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图片

大寒节气里的「三星高照」是说的什么?

2024-01-21图片

大寒是冬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就在今天1月20日22时07分交节。过了大寒,就离过年越来越近了,所以,下图这首诗也展现了大家准备过年的喜庆气氛。

那您知道大寒节气过后,老北京人都要做什么?

您了解北京人春节前的扫房有多讲究吗?

大寒节气,迎来「三星高照」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太阳黄经达300°,于每年公历1月20日左右交节。大寒同小寒一样,都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 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致的意思。

大寒节气历经「四九」的中后期和「五九」的全程。「五九六九沿河看柳」,此时已到了与「春打六九头」相交接的时候。

俗话说:「过了大寒,又是一年」。「大寒」节气过后,一个新的轮回又将如期而至。而这个时段的夜晚,仍然笼罩于冬季星空之下。如果向南面的天空眺望,就会看到三颗分外明亮的星辰。最东边的是「南河三」,西边的是「参宿shēn xiù四」,另外一颗就是著名的「天狼星」。 三颗亮星构成一个大大的三角形,这个最具代表性的冬季天象,被称为「冬季大三角」。

「参宿四」是西方白虎宫第七宿「参宿」当中的一员。「参宿」共由七颗星组成,与西方天文学所说的「猎户座」相应。

作为「猎户」腰带的「参宿一」、「参宿二」、「参宿三」在晚间八点钟左右,处于正南方的天空上。「三星高照,新年来到。」当它们高挂南天的时候,标志着新的一年即将来临。

大寒,老北京人开始准备过年

几千年以来,中国人总把过年当做件大事。过年之前,每家每户要做很多准备,要买很多东西。人们把这些过年要买的东西,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耍的、供的、送的,干的、鲜的、生的、熟的,统统称之为「年货」,而把采购年货的过程称之为「办年货」。

老北京的年货如按大类,可分饮食、衣着、日月、迷信、玩耍、点缀六类。饮食中大路货如猪、羊肉,鸡鸭这是最普通的;鹿肉、野鸡、冻鱼等则都是来自山海关之外的关东货;而水磨年糕、糖年糕、冷笋、玉兰片之类,则又是江南的东西。衣着方面,每个时代都是不同的,但旧时除去「旗装」外,也讲究南式。年货中日用品不少,来自南方的有纸张、竹器、瓷器等等;迷信用品是旧时年货的大宗,如线香、锡箔、木版印的门神、灶王爷,供佛的花、蜜供等等。其中折「元宝」、「锭子」的锡箔则全部来自南方。玩耍的东西就更多了,儿童的、大人的玩意,都部分南北满汉。【春明采风志】中记载:「琉璃、铁丝、油彩、转沙、碰丝、走马、风筝、键毛、口琴、纸牌、拈圆棋、升官图,江米人,太平鼓、响葫芦、琉璃喇叭,凡是孩子们要玩的东西,买办一切,谓之忙年。」文中所举的这些玩意好多现代人已经不知道是什么了,虽然罗列了很多,但还遗漏了很重要的一些玩耍的东西。如一般人家都要买些爆竹:百响的挂鞭、麻雷子、二踢脚、起花、太平花等等,这又是介乎玩耍和迷信之间的东西;至于骰子、纸牌等,则是成人的玩具;点缀岁时的清供如水仙头、佛手,则都是来自南方了。

一进腊月,北京的各个闹市都是拥挤不堪,都是买年货的人,但各种东西也都涨了不少钱,商人趁机作一笔好生意。所以,在老北京有「腊月水土贵三分」的谚语。

老北京文人会在人多的地方

卖春联卖画

【京都风俗志】中记载「十五日以后,市中卖年货者棋布星罗。如桌几笔墨,人丛作书,则卖春联者;五色新鲜,千张炫目,则卖画幅者。」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腊月十五之后,北京城中卖年货的人星罗棋布,非常多。如果您看到在人群之中,摆上一张桌子,上面有笔墨纸砚写字的,那是专门买春联的文人。如果看到挂着色彩鲜艳、画得很炫目的图画的,是卖画的。

在作家周简段先生所著的【神州轶闻录】一书中,他也写到了老北京腊月办年货的情景。每到腊鼓频催的时候,夙有文化百都之称的北京,家家户户和买卖铺商都兴高采烈的准备过年了。

这时候,在街头上就会看到许多点缀年华的景色。尤其一过腊月初八,马路两旁便道上,便张贴出红纸条:上面写着「书春」、「借纸学书」、「结翰墨缘」、「点缀年华」等等。这是当年一般潦倒文人借着除旧迎新,做一些临时性的笔墨生涯,在街头上预先贴出的广告。

到了腊月二十三日前后书写春联的业摊一个个的林立街头。春联的词大都是一般内容,像:「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等等。不过后来这种「书春」的生意是一年比一年清淡了。

但是,也有一些例外,当时有些文人走出书桌,向临街各大铺商,挨门逐户,求写春联。其实这是「文丐」行乞于市,但他每走进一家铺商,却深受铺商欢迎,书后除了付笔资外,有的还备有烟茶招待。

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这里有一段故事。

本来,岁末潦倒文人走向街头商店乞书春联,是当年天津的习俗,当地人把这种习俗叫做「触黑」,是落魄文人借着除旧迎春的机会挣一点儿糊口的零碎钱而已。

后来,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被逐出宫,定居天津之后,常和清室遗臣铁良、罗振玉及庄士敦等人在一起厮混。通过这些前清的遗臣,向溥仪求书法作品的政客很多,都把溥仪的文字当成最后一代皇帝的「御笔」。

溥仪听说天津有「触黑」的习俗,颇有感慨。他想, 一个皇帝沦为普通平民,与一般潦倒文人有什么区别呢?又想到过去听过的一个传说:孔子在周游列国时,贫困潦倒,曾以书法行乞与市。于是在岁末之际,他便也化装成为一个窘困不堪的文人,带着纸墨笔砚,来到街头,向各大店铺乞书春联;商铺大多以白眼相待。他每写一副,索要铜元三、五枚,有的店铺付了笔资后,当着他便把刚写得的春联撕得粉碎。溥仪忍气吞声接连走了几十家铺商,写春联70多副,每副春联都署有「青巾」二字。

第二天溥仪便派人以每幅一百元回收落有「青巾」下款的春联。结果只有四副保存完整被买回。这消息传出后,大部分铺商追悔莫及,后来才知道「青巾」是「清帝」的改写。

这一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传到北京,有的潦倒文人故意试学溥仪,各商铺唯恐再有第二个「青巾」出现,失去一个发财的机会,从此对书春的文丐再也不敢怠慢了。

内容来源: BRTV徐徐道来话北京

编辑:刘慧明

值班主编:车水

监制:赵鹏


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