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影视

港台历史剧有多荒诞?射程300里的明朝红夷大炮和三万辆火炮战车

2024-01-04影视

在港台的古装连续剧中,有关明清题材的作品要占到很大比重,而20多年前根据粤剧故事改编、讲述明末清初战争题材的连续剧【帝女花】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20多年前TVB的一部重头戏,该剧也被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和资本。可偏偏在历史环节的创作上,这部作品的剧本却被搞得一塌糊涂。

或者更准确的说,这些编剧对历史的无知状态已经到了让人叹为观止的地步!

故事来到了1641年,也就是明清松锦之战的最紧要关头。宁远总兵吴三桂紧急回京面见崇祯,在向皇帝汇报军情的同时,吴三桂也带回来一个消息: 正盘踞在辽东半岛的清朝已向红夷国订购了七门红夷大炮。

可台词说到这里,广大观众恐怕就要目瞪口呆了,1641年的清朝向红夷国订购武器?话说这19世纪60年代才开始的洋务运动,怎么就被编剧提前了200多年?清朝尚未入关就开始向欧洲订购火炮,编剧你是认真的吗?

或许是编剧觉得还不够荒诞,接下来的对话中,面对崇祯皇帝询问红夷大炮的价格,吴三桂又再次语出惊人: 每门红夷大炮的造价是一百万两白银。

而这种瞠目结舌的台词也牵出了港台历史剧中所经常出现的老大难问题—— 编剧根本就不知道银两的概念! 在很多作品中,他们对银两的花费完全没有一个合理的设定,动不动就是几十上百万两。或许在他们的概念里,这样的花销跟花几十上百万港币没啥区别。

可他们哪里知道,明清时期即便是光景好的年份,国库一年的结余也不过数百万两,雍正辛苦13年,留给儿子乾隆的库存也只有4000多万两白银。而到了这些神剧作品中,一门大炮就能花费上百万两白银,合着明朝和清朝一年也买不了几门大炮?

与此同时,同样参与松锦之战的清朝也好不到哪去。为了对抗对面的明军,清军开始在后方自造大炮,至少结合真实的历史,皇太极主政时期,其本人倒也的确大力推广火器建设并自造了很多火炮,这个设定倒也符合事实。只是不曾想,正经的台词刚说几句,编剧又很快甩出了一句令人无语的台词: 由钨金打造的灭明大炮已经问世!

估计这位编剧并不知道,这所谓的钨金其实只是金银首饰的常用材料,这压根就不是造武器的。

随着故事的延续,时间又很快来到了1646年,也就是多铎率领清军渡过长江,直抵南明首都南京城下的时刻。面对着一场即将到来的大战,同样来到前线的范文程开始向自己的主子介绍清军装备的红夷大炮: 这种红夷大炮的射程可达300里!

300里?也就是150公里,清朝初年的大炮可以打出这样的射程?话说这编剧是怎么想的?倘若当年的清军要是能装备这样的火炮,200多年后的鸦片战争,究竟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还是清军火烧白金汉宫和凡尔赛宫?

这还没算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由于清朝的特殊身份,他们对「夷」字是相当忌讳,所以明朝口中的红夷大炮早就被他们改叫成了红衣大炮!可是眼下,早已归顺满清的范文程竟然还称呼「夷」字,这是不怕掉脑袋?

而我们再把时间提前到三年前,也就是1643年的陕西战场,此时的孙传庭正着手准备对李自成的大顺军展开反击。在孙传庭与崇祯战前的商议中,他们也提到了这样一个信息: 参加反击战的明军装备了三万辆可搭载火炮的火车!

在明朝时期,明军的确有装备过一款可搭载前膛或佛朗机火炮的战车,而这样的战车在当时无异于是一款早期版的坦克。无论是戚家军前往北方对抗蒙古,还是后来的萨尔浒等战役,这款战车都曾在战场上出现过。

可本剧强调明军拥有三万辆战车?这样的设定是不是有点夸张的没谱?相信对于绝大多数观众而言,这样的台词完全是不现实。但实际上,在清朝编纂的【明史】中,有关孙传庭的火车营还真就有这样的记载:

火车载火炮甲仗者三万辆,战则驱之拒马,止则环以自卫。

根据这段记载来看,孙传庭在巅峰期似乎的确拥有三万辆火车,由于拥有了这批庞大的战车,孙传庭统领明军完全可以做到攻守自如。可历史如此记载,现实中却未必可以这么理解。

因为在孙传庭的最后一战,也就是郏县之战中,孙传庭军力的最大规模也没超过十万。这也是孙传庭在此战中丧师四万,其本人就只能狼狈率残部逃回潼关的原因之一。由于火车需要人工牵引,火车上的火炮也需要炮手操纵,在一辆火车需要多人操纵的背景下,孙传庭的兵力是不可能搭配上这所谓的三万火车的。

可【明史】当中的记载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内容?原因无外乎有二:

1、古代史书记载惯有的夸张,数量被人为的夸大。

2、书中曾强调「火车甲仗」,前者指的自然是战车,而后者通常指的是披甲兵。所以不排除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孙传庭的火车数量,外加披甲兵的数量才刚刚到达三万这一标准。再加上史书记载的失误或夸张,最终就稀里糊涂的变成了三万辆战车。

而我们的编剧也显然忽略了这些细节,在他们的直接套用之下,这位据说是最后一个可以挽救明朝危亡的孙传庭就稀里糊涂的装备了三万辆明朝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