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军事

为什么说:如果没有美国的介入,抗战1940年就结束了?

2024-09-10军事

引言:

为什么说:如果没有美国的介入,抗战1940年就结束了?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观点。二战期间,中国作为同盟国成员,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最终战胜了日本军国主义。然而,在这场持续8年之久的浩劫中,美国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是真心实意地支持中国,还是怀着其他目的?我们要追本溯源,从历史的缝隙中探寻答案。难道美国一开始就是中国的坚定盟友吗?又或者,它曾经在暗中支持日本?这让人不禁生出许多疑问。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人们产生了"如果没有美国介入,抗战或许早已结束"的推测?让我们一探究竟。

一、战前暗流:美国向日本大量出售军火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中日全面战争的序幕。然而,在此之前的数年间,美国一直在暗中支持日本的侵略政策,向其大量出口武器装备。早在1936年,日本就已提出了一项名为"6年侵华作战准备计划"。作为岛国,日本缺乏战略物资,无法独力支撑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这时,美国资本家们看准了商机,他们热衷于向日本出售军火,从中赚取战争利润。

1937年至1940年间,美国向日本提供了价值近10亿美元的武器材料。1938年,美国公然为日本提供了1.25亿美元的低息贷款,用于扩充军备。面对中国政府的强烈抗议,美国政府不得不颁布了所谓的"道义禁运",限制向日本出售军火。然而,这一措施很快就被资本家们无视了。他们通过各种手段绕开禁令,继续向日本输送武器装备。

美国资本家们的做法,让当时的国民政府感到无比愤慨。他们认为,美国在刻意为日本扩军,助长了日军的侵略欲望。日本之所以能在侵华战争初期取得曇花一现的战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的军火支援。没有这些来自美国的军火,日本根本无力对中国发动全面侵略。可以说,美国资本家们的贪婪和投机,使中国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二、中美密约:美国限制华北作战

1938年初,中美两国政府私下里达成了一项协议,成立了"中美联合军事委员会"。根据协议内容,美国同意向国民政府提供一定数量的武器装备,但同时也做出了重大限制——这些美制武器绝对不能在中国北方战场使用,只允许用于中国远征军在东南亚等地区的作战。

为何美国会对武器使用地点做出如此奇怪的限制?原因很简单,美国政府当时暗中有意维护日军在华北地区的利益,不希望国民政府军队利用美制武器重新夺回失地。

此举引发了中国舆论界的强烈不满,他们认为美国做法公然违背了两国作为同盟国的誓言,是赤裸裸的裙带关系。然而国民政府别无选择,只能勉强接受这一协议,否则就无法获得任何外援。

1938年底,在美制武器的支持下,中央军经过数月训练重新编组,形成了两个集团军——新编第五集团军和新编第六集团军,它们可谓是当时国民革命军中精锐部队。按理说,这两个精锐集团军应该尽快调往华北前线,加入对日作战。但遗憾的是,由于受到美国的限制,它们根本无法前往华北一带,只能在南方地区徘徊。

就在这时,日军发动了广州"三打"和武汉会战,国民政府军队在南线节节败退。如果当时中央军的主力部队能及时北上会师,局面或许会走向另一番景象。可惜,受制于美国的羁绊,中央军只能尽力固守南方,任由日军在北方横行无忌。这无疑给了日本在华北和平东西的战略优势,使得华北大好河山沦陷,直到抗战最后阶段才恢复中国政府的控制。

三、美国内部分裂:和平与利益的矛盾

美国对外政策的制定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过各利益集团之间的激烈角力和权衡博弈。在对华政策问题上,美国内部也存在着严重分裂。

一方面是主张和平理念、反对军国主义膨胀的人士。这些人怀揣着人道主义情怀,倡导美国应该在国际事务中扮演调解角色,缓和局势,避免战争发生。针对美国政府向日本输送武器的行为,他们纷纷高声疾呼,要求政府立即停止对日军火供应,并发起了著名的"道义禁运"运动。

另一方面则是一些追求私利的资本家集团。对他们而言,战争只不过是一种赚钱的手段。日本发动战争,意味着美国军火商有了源源不断的订单;中国遭受侵略,也需要大量外国武器支援自己。无论东方出现何种局势变化,只要战火持续燃烧,他们就能获利无穷。因此,他们暗中煽风点火,热衷于向中日双方出售军火,却对和平呼声熟视无睹。

两股势力在美国上层权力核心的较量愈演愈烈,几乎要撕裂内部。和平主义者认为贩卖武器助纣为虐,是在哗众取宠,丧失了道德操守;而利己主义者则视金钱利益为重,对战争的动因毫不关心。这场内讧从未停歇,直到日军偷袭珍珠港后,和平主义者的呼声才终于压过了利益集团,促使美国最终加入反法西斯阵营。

四、战时策略:美国坐视日军蚕食华中华南

尽管美国政府一度加入反法西斯阵营,但在对待中日战事的态度上,它却并未真心实意地支持中国。相反,为了保护在华利益,美国上层一直在暗中"优待"日本。

1942年3月,美国驻华大使高斯向国务院秘密报告,建议美国政府不介入中日战争,以免影响在华的经济利益。高斯认为,中国军队根本无力与日军抗衡,介入只会白白浪费资源。他甚至暗示,如果日军控制中国,美国企业在那里的投资或许能得到更好的保护。

高斯的这份报告引发了国务院内部的激烈争论,最终被搁置了下来。但它却从侧面反映出美国上层对中国命运的冷酷态度。在他们眼里,中国不过是一块蛋糕,即便被日本啃食,只要自身利益不受损失就可以置之不理。

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犯下了令全世界震惊的南京大屠杀惨案。即使如此,美国政府对日本的军火供应并未因此减少。直到1941年12月,日军偷袭珍珠港后,形势才被迫改变。

在此期间,日本军队几乎吞噬了中国的整个东部、中部和南部地区,包括华北、江浙、江西、湖南、华东、华南等战略要地。而这一切,都在美国官员的不作为和默许下发生。如果当时美国政府能够坚决制裁日本,全面支持中国,中国军民就不会遭受如此惨重的损失和苦难。

无独有偶,当时英国也对发生在中国的战争熟视无睹,其背后的原因与美国如出一辙——就是为了保护在华利益。事实上,在抗战开始的头几年里,中国除了得到一些来自苏联的援助,几乎没有获得来自西方国家的实质性支持,这为战后重建增添了巨大阻力。

五、战后阴谋:美国伺机瓜分中国利益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尽管中国是战胜国之一,但美国依然怀有重新瓜分中国利益的图谋。

1945年2月,美国、英国和苏联三国领导人在克里米亚半岛雅尔塔会晤,就战后国际秩序达成一系列协议,其中就包括中国问题。雅尔塔密约中有一条规定,美国和英国在华的"既得权益",需要得到苏联方面的承认与尊重。所谓"既得权益",无非是指两国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租借地等殖民特权。

这一条款反映出,即便在二战时期,美英两国仍旧怀揣着重返中国、瓜分中国的野心。虽然中国军民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但在美英看来,战后中国依旧只是一块蛋糕,任由他们掠夺和瓜分。

雅尔塔密约签订后,美国政府迅速着手与国民政府谈判,企图通过秘密外交手段维护在华利益。与此同时,美国还活跃在国共内战中,试图扮演"调解人"的角色。从表面上看,美方是在调停国共双方,实际上却是在寻找可以维护自身在华利益的有利契机。

可以说,雅尔塔密约为战后美国瓜分中国利益铺平了道路。基于此,美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将"永远利益"作为处理对华关系的核心理念。它或明或暗地干预中国内政,无视中国的主权独立,唯恐自身在华利益受到威胁和损害。

而对中国人民来说,战后美国的这一做法无疑延续并加剧了抗战期间的隐患。中国虽然在战火重生中熬过了8年浴血奋战,但一个更阴险的战后隐患却在等待着它——美国的机会主义和利己主义,这是中国需要高度警惕的潜在危害。