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军事

北方鱼龙——苏俄巡洋舰发展史:金雕展翅:克列斯塔Ⅰ、Ⅱ(8)

2024-07-26军事

1945年,美国从德国得到了不少的V1巡航导弹以及相关技术人员,美国对这种初代巡航导弹非常重视,打算继续改进制成一种潜射巡航导弹,这种巡航导弹初步命名为「潜鸟」,用来对付太平洋上另一个负隅顽抗的国家,计划把导弹装上潜艇后潜航至目标水域,然后浮出水面发射导弹。不过「潜鸟」还没有研制成功,第二次世界大战就结束了,美国海军在1947年实验了「潜鸟」,虽然没有正式列装,但是由此拉开了美国乃至世界上第一代真正意义上的潜射巡航导弹「天狮星」的序幕。受制于当时的技术,无论是巡航导弹还是弹道导弹射程都不够,无法实现从美国本土攻击潜在对手的目的,于是从「潜鸟」计划升级而来的新的研制计划展开,这其中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设计,甚至还有活塞式螺旋桨的设计,不过最终胜利的是SSM-N-8「天狮星」。

潜鸟巡航导弹

潜鸟巡航导弹

1951年,LTV-N-2「潜鸟」导弹在美国海军潜艇「单鳍鳕」号(USS Cusk)进行发射。

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世界上首艘核动力潜艇「鹦鹉螺」号进入美国海军现役,以核动力作为海军舰艇动力系统的时代到来了。美国海军通过建造和服役核动力潜艇,认为核动力能在占用空间小的条件下拥有强大的续航能力。1956年1月,美国海军正式发文,开始核动力航母的初步设计。「企业」号开建之前,海军将领们认为,既然打算在航母上使用核动力,那么也应该为航母的伴随护航舰艇搭载核动力,打造拥有强大续航能力的航母编队。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海军开始了新型核动力水面舰艇的设计工作。1957年,美国国会正式通过了核动力导弹巡洋舰的建造计划。

企业号航母

天狮星I巡航导弹

天狮星I巡航导弹

长滩号原先计划作为RGM-6天狮星I巡航导弹(SSM-N-8)的发射载台,但是天狮星导弹取消,又逢苏联全力发展从水面、空中、水下发射的各种大型长程反舰导弹以对付美国航空母舰,长滩号便改装备区域防空导弹,作为企业号核动力航空母舰的护航舰。1959年开始,美国海军经国会批准,海军与伯利恒钢铁公司签订合同,按照莱希级原型换装D2G型核反应堆建造一艘核动力驱逐领舰以验证水面舰只采用核动力的可行性,并被命名为「班布里奇」号。

长滩号巡洋舰

莱希级巡洋舰

班布里奇号巡洋舰

随着美国「长滩」级核动力巡洋舰、「班布里奇」级核动力驱逐舰等一系列核动力远洋战舰的陆续服役,苏联海军越来越感觉到,仅凭4000多吨重的58型巡洋舰必然无法满足苏联国防部的竞争心理需求。此外,美国海军并不是只有宏伟雄壮的水面航母特混舰队,水下鬼魅的战斗力也是毫不逊色。为此,苏联新一级水面战舰可以适当放松对反舰能力的要求,而反潜能力的门槛则被大大提高。

58型巡洋舰

克列斯塔I级巡洋舰:

1954年1月21日,鹦鹉螺号由时任总统德怀特·艾森豪威尔的夫人玛米·艾森豪威尔掷瓶洗礼,人类第一艘核潜艇在上万名观众的欢呼声中下水驶入泰晤士河(Thames River)。1953年9月15日美国第二艘核潜艇「海狼」号也在通用动力公司电船分公司开工建造。两艘核潜艇带有浓厚的试验性质,主要是解决反应堆上艇的关键技术问题,而艇体线型则是第二位的,从实际作战使用角度来看,它们只能算是美国海军名义上的第一批核潜艇。在这两艘核潜艇尚未服役时,美国海军舰船局便建议在1955和1956财政年度再建造4艘排水量较小且造价较低的新型攻击核潜艇并获得批准,这就是鳐鱼级攻击核潜艇。

鹦鹉螺号核潜艇

海狼号核潜艇

鳐鱼级攻击核潜艇

很快,世界上第一种采用水滴形壳体的核潜艇,美国第二代攻击核潜艇鲣鱼级攻击核潜艇首艇于1956年5月29日开工建造,1958年5月26日下水,1959年4月15日服役。1958年1月,由于美国海军打算尽快建造装备北极星潜射弹道导弹的核潜艇,把正在船台上建造的鲣鱼级2号艇「蝎子」号改成了弹道导弹核潜艇,艇名改为「乔治·华盛顿」号。美国的第一艘战略导弹核潜艇服役。一下子改变了世界格局。它带着16枚「北极星」A1弹道导弹,速度快、隐蔽性强,在水下长时间潜伏,生存能力极佳,是各种核威慑中最厉害的存在。美国开始派遣战略核潜艇在地中海、挪威海域战备巡逻。潜射导弹可以打击苏联西南部区域,对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鲣鱼级攻击核潜艇

「乔治·华盛顿」号核潜艇

另一方面,冷战早期苏联水面舰艇一直处于防守地位。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中,美国强大的航母编队封锁海域,拦截苏联货船。苏军到达加勒比海的只有4艘狐步级潜艇,还被逼出水面3艘。这奇耻大辱,红海军也只能含着眼泪忍下去。面对美国庞大的航母编队,以及快速发展的核潜艇舰队,苏联的防空、,反潜面临严峻挑战。肯达级巡洋舰舰小、且只有4艘,力不从心。于是第二个十年造舰规划中重点提升反潜力量。大大小小的警戒舰、驱逐舰到巡洋舰都以反潜为首要目标,兼顾防空和反舰,形成了大型反潜舰的新分类。

肯达级巡洋舰

作为订货方,苏联海军深知58型导弹巡洋舰因平台尺寸限制所造成的适航性差和武器系统布置拥挤的问题,因此在58型首制舰「威严」号尚在位于列宁格勒的第190造船厂全速建造时,海军造船总局委托58型的设计单位第53中央设计局(LK6-53,1966年更名为「北方」设计局)在其基础之上开发一款防空-反潜用途的新型水面战斗舰。1961年12月30日,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颁布第1180-510号正式文件,赋予了这一型舰1134型的工程编号,设计代号为「金雕」。阿尼基耶夫被任命为总设计师,巴比奇、纳图斯和鲁布佐夫三人被任命为副总设计师。海军首席监督师为马约罗夫海军中校,后来换为萨夫罗诺夫海军中校。

1134型大型反潜舰

根据海军批准的战术技术任务书,1134型大型反潜舰的主要作战使命包括:保障己方潜艇兵力在海上战斗行动中的安全;防御敌方的空中、水上和水下兵力的攻击;为在远海区作战的己方舰艇编队提供反潜保障;确保己方海上交通线通畅。从上述作战使命可以明显看出,1134型大型反潜舰是以防空和反潜作为主要任务的。

1134型大型反潜舰

1134型巡洋舰与58型一样为长艏楼船型,艏楼一直延延长到舰艉直升机机库处。其船体被15道水密舱壁分为16个隔舱,设计生命力指标要求三个相邻舱室进水时不沉。舰身细长,首部呈深V型,尾部呈圆形,首甲板末端明显上翘且有外飘,显示设计者在防止甲板上浪、保护武器装备和提高适航性方面所做的努力,从舰体舯部到直升机甲板两侧有明显的折角线。上层建筑几乎全部布置在首楼,整体上低矮的上层建筑被一高耸的钝顶金字塔式主桅和双通道向舰舷两侧排烟的烟囱分隔成前后两个部分,舰桥前的02甲板占据舰首大部分面积,且两边接舷,形成的平台专门用于安放舰空导弹系统。

1134型大型反潜舰

1134型巡洋舰舰长155.5米,型宽17米,吃水达6米,标准排水量5335~5375吨,满载排水量7125~7160吨。由于可以采用了较高排水量大尺度、宽舰体的新设计,在动力设备体积未减小的情况下,内部空间仍然较「肯达」级大了30%左右。这30%的空间不仅能够解决以前人员住宿难的问题,让舰上人员更舒适地生活在这座海上小城中,还能让燃料储备提高到1690吨,在18节巡航速度下航程达到5000~5747海里。

1134型大型反潜舰的主动力装置和布局基本沿袭自58型导弹巡洋舰,主要区别是换用了经过改进的 KBH-98/64型自然循环立式水管高压差锅炉,并将两个机炉舱的烟道汇集到一个塔桅中进行排烟,从而减小了上层建筑的侧影面积。由四台KVN-98/64型蒸汽轮机加两台TV-12型汽轮机组成,总功率90000马力(66150千瓦),另外还有四台总功率2000千瓦的ASDG-500/1型柴油发电机和两台总功率1500千瓦的TD-750型涡轮发电机。采用双轴推进方式,最高航速34.3节。

TV-12型汽轮机

作为一款专门为提高反潜能力而设计的水面舰艇,该级舰装备了为数众多、威力巨大的反潜武器,以及先进的水下目标搜索设备。海军设计局在克列斯塔I级舰艏下方上装备了一部「武仙座」中频被动声呐,并装备MG-312「大力神」声呐和MG-311「维切格达河」声呐。该级舰装备了苏联海军最新的电子战系统,包括一套功率极其强大的机载雷达电子干扰器,5 部「钟」系列电子对抗仪,2座双联装干扰火箭发射器以及8部「侧球」电子对抗仪。

主桅两侧各有4个突出的球形天线罩,这就是MRP-150古尔祖夫A」型和MRP-152古尔祖夫B」型「侧球」电子对抗仪

舰桥顶部有一部制导「波浪」导弹的「果皮群」雷达,另一部安放在两门AK-725之间的平台上;主桅顶有一部「头网C」MP-310「安加拉河-A」三坐标对空对海雷达;烟囱顶有一部MR-500「三角帆」,这是一种工作在D/E频段的大型远程对空搜索雷达,最初于1959年服役,采用椭圆形状抛物面反射体结构,由架在桁梁上的悬挂式喇叭馈源照射,天线背后有两块平衡翼片,它对中空飞机的作用距离为185千米,对高空飞机的作用距离为370千米。

「果皮群」雷达

「头网C」下面的小型前支平台上有一部MR-212/201「伏尔加河」导航雷达,这种雷达除导航外还用于监视近海情况,外形是钝角形椭圆抛物面反射体,作用距离46.5千米,从1985年增加1 部「顿河K」导航雷达;「伏尔加河」再下是制导「萼片」的巨大「双杓」;主桅侧面各四个大型的圆形外凸式球形装置是MR-403「边球」主动雷达干扰系统,其主要任务是干扰敌方的机载搜索雷达,保护载舰不受敌方飞机的攻击;四个「边球」中间的主桅侧面平台上各布置有一部「柱网」对海雷达;主桅中部前置平台上上大下小的两个底部相挨的长筒形物什是MRP-15-16「湾」电子干扰装置,「双杓」雷达平台后部的主桅两侧是MRP-11-12电子干扰装置;主桅顶部「头网C」雷达后面高细的小桅上,从上到下分别是「高杆」敌我识别器1 部、「郁金香」、「石墨」、R-613通信天线等。

主桅上的头网-C

1134型巡洋舰本来是大型反潜舰,在20世纪60年代初规划中的URPK-3反潜导弹系统(SS-N-14「石英」反潜导弹),以及卡-25nA反潜直升机尚未真正完成研制。配套的反潜导弹迟迟未能成功,因此只能搭载和肯达级一样的P-35「进步」反舰导弹系统。有2座双联装KT-72型发射筒,取消了再装填装置,共4枚4K44导弹,比肯达级(16枚)的反舰能力下降不少。KT-72型发射装置要比58型导弹巡洋舰上所使用的CM-70型四联装发射装置重量更轻,但不具有水平转向和再装填能力。其在航行状态下的仰角为0°,在准备发射前会抬升至25°的固定仰角。与58型导弹巡洋舰不同的是,所有1134型大型反潜舰在服役之初就装备了可从图-95、卡-25等空中平台接收外部目标指示信息的「成功-Y」型海上目标指示雷达系统。但身为「反潜舰」1134型居然没有反潜导弹。

1134型巡洋舰填装P-35「进步」反舰导弹

1134型巡洋舰武器

1134型舰相比58型导弹巡洋舰在武器配置上另一个被削弱的就是舰炮武器,该型舰用2座57毫米口径的AK-725型双联装57MM炮塔代替了58型上的2座AK-726型双联装76毫米炮塔。AK-725全炮重12吨,身管长为80倍口径,单管射速每分钟120发,射程12千米,射高5000米,初速度每秒1000米,最大俯仰角85°,弹丸重2.7千克。虽然从口径以及火力上来说,57mmAK-725型并不适合克列斯塔级巡洋舰,但是从技术角度上来讲,AK-725型速射炮却是苏联海军第一种口径超过50mm的自动火炮。

1134型巡洋舰

AK-725型双联装炮

AK-725型双联装炮

克列斯塔I级被赋予的主要任务是防空与反潜。因而该型战舰重点强化了防空与反潜能力。其配备了两套SA-N-1舰空导弹而非「肯达级」的一套。另外还改进了舰上的贮弹库,使得全舰共携带64枚舰空导弹,之前的「肯达级」仅仅备有16枚。海军最开始中意的并非SA-N-1,而是SA-N-3。只不过该型导弹研发严重滞后,因而「克列斯塔I级」上使用的仍是「肯达级」的SA-N-1舰空导弹。事实上,SA-N-3导弹一直到1969年才开始服役,这一年「克列斯塔I」级的末舰都已建成了。

SA-N-1舰空导弹

SA-N-1舰空导弹

至于其他反潜装备,「克列斯塔I」除「肯达」级上的两组RBU-6000型反潜深弹系统外,还装备了两组 RBU-1000型反潜深弹系统。此外,增加了鱼雷发射管数量(克列斯塔I为2X5联装,肯达级为2X3联装),可以混合布置SET-65型反潜鱼雷和53-65型反舰鱼雷。还配备有一架卡-25型反潜直升机。增加了舰尾机库,比以往只有起降平台的舰艇好很多。从武器装备方面看,增加的防空导弹并减少反舰导弹,并且新增的RBU-1000型反潜火箭发射器,并将鱼雷发射管增加到5联装并拥有了发射反潜鱼雷的能力,也加强了部分反潜能力,使得1134型所有能力更加均衡。

没有机库的后甲板

RBU-6000型反潜深弹

RBU-1000型反潜火箭发射器

国家验收试验成功证明了1134型大型反潜舰的战术技术指标和作战能力达到了设计要求,舰上新研制的20项武器设备、无线电技术设备和机械装置的首制样机通过试验证实列装,其中包括「二项式」型火控系统、KT-35-1134型双联装发射装置、ZIF-102型防空导弹双联装发射架、火箭深弹发射装置的升降机构以及ASDG-500/1型柴油发电机等等。主要不足之处包括直升机甲板设计得过低、2座AK-725型火炮装置和前甲板的防空导弹系统射界不满足要求等,水声站的性能也不尽理想,此外还缺装了第2部「伏尔加河」型导航雷达。1134型的武器系统与初始目标的错位,使其在苏军海军舰艇分类中几经更改。最初定义为大型导弹舰,体现反舰。1967年改制时又回归到大型反潜舰,强调反潜。1977年最终定型为导弹巡洋舰,成为肯达级的继承和发展者。

德洛兹德海军中将号

佐祖利亚海军上将号验收

1961年12月,1134工程正式开始,首舰佐祖利亚海军上将号于1965年10月17日在列宁格勒日丹诺夫造船厂下水,1967年10月8日加入红旗北方舰队服役。另外三艘同级舰,德罗兹德海军中将号、符拉迪沃斯托克号以及塞瓦斯托波尔号也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服役。

佐祖利亚海军上将号

佐祖利亚海军上将号自1968年1月18日被编入北方舰队第120导弹舰旅后,先后参加1968年北方68和北冰洋演习、1969年「科拉海岸」演习和「黎明2号」演习、1970年海洋70大演习、1984年大西洋84演习,结果由于勤务紧张再加上远洋使用和保养经验不足,到了1971年11月该舰就开始了长达2年零7个月的中修。1986年转隶黑海舰队,并于1993年退役。

佐祖利亚海军上将号退役前

符拉迪沃斯托克号1969年服役于红旗北方舰队,短短1年后转隶太平洋舰队, 被编入太平洋舰队175导弹舰旅,在从列林格勒的船厂驶往太平洋的漫长过程中,该舰与一艘61型大型反潜舰和一艘1171型坦克登陆舰编队沿途访问各国,彰显了新锐海洋大国的风范,1991年退役。

1970年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号

1972-1974年间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号

1991年中修中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号

德洛兹德海军中将号于1969年5月5日调入了老大的相同的单位——北方舰队第120导弹舰旅,由于在大西洋和地中海实施频繁的演习、勤务和访问活动,到了1973年同样开始了长达两年的中期维修。1979年转隶红旗北方舰队,并于1989年退役。

德洛兹德海军中将号

德洛兹德海军中将号

德洛兹德海军中将号

1986年德洛兹德将军号与基辅号航母组成编队

塞瓦斯托波尔号也在1969年进入了120导弹舰旅,同样因劳累过度于1975年12月开始中修,且维修时间长达4年,修完之后直接调入太平洋舰队的第175导弹舰旅,到了80年代后期又被调到了勘察加区舰队173旅结果不幸撞上了冰山,至1989年退役时一直保持维修状态。

塞瓦斯托波尔号

1986年海军节上的塞瓦斯托波尔号

作为苏联红海军装备的第二代大型导弹战舰,1134型相比于初代的58型,虽然在反舰火力上有所削弱,但4枚核装药的重型反舰导弹在60-70年代依旧拥有强大威慑力。而在防空方面,前者的火力比后者陡然提升了一倍,再配合新的综合电子战系统,使得1134型在面对美帝航母打击群的舰载机突袭有了更多的底气。值得一提的是1134型巡洋舰把反舰导弹发射装置移到舰体两侧,这也是以后的苏联舰艇设计的标准布局。再就是该型舰第一次装备了可供卡-25直升机起降的甲板和机库,为反舰导弹提供中继制导任务,从而使1134型巡洋舰可以独立执行远洋作战任务,不再需要岸基飞机提供支援。

塞瓦斯托波尔号

舰长:156.2米

舰宽:16.8米

吃水:6.3米

排水量:标准排水量5375吨,满载排水量7160吨

输出功率:四台KVN-98/64型蒸汽轮机加两台TV-12型汽轮机组成,总功率90000马力(66150千瓦),另外还有四台总功率2000千瓦的ASDG-500/1型柴油发电机和两台总功率1500千瓦的TD-750型涡轮发电机。采用双轴推进方式

航速:34.3节;

自持力:15天

续航:5000海里/18节,2400海里/33节

武备:2座57毫米AK-725型多用途双联炮,2座双联装P-35反舰导弹,2座双联SA-N-1 防空导弹发射架,两座RBU-6000型「龙卷风-2」火箭深弹发射装置,两套RBU-1000「龙卷风-3」六联装火箭深弹发射架,两座PTA-53-1134型五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4座AK-630型30毫米近防炮。

辅助装置:装备MG-312「大力神」声呐和MG-311「维切格达河」声呐。一套功率极其强大的机载雷达电子干扰器,5 部「钟」系列电子对抗仪,2座双联装干扰火箭发射器以及8部「侧球」电子对抗仪。一部制导「波浪」导弹的「果皮群」雷达,一部MR-500「三角帆」,这是一种工作在D/E频段的大型远程对空搜索雷达。一部MR-212/201「伏尔加河」导航雷达。两部控制AK-725火炮的MR-103「皮手笼」火控雷达。

舰员:全舰编制312人

舰载机:1架Ka-25PL或Ka-25RTS反潜直升机。

服役:4艘: 佐祖利亚海军上将号、符拉迪沃斯托克号、 德洛兹德海军中将号、 塞瓦斯托波尔号

1134型巡洋舰

1134型巡洋舰

1134型巡洋舰

克列斯塔Ⅱ级巡洋舰: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最新的AN/BQQ-2型综合声呐和「沙布洛克」远程反潜火箭研制成功。为了给这种新型球形声呐留出更多的空间,从长尾鲨级开始美国核潜艇把艇艏的鱼雷发射管全都后移至潜艇的舯部,正式将潜艇的艏端空间全部让给声呐。1956年被美国海军上将阿利·艾伯特·伯克提出新型核潜艇计划,称为「诺布斯卡计划」,旨在发展出优秀的潜艇静音、潜深以及侦测装备等技术,使用于新一代的美国核潜艇上。1957年10月,长尾鲨级攻击核潜艇的初始设计指标基本明确,1961年8月3日,长尾鲨号服役。

「沙布洛克」远程反潜火箭

长尾鲨号攻击核潜艇

在长尾鲨级核潜艇建造期间,美国海军作战部经充分论证,认为美国需要64艘攻击核潜艇作为未来的水下反潜兵力,因此需要尽快建造更多的攻击型核潜艇。但当时正在建造的长尾鲨级并没有令美海军十分满意。因此1961年12月,对长尾鲨级进行了了修改设计,1963年8月10日,鲟鱼级首艇「鲟鱼」号在美国电船分公司开工建造。历时12年共建造了37艘,其建造数量不仅在美国历史上,在世界各国也没有先例。

鲟鱼级核潜艇

在1957年开始也着手研制第二代伊桑·艾伦级战略核潜艇,这种核潜艇于1961年开始服役。整个1960年代是美苏全方位争霸全球的第二个十年,由于这期间苏联的科技实力得到了很大的加强,力求在军事方面,特别是核武器方面要与美国保持平衡,苏联在这个事情上也大力的发展战略核潜艇,力求缩小美国在这个方面的优势。在拥有乔治·华盛顿级战略核潜艇和伊桑·艾伦级战略核潜艇之后,美国的信心大增,开始了大规模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发展计划,从1960年开始,美国启动第三代弹道导弹核潜艇的研发工作,即拉法耶特级战略核潜艇开发计划。至1967年,第31号艇「威尔·罗杰斯」号(SSBN659)投入使用,仅用数年时间,美国就完成了31艘战略核潜艇的生产工作。

伊桑·艾伦级战略核潜艇

拉法耶特级战略核潜艇

同时期美国的B-52战略轰炸机、洲际弹道导弹已经能够毫不费力的深入苏联本土进行核打击。在这种情况之下,美国海军将庞大的航母混编舰队改为二线突击力量,而以水下核打击力量为先锋。这让一贯以反航母为建设核心的苏联海军水面舰队无所适从。苏联水面舰队似乎在突如其来的潜艇压力面前变得「多余」。心急如焚而又气急败坏的各大水面舰艇设计局和造船厂一时拿不出一款全新的反潜主力舰,因此,几乎所有的科研部门都把目光投到了最新的水面武器平台——1134型巡洋舰。

SS-N-14「石英」反潜/反舰导弹

1964年8月苏联部长会议下达了开始1134A计划的命令。国家造船委员会和海军造船局,将任务派给了第53中央设计局,得益于配套的所有新型电子设备、武器系统均准备完毕。待1968年,等待已久的URPK-3「暴风雪」(SS-N-14「石英」)反潜/反舰导弹系统终于成功,1134A成为了苏联红海军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大型反潜舰。北约代号克列斯塔II级巡洋舰。

克列斯塔II级巡洋舰

1134A型首舰喀朗施塔德号于1966年11月30日开工,1968年2月10日下水,1969年12月29日完工。在之后的8年间,列宁格勒第190造船厂(日丹诺夫造船厂)以极快的速度完成了另外9艘同型舰的建造工作,该级舰也因此成为苏联历史上建造数量最多的一款大型反潜舰(或者导弹巡洋舰)。

喀朗施塔德号巡洋舰

1134A与1134基本型整体构型相似,动力系统一脉相承,仍旧是以4座KVN-98/64型蒸汽锅炉供气,驱动2台ТВ-12型蒸汽轮机,再以蒸汽机驱动双轴双桨传动推进系工作。另外还有四台总功率2000千瓦ASDG-500型柴油发电机和两台总功率1500千瓦的TD-750型涡轮发电机。采用双轴推进方式。1134A型整体构型和吨位与1134型相当,具有相同复杂上层结构与当时相当流行的烟囱与主桅合一的烟道桅设计,全长由155.5米增为158.5米,标准排水量5600吨,满载排水量7535吨。但因为主要武器的差异,1134级主要担负反舰,1134A级则侧重反潜。

克列斯塔II级巡洋舰

克列斯塔II级巡洋舰

克列斯塔II级巡洋舰

在反潜武器方面,原本1134基本型就应装备的URPK-3暴风雪反潜导弹系统(北约代号SS-N-14)终于在1134A上得以显露真容。2座URPK-3 「Метель/暴雪」四联装反潜导弹发射装置,发射架型号为КТ-М-1134А (КТ-100),发射85R(85Р)型反潜导弹,射程55 km,每座配弹4枚,战斗部为AT-2UM(АТ-2УМ)型反潜鱼雷(又名E53-72)。也有种说法战斗部为AT-1型,又名EA-45-70A。在火控雷达的指引下可以在飞行中不断被修正航向,到达预定区域后,弹头在定高度被火箭动力体抛出,利用降落伞「投水」。

85R(85Р)型反潜导弹

КТ-М-1134А (КТ-100)

КТ-М-1134А (КТ-100)

85P型飞航式反潜导弹由2个部分组成,上部是带有固体火箭发动机、可折叠稳定翼面、弹载飞行控制设备和燃料的运载器,下部则是载有一枚AT-22V型主动声自导反潜鱼雷的战斗部,两者的结合处左右各有一个固体火箭助推器。由于导弹的升力来源于弹翼的气动面,飞行效率高于苏联第一代弹道式反潜导弹系统(如1123型反潜巡洋舰上装备的勺82P型舰载反潜导弹和核潜艇上装备的81P型潜射反潜导弹),使得其最大射程达到了55千米,这一数据远超过当时世界各国的其他反潜导弹。其战斗部中配备的一颗5000吨当量的核弹头,可以消灭最大深度400米的潜艇,杀伤半径高达3000米,后期升级型号可达5000米。

85PY型导弹

根据1976年5月4日下达的苏联部长会议第302-116号决议要求,「彩虹」机械设计局又以URPK-3「雪暴」型反潜导弹系统为基础,研制一型射程更远、更先进的新型反潜导弹系统,代号为「喇叭口-B」(Pac Tpy6-Б)。在80年代以后,有4艘1134A型大型反潜舰(「伊萨科夫海军上将」号、「伊萨钦科夫海军上将」号、「马卡罗夫海军上将」号和「奥克佳布里斯基海军上将」号,「铁木辛哥元帅」号在改装期间因缺乏经费而中止改装)在中修和现代化改装期间换装了更先进的YPK-5「喇叭口-6」型(Pacrpy6-6)通用导弹系统。

1134A型大型反潜舰

85PY型导弹

「喇叭口-B"系统所用的导弹为反潜反舰两用的85PY型,发射装置换成KT-100Y1型,无线电指令站也升级为「雷-P」型。当系统选定目标后,从准备到完成发射所需的时间仅为15秒。85PY型通用导弹的射程提升到了90千米,其所载的反潜鱼雷改为了400毫米的AT-3型双平面主动声自导通用小型深水鱼雷(YMFT)。AT-3型鱼雷的重量减少到了690千克(战斗部重60千克),使用银镁蓄电池和海水作为动力介质。85PY导弹在攻击潜艇目标时的攻击流程与85P导弹基本相同,最高航速41节,航深增大到500米,自导头的作用距离也增加到了1.5千米。

1134A型大型反潜舰

KT-100Y1型

85PY型导弹发射

2具ПТА-53-1134 五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发射53-65型,53-65К型, СЭТ-53或者СЭТ-65型鱼雷。2座RBU-6000(РБУ-6000)「Смерч-2/龙卷风-2」反潜火箭深弹发射装置,配备144枚RGB-60(РГБ-60)213mm深弹。2座RBU-1000(РБУ-1000))「Смерч-3/龙卷风-3」反潜火箭深弹发射装置,配备60枚RGB-10(РГБ-10)305mm深弹。作为反潜力量的补充。10艘舰上均装备2座АК-725型57mm双联装舰炮。后6艘装备4座АК-630M型30mm近防炮。该型舰第一次装备了可供卡-25直升机起降的甲板和机库, 为反舰导弹提供中继制导任务,从而使1134型巡洋舰可以独立执行远洋作战任务,不再需要岸基飞机提供支援。

АК-725型57mm双联装舰炮

尾部的甲板与机库

卡-25直升机

АК-630M型30mm近防炮

АК-630M型30mm近防炮

五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

在防空武器方面,1134A型也配备了全新的装备——M-11风暴防空导弹系统(北约代号SA-N-3)。M-11发射装置为Б-187A型,导弹在弹仓内存放于一层储备架内,分6枚弹鼓存放,每套系统备弹为24枚,数量上略少于1134基本型上M-1系统的32枚,发射间隔为50秒。加强了双联发射架的稳定性,新发射架可以从左右各两个装填口装填导弹,最大限度省去了经常来回旋转发射架带来的麻烦和射击延迟。

M-11风暴防空导弹系统

M-11风暴防空导弹系统

M-11风暴防空导弹系统

M-11型防空导弹系统,其导弹型号主要为B-611(4K60)型,弹头尖细,弹体为极其粗壮的圆柱体外形,四个巨大主弹翼一直延伸到弹体中后部;弹径0.6米,长度6.1米,弹体结构重540千克,发射重量1800千克。其战斗部重量达到120千克,采用无线电近炸引信,杀伤半径达到40米。导弹使用单级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最大速度1200米/秒,均速为700~800米/秒,对典型中空大型非机动目标动力射程35千米,射高15000米。

M-11型防空导弹系统

B-611导弹

B-611(4K60)型导弹发射

1134A型大型反潜舰上装备有主桅1部MR-600(МР-600)「Восход/日出」型三坐标对空搜索雷达(北约绰号「Top sail/顶帆」),D波段; MBY-202「根-1134A"型(KopeHb-1134A)作战情报指挥系统(БИYC)。1部MR-310(МР-310)型「Ангара-А/安加拉河A」型三坐标对空/对海搜索雷达(北约绰号「Head net-C/头网C」);2部「Дон-2/顿河-2」型导航雷达,I波段或者2部MR-201/MR-212「Волга/伏尔加河」型导航雷达(北约绰号「Palm Frond/棕榈叶」),I波段;

日出」型三坐标对空搜索雷达

2部(Гром/雷鸣)型(北约绰号Head Lights-A/B/头灯A型/B型)或4Р-60 (Гром-М/雷鸣-M)型(北约绰号Head Lights-C/头灯C型)火控雷达,E/G/H波段;2部MR-103(МР-103)「Барс/雪豹」型火控雷达(北约绰号「Muff Cob/皮手笼」),G/H波段,用于АК-725型舰炮;后6艘装备2部MR-123(МР-123)「Вымпел/三角旗」型火控雷达(北约绰号「Bass Tilt/低音帐篷),H/I波段,用于АК-630M型近防炮。

雷鸣头灯-C雷达

经过现代化改装的奥克佳布里斯基上将号,注意加装的2部MP-123三角旗火控雷达

雷-M跟踪雷达

首舰装备1座MG-332(МГ-332)「Титан-2/大力士-2」型舰壳声纳。后9舰装备MG-332T(МГ-332Т)「Титан-2Т/大力士-2T」型,(北约绰号「Bull Nose/公牛鼻);1座MG-26(МГ-26)「Хост」水声通信系统。主桅两侧各有2座MRP-150(МРП-150)「Гурзуф/古尔祖夫」型和2座MRP-152(МРП-152)「Гурзуф-1/古尔祖夫- 1」型机械扫描式大功率干扰机(北约绰号「Edge Ball/边球」)。

古尔祖夫电子战装置

1134A型巡洋舰舰全部由列宁格勒日丹诺夫造船厂建造,期间大量使用了自动化焊接及模块化制造工艺。总计10艘,分别是喀朗施塔德号、伊萨科夫海军上将号、纳西莫夫海军上将号、马卡洛夫海军上将号、伏罗希洛夫元帅号、奥克加勃尔斯基海军上将号、伊萨琴科夫海军上将号、季莫申科号、瓦西里·恰巴耶夫号、尤马舍夫海军上将号。各舰在建成后都经过了系泊试验、工厂试航和国家验收试验,其中国家试验项目包括:射击6~8发防空导弹,AK-725型火炮开火10次,反潜武器射击5~6次等。该级舰10艘舰上武器装备基本相同,但也略有差别。将以往的反舰武器几乎大部取消,同时,反潜火力、电子系统被一再加强,一些老式武器装备也得到更换,大有和美国巡洋舰一争高下的态势。

喀朗施塔德号

伊萨科夫海军上将号

马卡洛夫海军上将号

伏罗希洛夫元帅号

尤马舍夫海军上将号

瓦西里·恰巴耶夫号

随着苏联海军在远洋活动的时间和战斗勤务的频度增加,考虑在海上由保障船接受行进间补给的重要性越来越大。因此,1134A型大型反潜舰上装有4个粗150~180毫米的受油装置,2个直径为50~100毫米的锅炉水接收装置以及1个50毫米直径的PC-51型饮用水接收装置。舰上还设有4条吊运干货或液货物资的索道,其中1号索道用于接收干货,吊运能力为30吨/小时;2、3、4号索道用于接收液货,液货的补给速度为100吨/小时。

1975年的1134A型大型反潜舰

1985年的1134A型大型反潜舰

另外,舰上还装有3部由Л3C-10-2型电动绞车驱动的货物起重臂和起重能力为250千克的起吊杆。而「马卡罗夫海军上将」号在1973年加装了一套与1833型综合补给舰的「弦」系列补给输送门架相配套的新型接收装置,可在12~18节航速和5级海况下从该舰获得弹药、食品物资、技术设备、油料以及淡水补给。此外,各舰均装备有YPT-860或YPT-860M型消磁装置(380伏、64千瓦、128安)。

1134A型大型反潜舰

1134A型大型反潜舰

1970年3月9日,「喀琅施塔得」号大型反潜舰正式服役,被编入北方舰队下辖的导弹舰第120支队。同年7月1日至20日,该舰从波罗的海出发前往黑海。1971年5月15日,「喀琅施塔得」号从塞瓦斯托波尔出航,在地中海展开了首次战斗勤务。7月22日,该舰驶抵北方舰队主基地北莫尔斯克。同年9月17日至10月13日,该舰在北约举行「铁骑士」联合演习期间对西方国家的海军舰艇进行了侦察和监视视任务。

「喀琅施塔得」号

「喀琅施塔得」号

1972年2月28日至4月2日,「喀琅施塔得」号与1123型反潜巡洋舰「列宁格勒」号(基辅级航母)、68-bis型轻巡洋舰「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号、1134型大型反潜舰「德罗兹德海军中将」号、310型潜艇浮动基地「穆罕默德·加吉耶夫」号、532型救生船C6-38号以及532型潜艇救捞船「喀尔巴阡山」号一同赶赴北大西洋,并在飞行大队长谢姆金的指挥下用舰载直升机对在谨亥海域发生事故的658型弹道导弹核潜艇K-19号上的艇员实施营救。同年12月13日,该舰根据苏联最最高苏维埃第845号命令被授予了荣誉纪念章。

「喀琅施塔得」号

「喀琅施塔得」号

伏罗希洛夫元帅号1970年3月20日在列宁格勒日丹诺夫造船厂开工(生产编号725),1970年10月8日下水。1972年10月3日从退役的26型「基洛夫」级重巡洋舰(КР)伏罗希洛夫元帅号那里继承过舰名和军旗。1973年9月15日服役,1973年10月26日被列入太平洋舰队序列,在完成国家测试后于1973年年底从波罗的海启程前往太平洋舰队主基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中途在1974年3月2日至8日与油轮可怕号访问了非洲西海岸的赤道几内亚首都马拉博港,之后绕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于1974年4月3日至17日到访岛国毛里求斯首都路易港和非洲东海岸国家索马里的柏培拉港,最终抵达海参崴。

伏罗希洛夫元帅号

伏罗希洛夫元帅号

1980年2月20日对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进行正式访问,3月14日该船返回太平洋舰队主基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并被评为1980年度最佳舰船。1980年11月至1986年3月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军修船厂进行了中修。1986年和1989年获得海军反潜演习奖励。1991年1月24日因为对伏罗希洛夫元帅政治看法问题改变而更名为哈巴罗夫斯克号。1992年7月3日因为机件磨损和缺乏维修资金而被列入储备舰,1992年10月29日解除武装,从俄罗斯海军退役,根据SARS裁军协议应执行拆除并销售。

伏罗希洛夫元帅号

伊萨科夫海军上将号1968年1月15日在列宁格勒的日丹诺夫造船厂开工同年11月22日下水。1970年8月16日升挂苏联海军旗,同年12月28日签署验收合格证书交付海军,次年1月1 6日正式服役。1971年8月11日至9月21日,「伊萨科夫海军上将号在巴伦支海和挪威海对美国航母编队展开了跟踪和侦察。同年12月31日,该舰首次前往地中海执行战斗勤务,并于次年2月12日至17日对阿尔及利亚港口阿纳巴进行了事务性顺访。

伊萨科夫海军上将号70年代状态

伊萨科夫海军上将号与杜布纳河油船编队

1975年4月,「伊萨科夫海军上将"号大型反潜舰参加了「海洋-75」演习。同年6月1日至12月1日与1134型大型反潜舰「佐祖利亚海军上将」号编成舰艇突击群,在大西洋中部和地中海展开了战斗勤务。1977年6月至1980年4月,「伊萨科夫海军上将」号在第35修船厂接受中修,同时对防空导弹库进行了改进。

「伊萨科夫海军上将"号

1981年5月27日,「伊萨科夫海军上将」号大型反潜舰在巴伦支海上与英国皇家海军的42型导弹驱逐舰 D88「格拉斯哥」相撞,不得不再次进厂修理。同年7月9日至10日,「伊萨科夫海军上将」号与「基洛夫」号重型核动力导弹巡洋舰、姊妹舰「喀琅施塔得"号、「伶俐」号以及「整齐」号大型反潜舰参加了「北方-81」演习。次年2月12日,该舰被调入北方舰队下辖的第170反潜舰支队。1983年2月21日,「伊萨科夫海军上将"号返回北莫莫尔斯克。同年10月,该舰与956型驱逐舰「拼命」号、1155型大型反潜舰「无畏」号以及「亨里希·哈桑诺夫」号油船一同护送1143型重型载机巡洋舰「新罗西斯克」号通过直布罗陀海峡。

「伊萨科夫海军上将"号

1991年10月1日,「伊萨科夫海军上将「号大型反潜春舰被调入北方舰队第7战役分舰队下辖的第44反潜舰总队。随后根据俄联邦海军总司令部在1993年6月30日下达的第055号命令,「伊萨科夫海军上将」号退出海军战斗序列。同年12月31日,该舰的舰员编制被解散。1994年1月14日,在舰上举行了隆重的降旗仪式。1994年年中,「伊萨科夫海军上将」号被作为废金属出售给印度拆解,但在拖航途中因故沉没。

「伊萨科夫海军上将"号

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1968年1月15日在列宁格勒的日丹诺夫造船厂开二工, 1969年4月15日下水,1971年7月8日升挂苏联海军旗,当年11月29日竣工,12月13日根据海军总参谋部的命令进入北方舰队下辖的反潜舰第170支队服役。1972年6月24日,「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大型反潜舰驶抵北莫尔斯克军港。同年10月19日至24日,该舰与1134型大型反潜舰「塞瓦斯托波尔」号以及56ПЛO型驱逐舰「老练」号参加了「二重奏」和「拉多加湖」反潜演练。

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

1984年3月31日至4月8日,「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参加了「大西洋-84」首长司令部演习。1986年2月14日,「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在战斗训练中与671PTM型核潜艇K-255发生碰撞,造成水线以下的船壳受损,被紧急移入船坞接受修理。1989年3月1日,「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进入摩尔曼斯克的第35修船厂进行修理和实施现代化改装工作,但由于缺乏经费中途停止改装。1991年1月31日,「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开始解除武装并退出海军战斗序列。

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

马卡罗夫海军上将号1969年2月23日在列宁格勒的日丹诺夫造船厂开工,1970年11月22日下水。1971年10月25日交付海军使用。当年11月,该舰停靠在波罗的斯克,并在进行航渡至北方的航行准备期间受到了国防部长格列奇科和海军总司令戈尔什科夫的视察。1973年1月22日,「马卡罗夫海军上将」号大型反潜舰被编入北方舰队第7战役分舰队下辖的反潜舰第170支队,同年3月28日启程前往北莫尔斯克基地。

「马卡罗夫海军上将"号

「马卡罗夫海军上将"号

1974年5月27日,「马卡罗夫海军上将"号在参加北方舰队组织的「信号-74」演习期间再次得到了戈尔什科夫总司令的视察。1977年12月26日,「马卡罗夫海军上将"号被调入北方舰队下辖的导弹舰第120支队。在1979年4月5日至12日由戈尔什科夫海军总司令直接指挥的「助跑-79」(Pa36er-79)演习中,「马卡罗夫海军上将」号与「基辅」号重型载机巡洋舰、同型舰「铁木辛哥元帅」号组成第1舰艇搜索突击群。此次演习过程中,「马卡罗夫海军上将」号还成功对舰上新装备的「穗-K75」型非声学探潜系统的性能进行了实战检验。

「马卡罗夫海军上将"号

「马卡罗夫海军上将"号

1982年2月12日,「马卡罗夫海军上将」号大型反潜舰又被调回反潜舰第170支队。次年3月23日,该舰进入摩尔曼斯克的第35修船厂接受中修和现代化改装,厂修期间被暂编入独立潜艇第48支队。1991年10月1日,「马卡罗夫海军上将"号被编入北方舰队第7战役分舰队下辖的反潜舰第44总队。次年7月3日,该舰从海军作战序列中除名。同年12月31日舰员队伍被解散,1994年作为废金属出售给印度拆船厂进行拆解。

1990年的「马卡罗夫海军上将"号

「马卡罗夫海军上将"号

奥克佳布里斯基海军上将号1969年6月2日在列宁格勒的日丹诺夫造船厂开工, 1971年5月21日下水,1974年2月7日,奥克佳布里斯基海军上将号大型反潜舰升挂海军旗,被编入太平洋舰队第10战役分舰队下辖的反潜舰第201支队服役。1982年12月19日至1986年10月10日,奥克佳有布里斯基海军上将号大型反潜舰在远东造船机械厂进行中修。1990年8月至1991年2月,该舰在波斯湾和南中国海展开了长时间的战斗勤务。不过到了苏联解体后的1993年6月30日,该舰与同型舰一样很快退出海军作战序列并出售拆解,次年3月10日解散舰员队伍。

奥克佳布里斯基海军上将号下水时状况

奥克佳布里斯基海军上将号

铁木辛哥元帅号1972年11月2日在列宁格勒的日丹诺夫造船厂开工。1973年10月21日下水,1975年8月3日升挂苏联海军旗,12月25日正式服役。1976年4月22日,「铁木辛哥元帅」号大型反潜舰抵达北莫尔斯克,被编入北方舰队第7战役分舰队下辖的导弹舰第120支队。1977年4月17日至22日,铁木辛哥元帅号参加了「北方-77」首长司令部演习和「接力棒-77」防空演习。1977年12月26日,该舰被调入第7战役分舰队下辖的反潜舰第170支队,并在该年年底被评为海军中的「优秀」舰。

铁木辛哥元帅号

铁木辛哥元帅号

铁木辛哥元帅号

1986年3月24日至28日,「铁木辛哥元帅」号大型反潜舰参加了由北方舰队司令卡皮塔涅茨海军上将指挥的首长司令部演习。同年7月,该舰在靠岸时与「整齐」号大型反反潜舰相撞,造成装填有战雷头C3T-65型反潜鱼雷的右舷鱼雷发射装置严重受损。1987年6月12日至30日,铁木辛哥元帅号进入喀琅施塔得海军船厂进行中修和现代化改装,厂修期间被临时编入列宁格勒海军基地下辖的独立在修舰艇第95大队。然而由于经费不足,该舰中止改装并于1992年7月3日提前退出海军现役,99月23日降下海军旗。同年10月29日解散舰员队伍,1994年作为废钢铁被出售给印度公司拆解。

铁木辛哥元帅号

铁木辛哥元帅号

瓦西里·夏伯阳号(瓦西里·恰巴耶夫号)1973年11月22日在列宁格勒的日丹诺夫造船厂开工。1974年11月28日该舰下水,1976年12月瓦西里·夏伯阳号大型反潜舰被编入波罗的海舰队下辖的导弹舰第12总队服役。1977年,「瓦西里·夏伯阳」号与同型舰「奥克佳布里斯基海军上将」号经印度洋抵达符拉迪沃斯托克,沿途对非洲西海岸和亚洲部分国家的港口城市进行了友好访问。根据太平洋舰队司令部第0131号于1978年3月31日发布的命令,瓦西里·夏伯阳号被编入第10战役分舰队下辖的反潜舰第201支队。

瓦西里·夏伯阳号与基辅级航母

1985年10月15日至17日,「瓦西里·夏伯阳」号在朝鲜领海与朝鲜人民军海军东海舰队共同举行了抗登陆演习。1992年5月3日,「瓦西里·夏伯阳」号大型反潜舰从海军舰艇名录中除名,次年12月31日解散舰员队伍。

瓦西里·夏伯阳号

尤马舍夫海军上将号1975年4月17日在列宁格勒的日丹诺夫造船厂开工。1976年9月30日下水。1977年10月10日至11月25日在波罗的海通过海试,12月30日签署验收合格证书交付海军。1978年2月17日,「尤马舍夫海军上将」号大型反潜舰正式进入北方舰队服役,被编入第7战役分舰队下辖的反潜舰第170支队。同年3月5日,该舰在波罗的斯克接受了戈尔什科夫总司令的视察,随后于4月24日驶抵北方舰队基地北莫尔斯克。

尤马舍夫海军上将号

尤马舍夫海军上将号

1991年10月1日,「尤马舍夫海军上将」号大型反潜舰被编入北方舰队第7战役分舰队下辖的反潜舰第44总队。 在1992年2月23日「尤马舍夫海军上将」号因为机械设备故障和缺少修理资金降下了舰旗。同年7月3日正式宣告退出现役,退役时的舰龄仅有14年。1994年作为废金属出售给印度私营船厂拆解。

尤马舍夫海军上将号

1134型/1134A型,是苏联海军的第二类导弹巡洋舰,其建造的年代,正好是苏联国力从卫国战争后逐渐恢复到顶峰的时期,也是苏联历史上同期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年代。因此苏联才得以在克列斯塔上安装当时前苏联乃至世界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和电子系统。苏联在20世纪60-70年代的计算机水平和电子科技与美国不相上下 。1134型/1134A型的 出现,使苏联海军的作战范围扩大到了全世界的各个海域,不仅能阻止苏联商船在台湾海域被抓捕,还能确保苏联渔船在大西洋南部的安全。除了大西洋,北方舰队的1134型/1134A型还频繁出入加勒比海和墨西哥湾,明确表明了苏联对古巴的支持,成为威慑美国这一主要假想敌的力量之一。

尤马舍夫海军上将号

1134型/1134A型尚存在许多需要改善的地方,从造船技术发展角度看,它们只能算作是过渡时期的类型。比如,57毫米AK-725型双联装炮的战斗价值极低,经常给使用者带来诸多烦恼。另外,30毫米AK-630型炮的性能虽然无可挑剔,但却很难与火控装置相匹配,命中率明显低于美国海军的「密集阵」。 该型舰也没有足够的反潜能力。比如,在执行任务时,1艘1134A型通常要搭配1-2艘61型卡辛级驱逐舰,组成攻击部队后联合行动。

尤马舍夫海军上将号

作为首次引进「舰机战斗系统」 的苏联巡洋舰,1134型/1134A型在苏联舰艇史上留下了难以抹灭的一页。正像前面提到的,虽然该级舰装备的「大力神」2T型声呐发现目标的距离并不理想,但直升机的声呐弥补了这一不足。事实上, 在该系统投入应用后不久,型「 塞瓦斯托波尔」 号的舰载机就成功捕捉到了美海军「 北极星」 导弹核潜艇的踪迹。另外, 能够引导反潜反舰导弹袭击地平线以外的目标,也是直升机的一大优势。负责动力系统的军官们回忆说,对1134型/1134A型的主机,基本都是正面的评价,但令人遗憾的是,辅机的寿命短,自动化水平低。总之,不可否认的是,该级舰除了执行作战任务和战斗任务以外,还积极参加各种级别的演习和训练,在苏联海军行动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134A型巡洋舰

舰长:158.8米

舰宽:16.8米

吃水:6.1米

排水量:标准排水量5600吨,满载排水量7535吨

输出功率:2台ТВ-12 型蒸汽轮机,4座KVN-98/64(КВН-98/64)型蒸汽锅炉,总功率90000马力,另外还有四台总功率2000千瓦ASDG-500型柴油发电机和两台总功率1500千瓦的TD-750型涡轮发电机。采用双轴推进方式

航速:34.3节;

自持力:15天

续航:5200海里/18节,10500海里/14节 ,1893海里/32节

武备:2座АК-725型57mm双联装舰炮,4座АК-630M型30mm近防炮。2座四联装SS-N-14反潜导弹, 2座М-11「Шторм /风暴」双联装舰空导弹发射装置。2具ПТА-53-1134 五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2座RBU-6000(РБУ-6000)「Смерч-2/龙卷风-2」反潜火箭深弹发射装置,2座RBU-1000(РБУ-1000))「Смерч-3/龙卷风-3」反潜火箭深弹发射装置。

辅助装置:MR-500型和MR-310型防空雷达。「伏尔加河」航海雷达。MRP-11-12/13-14/15-16型、MP-150/152或R-740K/R743KV型电子战系统。1部MG-312M(I)型、1部MG-311型声呐

舰员:全舰编制380人

舰载机:1架Ka-25PL或Ka-25RTS反潜直升机。

服役:10艘: 喀朗施塔德号、伊萨科夫海军上将号、纳西莫夫海军上将号、马卡洛夫海军上将号、伏罗希洛夫元帅号、奥克加勃尔斯基海军上将号、伊萨琴科夫海军上将号、季莫申科号、瓦西里·恰巴耶夫号(夏伯阳号)、尤马舍夫海军上将号

1134A型巡洋舰

1134A型巡洋舰

1134A型巡洋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