥」横匾隶书为郑板桥手迹,亭柱上楹联:「堤畔莺花桥畔月,竹边歌吹柳边舟」。

建筑风格既有南方之秀,也有北方之雄。中秋之夜,可感受到「面面清波涵月影,头头空洞过云桡,夜听玉人箫」的绝妙佳境。

五亭桥为青条石砌筑,正桥平面呈「工」字形,南北两引桥下各为半拱,桥墩列四翼,各有三拱,正侧共十五个桥洞;桥的造型黄瓦朱柱,配以白色栏杆,亭内彩绘藻井;桥下列四翼,正侧有十五个卷洞,五亭桥五亭临水而建,重檐下方上圆,西为涌瑞、浮翠,涌瑞为方形重檐,浮翠为方形单檐;东为澄祥、滋香,澄祥为方形重檐。

五亭皆绿琉璃瓦顶,亭与亭之间有石梁相连,另龙泽、滋香、浮翠三亭有单孔石桥与石岸相接,珠栏画栋,亭与桥结合,形成亭桥,分为五亭,亭与亭之间以短廊相接,形成完整的屋面;桥身建成拱卷形,中心桥孔最大,呈大的半圆形,直贯东西,旁边十二桥孔布置在桥础三面,可通南北,亦呈小的半圆形,桥阶洞则为扇形,可通东西。
五亭桥南北总长57.99米,桥身南北长22.75米桥身东西长18.77米;南引桥长19.09米,上宽6.16米,下宽7.06米;北引桥长16.15米,上下宽6.16米;中亭桥身高5.445米,高10.82米,桥身加中亭高16.245米;角亭桥身高5.035米,角亭高8.943米,桥身加中亭高14.248米;廊桥身高5.305米,廊高5.195米,桥身加廊高10.50米;桥身由3种不同的卷洞联系,桥孔共有十五个,中心桥孔跨度为7.13米。

黄瓦红柱、栏杆如玉、亭桥结合,造型独特,堪称典范

乘船从五亭桥下穿过,可以数出桥下十五个桥洞。这十五个桥洞,洞洞相联,洞洞相通。月圆之夜 此处将出现干五个桥洞干五个圆月的绝妙奇境。【 扬州 画舫录】中有这样记载:「每当清风月端之时,每洞各衔一月。金色荡漾,众月争辉,莫可名状」。

亭内彩绘富丽堂皇的藻井,中间的「鹤舞九天」图案有祥和、福瑞的喻意

每个角上,都悬挂着风玲,微风吹过,玲声阵阵,宛如仙乐

亭顶覆盖黄色琉璃瓦,绿色檐漆,朱红廊柱,配以白色栏杆,典雅瑰丽

站在桥上极目远眺,画舫穿梭,风光如画,南有直插云霄的白塔,东有掩映在湖光翠色之中的 小金 山钓 鱼台 ,北有郁郁葱葱的万花园。
凫庄
站在五亭桥东望,在白塔之下,通过一座曲折小桥与陆地相连的湖心中一座美丽小岛就是凫庄。
凫庄始建于民国十年(1921年),原为乡绅陈臣朔的别墅。因庄园建筑在湖中汀屿之上,似野鸭浮水,故以屈原【楚辞•卜居】之句:「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泛泛若水中之凫,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命名「凫庄」。

凫庄上的林香榭,是取唐诗「春气满林香,春游不可忘」之间,临水而建。堪称瘦西湖中的 蓬莱 仙境。

环顾四周,向东是约 鱼台 ,向西是五亭桥,向北是瘦西湖的北岸连绵的风景,向南是睛云白塔。湖中画舫穿梭,野鸭游弋,美景尽收眼底。

庄园栖水而筑,围堤成汀。远观凫庄,如野鸭一般,似浮若泅。庄内亭、榭、廊、阁小巧别致,山池木石缀置得宜。庄东有水榭涵碧厅,为1961年夏翻建, 东北 两面建临水平台,四面为半墙槅扇窗。庄北堆土叠石为山,有石阶东西相通,山上植树栽竹,1951年筑草亭一座,1980年改建成六角瓦亭,装槅扇门窗。庄西为枕涟亭和绿波馆,由临水曲廊相连。曲廊名为春水廊,依岸就势,高度错落,廊边设美人靠。枕涟亭位于春水廊 西北 转折处,面西内悬晚清书法家吴熙载题「枕涟」匾。绿波馆为水阁三楹,坐西朝东。馆内悬「绿波」匾,外挂楹联「莲出绿波涵月影,塔秀云天驻兰桡」。庄南建有轩厅芙蓉沜,内悬金农漆书「芙蓉沜」匾。轩厅三楹,坐南面北,四面为半墙槅扇窗,两山开门,西连水阁,东南为三折曲桥与湖岸相连。庄内多植紫薇、挂花、芭蕉、翠竹等,环汀植桃柳梅竹,间隔叠石假山。
在清朝,凫庄所在的湖边滩地属于东园。东园也称贺园,由盐商贺君召所建,旧址在今莲花桥东南,莲性寺东侧,故称东园。至乾隆十一年(1746)东园规模已相当宏大,有醉烟亭、凝翠轩、 梓潼 殿、偶寄山房、品外第一泉、嘉莲亭等十二景。据【 扬州 画舫录】记载,雍正年间, 山西 临汾 人贺君召在今莲花桥一带建造东园,还在湖边滩地上建造了一座嘉莲亭。东园的池塘中曾遍植白莲,某日有一朵红白同耀,贺君召以此为祥瑞之兆,于是大宴宾客,诗人骚客纷纷吟咏。贺君召将其汇编成册,题名为【 扬州 东园题咏】,并邀请袁耀为其绘制了【东园十二景图】。后来,东园毁于 咸丰 年间的太平天国战争中。

在凫庄西南边廊的转角处,有一特置的品相出众的石峰,该石峰仅一人高,并非大体量的假山群,加之旁植芭蕉,如园内一道屏风,极具个性,即达到了「瘦、皱、漏、透」的要求,又十分精致秀气,给人画龙点睛之感。同时,其还可作为地标引导游人向前观赏。一举多得。在建筑群旁布置这样一处山石,完美展现了扬州园林集南秀北雄于一身的风格特点。

看到这个画面不由想起「落霞与孤鹜齐飞,秋炎共长天一色」

凫庄构景最大特点是尽量取小,细巧玲珑。东为水榭长廊,西设水阁数间,南 建水 楼三楹,整个小鸟环植梅、桃、筱竹。
凫庄似浮若泅,庄上亭、榭、廊、阁小巧别致,山池木石缀置得宜,正如【 望江 南百调】所歌:「亭榭高低风月胜,柳桃杂错水波环,此地即仙寰」。更迭人高之湖石,立意颇深。
凫庄中除了上述较为醒目的山石外,散置的山石也是遍布钱园,花境中、建筑旁、驳岸线等随处可见。有横有竖,有大有小,疏密有致,主次分明。看似随意布置,却又不失章法,即没有喧宾夺主,又很好地直到了点缀作用,增加了园林景观的丰富度与层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