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军事

苏联的山寨工业

2024-03-16军事

曾经的苏式武器是国际军工贸易的抢手货,但真实战斗力如何却一直是个谜。

除了煤气罐之外,历次中东战争都已经证实苏式武器只是一堆烧火棍,但依旧很多人不相信,他们认为放骆驼的糙人吃不了细粮,苏式武器还得要俄罗斯人亲自操作才有战斗力。

可是如今「黑海舰队」只剩下了「黑海」,爱国者导弹都开始让俄罗斯人不爱国,更遑论宝贝疙瘩A50预警机都只能和廉价的S20导弹一换一,这一点让很多人的记忆产生了错乱,宣传品中的苏联明明是一个超级的工业大国,现实为何会如此拉胯?

1961年4月12日,俄罗斯人最爱的歌曲【我们的祖国多么辽阔】响彻了世界,空军上尉加加林成为了太空第一人。

彼时的普通美国人非常恼怒,而且还有一种自掘坟墓的耻辱感。

40年前,正是在美国的帮助下,苏联才从(农业集体化)快速进入了(工业化)

1929年,1123家美国公司与苏联签订了合同,连续五年,苏联都是世界上进口机器设备最多的国家。

在苏联的马格尼托格尔斯克钢铁厂,450名美国工程师日夜加班。甚至了精确到每一个螺丝的图纸,用的还都是美国最新的理念与技术。这使得马钢建成后立即就成为了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钢铁企业。

苏联三大钢铁厂、三大汽车厂的全套设备与技术都来自美国,甚至是在美国组装好,原封不动搬运而来。

仅一五计划就有两万多名美国专家来到苏联,指导了苏联全领域的工业进程。

二五计划结束后,斯大林公开表示感谢美国,他说,「苏联的工业几乎都是在美国的帮助下才得以实现」。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虽然内部斗争依旧如家常便饭,所有的经济生产也几乎止步不前,但有一点除外,那就是工业科技,尤其是国防工业科技。

苏联的领导人亲眼目睹了美国技术在苏联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更深,真的知道是美国先进的工业科技帮助他们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他们明白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

所以苏联发动举国体制,攻坚基础科学,又加大教育投入,发展应用技术。

等到加加林太空之旅时,苏联每年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和工程师已经是美国的两倍之多。

苏联领导人有如此的见识,苏联又取得了如此的成绩,甚至又刺激了美国普通民众。

愤怒的美国记者批评美国政府,说道,没有我们,苏联还只能生产马铃薯,甚至早就变成了德国装甲车下面的一堆废物。

不过,时任美国总统的肯尼迪却自信又暧昧,他召开记者会说,「我们将会为人类带来更长远的利益」。

为什么肯尼迪的态度会如此?

因为苏联领导人的认识已经落后了美国20年。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没结束的时候,科学无尽的前沿,这份报告已经摆上了美国总统的办公桌这份报告的核心就是告诉美国总统,谁掌握了科技,谁就掌握的未来。

这份报告建议美国政府激励科学家探索最前沿的科技,鼓励企业不断将科技成果向应用层面转化,同样是在为了科技 出发点相同,但是落脚点和行动路线都由苏联完全不同。

苏联的做法是算政治账,而不是经济账,所有的科研项目都由国家计划,所需的资金都由财政划拨,所需的物资都由商务委统一调配,从事生产的劳动力都由国家统一培养,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由国家统筹统筹。企业盈利则上缴国家,企业亏损则由财政补贴。

这种体制的优点是有利于集中社会资源,特别是在经济落后的阶段,可以通过集中资源攻克一些技术含量低的基础建设。

但弊病也很明显,除了低效率、僵化和反应迟缓之外,最重要的一点是创新无法计划,科技不能靠人堆,更不取决于领导的拍脑门决策。

而彼时,苏联科学家的研究方向、研究方式、研究经费都由等着上级决策,而且不疏通关根本不可能拿到经费。

所以苏式武器都是追求威力大、速度快。

因为这两点可以设置计划,而灵活机动的需求绝不会出现在计划的字典里。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孤立主义重新成为了美国的国策。

美国百姓认为他们已经为世界和平流了不少血,死了不少人,该到了享受的时候。

所以那份科学无尽前沿的报告仅仅只能在精英界流传。

和珍珠港事件一样,苏联的太空之旅再次唤醒了美国人民。在巨大的民意之下,美国国会终于批准了资助科技研究的法案

与苏联不同,美国的企业和研究机构从事科学研究,既可以成为政府部门的合同外包商,也可以获得专利,并从自由市场中获得商业订单。

1961年5月,肯尼迪面对美国知识界留下了一段名言,「有人问我为什么要登月」?「因为月亮在那里,因为那里有求得知识与和平的希望」

历史就是这么诡异,1961年4月,苏联的太空之旅耗尽了苏联的最后一丝国运,从此之后,苏联的科技工业再也没有建树,剩下的无非是山寨、仿制以及落后市场,几代的逆向工程科学家们也被下放到工厂,当起了那堆老掉牙设备的维修工

而1961年4月却成为了美国科技再次腾飞的起点。几年之后,人类的第一部移动电话开启了商业之旅,紧接着半导体、个人电脑公司等等纷纷成立。

许多人想不通,苏联是第一个把人送上天的科技大国,人员精良,资源富集,储备雄厚,怎么会在科技领域戛然而止了呢?

难道是国运如此吗?

翻看历史,到处都是答案

所谓的国运,不是数学上的概率,也不是风水上的悬虚,更不是冥冥之中的天意,它只是一个民族在关键节点上做出正确选择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