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军事

副军长与政委谁指挥部队,副军长:军事上我负责!政委没再说话了

2024-01-19军事

1949年,50军在副军长叶长庚和政委领导下,南下大西南配合刘邓主力作战。在行军作战上,由于军长不在位,使得副军长与政委因为打与不打产生分歧,究竟该听谁的呢?

从职务上来说,军长、政委是军政主官,政委自然在副军长之上。按照一般人思维,下级听从上级无可厚非。

实际上,很多人不清楚军政主官的具体分工。

军事指挥员顾名思义,就是负责指挥打仗,副军长是协助军长作战。一般情况下,如果军长在位置上,根据战斗激烈情况,副军长要到一线靠前靠前指挥的。简单来说,正、副军长作战是分为前方和后方。就如塔山阻击战,4纵副司令员胡奇才坐镇前线,纵队司令员吴克华在指挥部指挥。

50军是一支起义部队,原来是国民党60军,属于滇军部队。

长春起义后,部队经过整编改编为50军,上级给50军配备骨干力量,其中副军长、政委调过来就是加强军事力量以及政治工作。

因为曾泽生军长不熟悉我军作战情况,身为副军长的叶长庚负责作战工作。因他身体不适,也没有随军作战,叶长庚虽然是副军长,全权代理军长职务。

在南下作战时,50军遇到一股敌人,要不要打,怎么打,需要开会研究,并将情况转达给政委。可在开会时,政委未到,去干别的工作了。叶长庚主持,并把会议结果转达给政委。此时俩人在打与不打直接参加分歧。

叶长庚认为应该打,根据前线的情报,这是一次有利于我军的作战,而且敌人士气涣散,战斗力不高。对方表示自己说了算,不能打。俩人谁也说服不了对方。最终叶长庚说到,我代行军长职务,军事方面我负责。这样政委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很多不知道,在我军历史上,军事指挥上政委有「最后决定权」持续很长时间,自1930年到1942年,长达12年。

当然在此期间,针对军政指挥中出现的分歧,分别在1933年、1938年、1942年修订过。总体来说,在1942年之前,尽管有时变化,本质上依然是政委说了算。

1942年以后,针对政委在军事上的决定权才进行改变,军事上由军事指挥员负责,其他由政委负责,如后勤、政治、生活等。为何有如此大的改变了,那是因为实际战斗中,出现很多不利于指挥员作战的情况。

如抗战时期,部队力量逐步壮大,很多政委有地方干部担任,或者学生出身的干部担任,没有经历过多少次作战,把军事指挥权交给他们,对战斗是否有利可想而知。

作为军事指挥员在军事方面一般情况下经验要多于政委,能不能打,如何打,该怎么打,心中有数。可如果政委说了算,该坚持打,结果撤了,该撤时又硬拼,造成的损失也是显而易见的。经过诸多战斗,也推动了政委最后决定权的转移。

在此后作战中,尤其解放战争时期,军事指挥员打仗自主权更大,更灵活了。

因此当叶长庚说到军事指挥全权负责时,政委也无话可说了。更重要的一点是,这次打不到是开会决定的,也是集体决定的,个人否定集体决定也是不合适的。最后战斗按计划进行,打一个漂亮的胜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