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军事

抗战时造不出什么炮的中国,怎么还玩出了自己的自行火炮?

2024-07-22军事

大家好,我是老泰勒。作为胶佬中的「爬虫党」,老泰勒不仅喜欢制作各类坦克模型,各类自行火炮模型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老泰勒清晰地记得,自己是在上初中的时候做了自己的第一款自行火炮模型,当年老父亲出差回家给我带了一盒国产「小号手」牌的英国AS-90自行榴弹炮1:35比例模型,我断断续续花了三个礼拜才完工。只可惜当年咱比较穷,再加上上色技术特别的稚嫩,纯手涂上色的AS-90在老泰勒的手中成了个「花瓜」。算了,小屁孩时期的糗事暂且不谈,既然说到自行火炮,那咱就来聊聊中国的自行火炮吧。

国产第一代自行火炮70-1式

说起中国的自行火炮,可能不少粉丝朋友都对国产70式122毫米口径自行榴弹炮颇为了解,毕竟其是新中国研发成功的第一款自行火炮。虽然这个「成功」也只是相对而言,毕竟70式和70-1式的技术水平并不高,基本就是「榴弹炮+装甲运兵车」的简单组合,连像样的封闭式炮塔都没有,也没有各类现代化电子设备,火炮射程和射速等指标亦不怎么出彩,总产量更是只有100多辆……但公允地说,70式系列确实是中国在自行火炮领域的一次突破,国内车辆机械工业和火炮工业从中获益颇多,这才有了如今性能进入全球第一梯队的PLZ-05式155毫米口径自行加榴炮、PCL-181式155毫米口径卡车炮和PLZ-07式122毫米口径自行榴弹炮等现代化自行火炮,更让中国陆军在炮兵类装备技术水平和火力投射能力等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

如今的中国已是自行火炮强国

不过,如果我们将定语的范围放得更宽一些,即不以「新中国研发成功的第一款自行火炮」为界限,而是「中国的第一款自行火炮」,那其实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常凯申委员长」麾下的部队和军工厂就曾进行过相关的尝试,解放战争时期亦是如此。而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十年内,国内军工业其实也在自行火炮领域展开过多个项目。只不过对于上述这几段历史,或许大多数人并不很了解。

抗战时期的国内军工业只能造一些迫击炮

先来说说「常凯申委员长」还没败退到海峡对岸时的一些国产火炮吧。从老泰勒查到的一些资料来看,国内在火炮自行化方面最早的尝试,其实并非出自南京方面手中的几座兵工厂,而是前线部队自己动手DIY式的产物。

在之前的那期名为【【泰勒大讲堂】装备缺口率100%?抗战时的中国军队有多缺炮,一款炮找遍全国都没】的视频中,老泰勒曾提到抗战时期国内军工厂的造炮能力上限,基本也就是制造一些技术和结构比较简单,且对原材料要求相对较低的迫击炮,至于说榴弹炮、野炮和山炮等直射类火炮,则因超出了国内军工业和冶炼工业能力上限而没什么成功型号问世。到了抗战后期,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改变,尤其是美国加大了援助力度,不少国民党陆军部队都换装了性能强得多的美制身管类火炮,这直接打消了南京方面自研先进火炮的念头。故直到抗战结束和解放战争时期,「常凯申委员长」都没再对自行研发火炮一事动过心。

美制M3型半履带车

于是,连牵引式火炮都不搞,国民党陆军是怎么搞出来自行火炮的呢?答案当然是实战需求逼出来的。目前可查到的由中国军队自己动手搞出来的第一款自行化火炮,其实出自远征军之手。通过查阅台湾省出版的【抗战时期滇印缅作战】、【装甲兵发展史】和【陆军装甲兵建军史】等,可以确定在印度驻扎并作战的中国远征军曾尝试将美制榴弹炮,与美国提供的陆地机械化载具相结合,且确实取得了部分成功,可能以这种方式改装出了不到10辆自行火炮并实际参战。按照书中的说法,远征军兵工部门曾把美制M1A1型75毫米口径榴弹炮,安装到了M3半履带车和M3A3轻型坦克的身上。前者是将榴弹炮固定在M3半履带车的敞篷式载员舱,载员舱还可容纳部分炮组人员和弹药,后者则被认为是把M3A3轻型坦克原有的37毫米口径主炮拆下,换成了M1A1榴弹炮。

美制M3轻型坦克

但对于第二种说法,老泰勒本人是存疑的。远征军出国作战期间,美国确实提供过M3系列轻型坦克,该车主要承担装甲侦察任务。以其颇为有限的车体尺寸,尤其是狭小的炮塔内部空间来想,这款坦克的炮塔内恐很难容纳M1A1式榴弹炮,即便能勉强满足后者开火时的后座行程,人员恐也很难在炮塔内完成炮弹装填和抛壳。况且在台湾省的出版物中,以M3半履带车和M1A1榴弹炮结合而来的自行火炮,尚且留下了一张不甚清晰的实物照片,而以M3A3轻型坦克改装而来的自行火炮则没有哪怕一张照片。考虑到一个是M3半履带车,一个是M3系列轻型坦克中的一个亚型,所谓的以「M3A3为底盘改装自行火炮」一说,会不会是因缺乏相关知识而不熟悉装备型号的编辑和出版社的理解有误或勘误呢?这种可能性似乎并不为0。

M1A1榴弹炮

不过不管怎么说,「M3半履带车+M1A1榴弹炮」的组合,基本是目前可查到的「中国第一款自行火炮」,尽管有着浓浓的前线应急装备的色彩,但却是中国人在火炮自行化领域的一次较为成功的尝试,也让国民党陆军炮兵部队编制内,首次出现了名为「装甲炮兵」的兵种。至于说「装甲炮兵」规模的逐步扩大,则是在解放战争时期,也称「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

美国曾向国民党军队援助了不少坦克

在3年的解放战争时期,军事工业实力不强,但好歹有那么点家底的南京方面,对美国提供的坦克类军援物资虽然大为感谢,但国民党陆军一线部队对这些坦克的评价却相对两极化,其中的负面评价倒并非是抱怨美制坦克的性能差,而是主要用途并不太符合战场需求。

解放战争时期的美制坦克

与二战初期因装甲部队损失惨重且国产坦克产能不够,一度陷入反装甲作战能力不足的困境,进而向美国、英国和加拿大要来了大量坦克援助的苏联不同。国民党陆军装甲部队在解放战争时期基本没有像样的反装甲作战需求,坦克在很大程度上扮演着伴随一线步兵并提供实时火力支援的角色。在这种情况下,国民党陆军装甲部队中的坦克并不以穿甲弹和破甲弹为主要弹种,而是以可对人员和软目标造成杀伤的榴弹为主要弹种。

M8自行榴弹炮

在发射榴弹时,M3A3轻型坦克和M5A1这两款轻型坦克的37毫米口径主炮的榴弹威力太小;使用75毫米口径的M4中型坦克的榴弹威力倒是足够,但坦克炮的高初速和直瞄射击等性能其实并无卵用,且过高的初速还会加快身管磨损,降低装备寿命和火炮精度。偏偏在美国以「战争剩余物资」为名向「常凯申委员长」提供的各种坦克装甲车辆中,更适合国民党陆军装甲部队需求的自行榴弹炮并不多,只有以M4中型坦克为底盘改装而来的105毫米口径自行榴弹炮和M8型75毫米口径自行榴弹炮这两款,数量颇为有限。既然如此,国民党陆军装甲部队就只能再度祭出名为DIY的手段了。

日本九四式山炮

在1948年2月出台的【国防部第六厅三十七年度重要业务实施方案】中的【三十七年度研究计划项目优先程序分类统计表(二)】中,出现了名为「七五自走炮之研究及试造」和「一〇五自走炮之研究及试造」这两大项目,且均被列入最高的「第一优先度」,二者被交由兵工署研究发展司实施并推进。看起来在解放战争后期的1948年,尽管国民党陆军仍在整体装备水平方面占优,但依然显示出了不小的「忧患意识」,已经察觉到了自身炮兵装备水平的不足,无法有效应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凌厉攻势。这七五自走炮和一〇五自走炮,基本就可视作是南京方面于军工领域垂死挣扎的一种表现。

日本97式中型坦克

那么,最早出现的七五自走炮是如何诞生的呢?答案很简单,那就是把抗日战争期间缴获而来的日本97式中型坦克拆掉炮塔,换为一个内部容纳有日产九四式75毫米口径山炮而来的产物。国民党军工技术人员还很时髦地为其选用了全封闭式炮塔,在防护性能方面比那一时期还属主流的使用非封闭式炮塔的各国自行火炮强不少,但不知道其是固定式炮塔还是可旋转式炮塔。

但从寥寥无几的介绍资料来看,这款七五自走炮似乎有且仅有1辆,参加了淮海战役并被缴获,南京方面并未启动对该车的量产。老泰勒盲猜,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国民党军队在抗战期间缴获的较为完好的日本97式中型坦克数量有限,凑不出多少可用底盘和备用零部件;二是封闭式炮塔地面载具在成本和技术水平方面都比较高,尤其是可能已经达到甚至是超出了当年的国内钢铁工业的能力上限,故七五自走炮就只试制出了这么孤零零的1辆。

美制M10坦克歼击车

话说,相信已经有熟悉当年的国民党军队装甲部队装备型号的粉丝朋友发现,在老泰勒刚才提到M4中型坦克的75毫米口径榴弹的威力还算够用的时候,并未提及国民党陆军使用过的另一款可搭载相似口径的装甲车辆,即以76.2毫米口径主炮为主武器的美制M10坦克歼击车。事实上,M10坦克歼击车也被国民党陆军投入到了国共内战中,但它们刚到中国时其实都没装炮。原因在于,这些M10并非是美国政府的援助物资,而是南京方面在1948年以低价的方式从美国那里买到的濒临淘汰的二手装备,这些二手M10是以所谓的「农用履带式拖拉机」的名目被运到国内的,美国人还很「实诚」地把主炮和机枪都拆了,只卖了车壳子过来。

美制M10坦克歼击车

而与刚才讲到的以「日本97式中型坦克底盘+日本九四式75毫米口径山炮」组合而来的七五自走炮相似,南京方面也尝试了把九四式75毫米口径山炮装到无武装状态下的M10的身上,但保留了M10的原装炮塔。从老泰勒查到的资料来看,这款使用M10车身的七五自走炮也只搞了1辆出来,但其还是有几分「狗屎运」的,未被解放军击毁或缴获,而是随着「常凯申委员长」和国民党军队一同带到了台湾省。

M7「牧师」自行火炮

至于说真正把M10成批量地改装为自走炮的工作,则是在1950年代初期的台湾省内才开始的,主要为安装日本九一式105毫米口径短身管榴弹炮,数量可能在12~30辆左右。到了上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美国开始向蒋当局提供M7「牧师」自行火炮,这些原本是坦克歼击车底子却半路出家充当自行火炮的M10,逐步被正儿八经的美制自行火炮所取代,一部分直接做退役报废处理,另有少量交由台湾陆军教学单位充当教具。也就是说,1948年提出的所谓「一〇五自走炮之研究及试造」项目,真正得以实施并实现效果的时间是要等到国民党全面败退并「转进」倒台湾之后。

根据地兵工厂生产的手榴弹

基本上到这里,国民党反动派掌权时期自研自行火炮的几个有限的成果,就盘点得差不多了,不仅相关资料难找,照片更是少得可怜,老泰勒倍感「浑身大汉,男上加男」。至于说抗战时期的八路军和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军的自行火炮嘛……咋说呢,那时候咱压根就没有像样的军事工业一说,连炮都很难造出来,就更别提「自行」了。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根据地的能力极限,基本也就是为部队造点枪支、子弹、质量一般的手榴弹、地雷和仿自小鬼子的掷弹筒。看过经典抗日剧【亮剑】原著小说的粉丝朋友们应该都知道,书中提到了根据地兵工厂造出的手榴弹性能不够理想,爆炸后的弹体产生的破片数量不足,甚至有时只会炸成两瓣。

手榴弹投掷科目

很显然,这与弹体材料和火药配比均有一定的关系,但即便如此,在严重缺乏火炮类武器的情况下,这种质量平平的手榴弹加上年轻士兵有力的手臂,依然是八路军在战场上极其宝贵的面杀伤式武器。在那个年代,能既远又准地投掷手榴弹的士兵,绝对是部队中「宝贝」一般的存在。在电视剧版【亮剑】中,也出现了李云龙开展部队练兵比武时设置手榴弹投掷科目的一幕。而时至今日,手榴弹投掷亦是中国军队各训练科目中的重要一环,同时其也是有着「军事奥林匹克」之称的世界军人运动会中的一项比赛科目。

日本九二式步兵炮

于是乎,八路军和之后的解放军就真的无论如何都造不出火炮类武器吗?倒也不是。早在1940年时,抗日根据地就在技术、图纸、原材料和专业人员均十分匮乏的情况下,对缴获而来的日本九二式步兵炮进行了拆解、测绘和研究,并尝试仿制出这款火炮使用的炮弹。而在抗日战争后期,八路军晋冀鲁豫军区第一兵工厂启动了对九二式步兵炮的仿制工作,于解放战争时期的1946年成功生产出来了第一门,成为了我军历史上的首门自造火炮。从1946年到1948年,仿九二式步兵炮一共生产出来了7门并全部投入使用,带有开创性意义的第一门则在新中国成立后保留了下来,如今是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一项宝贵展品。

解放战争时期成功仿制而成的仿九二式步兵炮

什么?你说为啥从1946年到1948年,解放军兵工厂里只造了7门炮?这个,老泰勒只能说是没办法。虽然日本九二式步兵炮已经属于直射类身管火炮中结构和技术较为简单,且用料较少的一款,但对于极度缺乏生产设备和原材料的解放军兵工厂来说,其依然是个难以投入量产的「高精尖产物」。别的不说,就以钢铁冶炼和零部件铣削为例,这些都需要生产者拥有重工业能力和相关设备,通常只有成规模的工业区、尤其是条件较好的城市周边的工业区才有。而直到解放战争后期的1948年,在三大战役开始前,解放军控制下的国内大城市也只有1个,那就是位于东北的哈尔滨。除此之外,大山和荒地里可长不出什么工业区。

九二式步兵炮

在合格原材料不够且设备不足的困难情况下,解放军兵工厂对九二式步兵炮的仿制和生产几乎全部依赖「手搓」,到48年时能「搓」出7门炮已经是个不小的奇迹了,当年军工先辈们的呕心沥血绝对值得我们永久铭记和敬佩。至于国内军工业真正开启对国产现代化火炮、尤其是国产自行火炮的自主研发之路,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事情。

中国在自行火炮方面有过诸多尝试

那么,下一期的泰勒大讲堂,咱就来聊聊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军工业在成功推出70式自行榴弹炮之前的种种尝试和努力吧,相信很多极度冷门的国产自行火炮项目,能让各位粉丝朋友们收获不少有用的知识,咱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